15岁女孩当街暴打母亲、狂扇耳光,背后的原因所有家长都该看看

作者|   窈窕妈妈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让我非常痛心。

  江苏常州,一位女孩情绪失控,当街殴打母亲。

  视频显示,这位母亲骑着电动车停在原地,女儿坐在后座上。

  女孩发疯般捶打母亲的头盔和脸颊,又吼叫着撕扯母亲的衣服,嘴里大喊“快走啊”。

500

  不禁让人疑惑:血浓于水,孩子为何对母亲下手这么狠?

  据围观的人说:

  母亲带15岁女儿来买新手机,二人约好女孩出4000(打工赚的),母亲补贴2000。

  到了手机店,母亲后悔了,说以前的手机修修还能用,而且还要替孩子“保管”4000元。

  二人从店内争吵到店外,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女孩想回家理论,母亲却拒绝离开,任由路人对孩子指指点点。

  女孩情绪崩溃,才有了这一幕。

500

  孩子大打出手固然不对,但仔细想想其实母亲也有错:

  答应好的事出尔反尔,这是失信。

  失信后拒绝沟通,故意让孩子难堪,这是冷暴力。

  母亲以为孩子迫于压力会当场妥协,可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都会成为孩子的阴影。

  事情发生后,很多网友表示理解女孩,并指责母亲不通情达理。

500

  其实,倘若母女俩能好好沟通,这起闹剧完全可以避免。

  在我看来,亲子间的大部分冲突,归根结底都是沟通出了问题。

  很多时候,大人与孩子之间,信息的传达与理解容易有出入——大人眼里正常的表达,在孩子看来是很有杀伤力的。

  而认识到这种不同,是解决亲子冲突的前提。

500

  今天这篇文章,我分析了几个常见的、因为沟通而引起的亲子冲突场景。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

500

   用「尊重差异」代替盲目比较 

  《正面管教》一书中说:很多父母明知道拿孩子比较不太好,却还是会忍不住比较。

  最常见的一种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激励自己的孩子。比如:

  妈妈:你这次考得怎么样?

  孩子:没考好,只得了70分。

  妈妈:又没考好?!你看看人家妞妞,回回考第一,你什么时候能跟人家似的,让我省点心。

  然而,当孩子听到类似的话时,内心感受其实是这样的:

  我的妈妈更喜欢妞妞,我讨厌妞妞;我真的很差劲,我不想再好好学习了,反正怎么学都比不上别人。

500

  那么这种情况下,可以试试这样做:

  先抱抱她,然后这样说:

  妈妈知道你很沮丧,很难过。(理解并认可孩子的情绪)

  这次没考好,说明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熟练。我们来分析一下好不好?(把孩子从坏情绪中拉出来,引导他去解决问题)

  你看,上次出错的那个问题,这次你答对了,这就是进步。(跟以前的自己比,适当鼓励,重拾信心)

  这次再攻克其他的知识点,下次会更好的~(落实行动)

500

  很多父母低估了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没考好或做错事,其实已经很内疚了。此时再拿孩子和比人比较,很容易打击孩子。

  很多父母喜欢拿孩子比较,从成绩到兴趣,从脾气到性格……仿佛这样孩子就会和别人一样优秀。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叫「负性攀比」

  长此以往孩子容易自我否定、嫉妒心强、过分在意别人看法,甚至出现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与其拿孩子和别人比,不如尊重差异、耐心引导,帮助他进步。


500

   用「协商」代替命令 

  孩子不听话,很多家长会失去耐心,直接命令孩子,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试想一下,当孩子在游乐场玩不愿意回家的时候,你是怎么催促的呢?我想,很多家长,应该是这样:

  妈妈:太晚了,我们该回家了。

  孩子:我要再玩一会。

  妈妈:不许玩了,听见没有。

  孩子:就玩一小会可以吗?

  妈妈:我再说最后一遍,现在回家!听到了吗?

  然而,当孩子听到类似的话时,内心感受其实是这样的:

  我只是想多玩一会,妈妈怎么这么生气?我讨厌她命令我的样子,她越让我干什么,我偏不干!

500

  如果孩子不执行你命令的时候,试试这样说:

  宝宝,太阳都落山了,我们是不是也该回家了?(询问孩子的意见)

  妈妈知道你很想多玩一会(表示共情),不过我们出来之前说好5点回家的(提前制定规则),这样吧,最后再玩5分钟(给予一定的自由度)然后我们就走,好吗?(用协商的语气)

  现在开始计时了,我等你哦(温柔而坚定地执行)

500

  从2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命令起不到想要的效果,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所以粗暴下命令之前,先想想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我的建议是,从2岁开始孩子自我意识萌芽的时候,试着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比如看电视、看手机的时间,出去玩的约定,或者买东西等等环节都适用),在执行过程中,也要注意倾听孩子内心,理解孩子感受,用协商的方式给出对策,这样他们会更愿意执行。

500

  用「描述事实」代替语言羞辱 

  你知道吗,语言羞辱也是一种暴力行为?

  《儿童沟通心理学》中说,语言羞辱是沟通的大忌。长期被羞辱的孩子会变得沉默寡言,关上与父母交流的通道。下面的场景你熟悉吗?

  孩子:妈妈你看,这个玩具车是我组装的。

  妈妈:整天摆弄这些,有什么用?

  孩子:以后我想当科学家。

  妈妈:房间那么乱也不收拾,就你还想当科学家?死了这条心吧!

  当孩子听到类似的话时,内心感受其实是这样的:

  我很希望妈妈能夸夸我,我只是没有收拾房间,她为什么那么生气呢?为什么她会说我当不了科学家?我是不是真的很笨?

500

  这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坏习惯或缺点,孩子更是如此。所以当孩子哪些方面做的不好,切忌打击,而是多鼓励。


​  类似情形,可以试试这样说:

  宝贝,你的动手能力太强了,先给你个赞(赞扬正确的地方)

  不过,房间现在也太乱了吧……(描述事实)

  你还记得前两天我们一起看的神州13号空间站,里面多整洁有序啊!(运用榜样的力量)

  宝贝,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只是动手能力强,有良好的整理习惯也很重要哦~(给予启发,而不是建议)

500

  在这个案例中,孩子满心欢喜展示作品,换来的却是一顿羞辱,也就不难理解孩子的失落和委屈。

  在我看来,比孩子犯错更严重的是——父母借机羞辱孩子。

  语言羞辱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很难让孩子认识错误。

  其实当你冷静下来,认真描述事实的时候,也就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做。

500

    用「耐心」代替威胁 

  很多父母都曾威胁过孩子,这种方式能让孩子立即听话,确实好用。

  但事实上,孩子表面上乖乖就范,内心却装着一百个不服气。比如,在饭桌上就时常发生下面的对话:

  妈妈:把青菜吃光光,别剩下。

  孩子:我讨厌吃青菜。

  妈妈:讨厌也得吃,否则再也不给你买零食。

  孩子:就不吃、就不吃……

  当孩子听到类似的话时,内心感受其实是这样的:

  我讨厌吃青菜,更讨厌她强迫我吃青菜!她为什么总是让我做讨厌的事情?

  这样说更好:

  为什么不喜欢,是味道不好,还是……?(询问原因)

  吃青菜可以让你长得又高又壮,以后不被别人欺负。(解释原因)

  我们一起比赛,看谁先吃完好不好?(进一步提供动力)

500

  威胁,本质上是在强化自己的权利,这样的不对等关系会让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容易养出不自信的孩子。

  教育的目的并非是让孩子害怕,而是希望他明白错在哪里。

  如果稍加耐心一些,以成年人的经验和阅历,总有各种方法说服孩子。

500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其实所有沟通技巧,本质上还是要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展开教育会更有效果。

  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等各有不同,需要父母灵活应对。

  当然,写了这么多,我并不能保证学习了这些技巧,效果会立竿见影。但我还是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给父母们多一种思路,多一种尝试。

500

  从本质上说,一切有效的沟通,都来自于父母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让孩子感受到你的诚意,很多事情也就解决了一半。

 提醒自己——

  下次,与孩子沟通前多想一秒钟,别让伤害脱口而出。

 点击「窈窕妈妈」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