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续作,怎么不行了?
沉寂了一阵子的电影院,终于在年末再次热闹了起来。
犯罪悬疑、热血国漫、浪漫爱情,几部电影陆续上映,其中就有有毒君要说的这部——
《误杀2》
先为想看的观众简单总结一下,《误杀2》绝对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片,泪点笑点都有,可看性还不错。
但至于它是不是一部好的电影,就仁者见仁了。
在有毒君心里,《误杀2》是远远比不上第一部的。
《误杀2》与19年的《误杀》没有任何剧情上的衔接,是一部独立的电影。
剧情与“误杀”的关联性也并不是很强,叫这个名字纯粹是为了延续当年《误杀》的热度,为票房造势。
当年《误杀》被称为年度最好商业片,提名了金鸡奖最佳故事片,票房破13亿。
名利双收,《误杀》是那年最成功的的电影之一,也是一部相当成功的翻拍片。
这一次的《误杀2》,依旧是翻拍。
《误杀2》翻拍自02年的美国高分电影《迫在眉梢》,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儿子的心脏,劫持一家医院的故事。
《误杀2》也基本沿用这个框架。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林日朗(肖央饰)是一位穷困潦倒的编剧,和妻子阿玲(文咏珊饰)儿子小虫(王昊泽饰)过着清贫却快乐的日子。
某天小虫突然晕倒,送到医院后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需要做换心手术。
为了能让儿子成功手术,林日朗开枪劫持了医院,逼迫警方救助儿子。
在原版电影《迫在眉梢》中,电影最大的矛盾点在于“没钱”,没有交够足够的钱,主角的儿子就无法登上换心手术的名单。
于是他劫持医院的急诊中心,唯一的诉求是让儿子登上换心名单。
在《误杀2》中,改为钱问高利贷借到了,但原本属于小虫的心脏源却被他人给“抢”走了。
客观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改编。
虽然原版电影在结尾处天降心脏源,让孩子成功得到救助,但整个剧情未免显得过于理想化。
而《误杀2》的这个改动,不仅让剧情更加落地,也为父亲的劫持计划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一边是心脏被他人带走,随时可能植入某个人体内。
一边是小虫的生命岌岌可危,连一根微弱的蜡烛都无法吹灭。
双重压力夹击下,观众也更能理解林日朗为什么要铤而走险,选择劫持医院。
从剧情改编来讲,《误杀2》绝对花了不少心思。
编剧并没有像很多翻拍片一样,一比一copy原本的剧情,除了劫持的目的做出了改动外,《误杀2》还有很多优秀的改编。
比如开头。
在《迫在眉梢》中,电影用了一段不小的篇幅交代这处于底层社会的一家三口。
直至电影的第30分钟,男主人公才掏出枪准备劫持医院。
如此缓慢的剧情递进,显然会让如今适应了快节奏的观众略感拖沓。
于是《误杀2》大刀阔斧一改,电影开篇便是林日朗冲进医院,一声枪响。
人群立刻四散逃窜,警方迅速赶来布控。
劫匪林日朗,几位惊慌失措的人质,医院周边吃瓜的围观群众,还有严阵以待的警方。
几大阵营立刻清晰明朗了起来,这样的改编明显让电影更加充满了看点。
除此以外,电影连想要抨击的对象,也做出了改动。
原版剧情中男主人公所想反抗的,是当时美国的社会医疗制度以及保险制度的缺陷,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美国医疗制度的改进。
而在《误杀2》里,则从对社会制度的批判,改为对高阶层特权的责问。
市长儿子也需要换心脏,便肆无忌惮地抢走了小虫的心脏源。
这个改编确实更能激起观众的共鸣,也和《误杀1》进行了一个联动。
在《误杀1》里,警察局长包庇自己做错事的儿子。
到了《误杀2》里,市长联合卫生局局长,完成了一场对于普通百姓的“谋杀”。
两部电影都撕掉了“众生平等”的遮羞布,将“贫富差距”这个不可逾越的鸿沟赤裸裸地展示给我们。
从硬件条件来看,《误杀2》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片,表演,摄影,美术,音乐,节奏都足够考究。
可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优秀”的改编电影,口碑却如此两极化呢?
截止目前,《误杀2》在豆瓣的评分只有6.0,刚刚及格。
认为电影没有第一部精彩的,明显还是占了大多数。
《误杀2》虽然是由新人导演戴墨拍摄而成,但监制却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名字——陈思诚。
在《唐人街探案》系列让陈思诚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他的野心也慢慢彰显了出来。
唐探宇宙已经明显满足不了陈思诚,他要搭建的是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巨大商业电影版图。
拍足够商业化的类型片,收获足够高的票房,是他不变的宗旨。
所以,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误杀2》明明这也不错,那也不错,但口碑却还是不够高。
因为电影实在是太套路化了。
哪里该反转,哪里该煽情,煽情时用什么样的音乐,怎样的剧情能让观众泪如雨下,这一切的一切,都显得太过刻意。
它就像一场精心设计过的盛宴,但很可惜的是,缺少了几分应有的真诚。
电影对于陈思诚来说,更像是一个商品。
只要观众能买票,电影名称与内容货不对板没关系,第二部依然是改编而非原创没关系,低分挨骂也没关系。
电影中那最难能可贵的几分艺术性,几乎都被陈思诚的商业欲望抹杀了。
诚然,国产电影里有这样成熟的商业片是好事。
但如果这样套路化的类型片成灾,那些被淹没的真正优秀的电影,又该如何出头呢?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