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是在什么时候才意识到他们已经和美苏不是一个级别的玩家了?
有一本书叫超级大国,里面把二战后英美苏称为三个超级大国,但是很快英国就衰落,那么英国的老百姓是什么时候才意识到这一点?
这件事有个非常准确的时间点,1901年2月。
在这个月,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作价4.92亿美元,将卡内基钢铁公司出售给由美国著名金融巨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牵头成立的钢铁行业信托联盟,在摩根主持融资下,1901年2月25日,由美国桥梁公司,美国钢板公司,美国钢箍公司,美国钢铁线材公司,美国镀锡钢板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联邦钢铁公司,苏必利尔湖联合铁矿公司,国家钢铁公司,国家管材公司合并而成的美国钢铁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14亿美元,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家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
此事当时在英国引发了报界的广泛报道,当时英国海军的喉舌报纸《培尔美尔报》对此进行了详细报道,特别是把各家钢铁公司的产量进行了详细说明,指出了仅卡内基钢铁公司一家企业的年钢铁产量,就超过了英国全部钢铁产量的3倍以上,此事在当时的英国引发了轰动。
这是英国公众社会第一次充分意识自己和美国已经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了。
实际上不止是美国,1875年,由于吉尔克里斯特-托马斯碱性转炉炼钢法问世,德国控制下的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探明储量超过6亿吨的含磷铁矿成为了德国钢铁工业的可用资源,使德国的铁矿资源凭空增加了120%,含磷铁矿不仅可以炼制钢铁,还可以额外产出重要化工原料磷酸,在此之前,含磷铁矿被普遍认为是不可用的劣质矿产。
此事导致德国在1900年取代英国成为欧洲最大的机器与钢铁制品出口国,此时德国的钢铁年产量不仅超过了英国1/3,而且在加工技术上甚至略有优势,克虏伯钢铁公司能够轧制130吨重,30厘米厚的钢材,克虏伯标准装甲钢取代了哈维硬化钢成为了英国海军战舰的装甲钢制造标准。
而也是在这一年,德国的钢产量(只是钢,不是钢铁),煤炭产量,铁路里程,发电量,商船吨位达到了英国的291.6%、65.3%、171.8%、20.8%。
这事同样也被英国公众视为德国在纸面数据上超过英国的典型例子。
英国人有一个特点,他们消息非常灵通,基本不会妄自尊大或者固步自封,要说英国这个国家有什么优点,那就是心里有逼数,实际上得知这些事情后英国社会总体而言处之泰然,并没有太多表示,原因有三:
1.英国不等于英帝国,自从19世纪70年代的帝国统一运动之后,英帝国内部各部分的联系变得空前紧密,英国公众的国家认同往往是对帝国的认同而非对英国或者英格兰的认同,这与历史上不列颠那一亩三分地还要搞无限细分,以至于有“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一说的英国已经截然不同,此时英国公众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是从帝国而非英国的角度去看的,而此时的英帝国仍然一超独霸。
2.英国人从不固定把某个国家视为对手,英国历史上和自己以前的对手结盟进攻自己以前的盟友实在是多如牛毛,这导致英国人认为随时可以和任何一个国家结盟或者敌对,所以任何一个国家在纸面实力上超过英国,英国公众都对此感到漠然,英国可以在紫石英号事件刚发生不久,就开始策划把远东舰队卖给解放军,也可以在整个冷战期间和苏联保持一种非常微妙,甚至可以说是友好的关系,从不像美国那样一根筋的与某个国家不死不休,别忘了,亚投行也是英国第一个跳出来表示支持的,而眼下英国虽然在闹脱欧,但英国也曾经是欧洲一体化的主要支持者。
3.国家是一个复杂系统,而非简单的各部分之和,一个和尚挑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事情很常见,很多貌似庞大的国家一篓螃蟹互相扯后腿太正常了,英国历史上经历了太多次和纸面数据高于自己的对手为敌的经历,所以对此较为冷淡,实际上相对于比较筹码数量的大小,英国人更重视博弈环节,这是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沿革下思维方式的差异,谈不上谁对谁错。
简单来说,意识到自己和对手是否是同一个重量级并不影响英国与对方展开博弈,因为纸面数据在英式思维里所占的比重并不如具体博弈手段那么重要,热衷于具体手段而轻视纸面数据是英国的路径依赖,正如中国热衷于纸面数据而轻视具体手段,实际上两者同样重要。
至于苏联,苏联有一个问题是数据造假非常严重,以至于我国当年做《苏联农业统计资料汇编》的时候要在前言里加上一句“苏联公布的统计数字,先后并不一致,有些数字,尤其是粮食产量,有相当大的虚假,使用时请予注意。”的地步,而且苏联和美国其实并不是同一个档次的对手,所以英国在对苏评估中更重视苏联的具体态势,1986年英国内阁提交给国会的报告中就明确说苏联的中枢职能事实上已经瘫痪,“已经无法被视为一个有效的政治实体”,后来果然一语成谶。
只能说这种思维方式也有其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