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总是无法使我信服,怎么办?

一个工厂有100个工人,每天总共生产100单位产品。老板贷款更换了机器,每天生产1000单位产品。等价于工具不变,但老板雇佣了一个超级工人,一个人每天生产900单位产品。如果我们将生产效率的提高归功于这个超级工人的话,那前面就应该归功于生产工具的提升。总之价值的提升不是这100个普通工人带来的。

非说工人创造了全部价值,有种主观“硬点”,不讲道理的感觉。

劳动价值论毕竟是个100多年前的理论,你要说他完美无缺当然不可能,但你找例子好歹也找个具有说服力的,这个例子举的都是什么狗屁玩意儿。

机器是怎么造出来的?不也是工人制造出来的吗?

好比说,我原本是个黄包车公司的老板,手下有50个人、50辆车。这50个人的工作是每天早晨把顾客从甲小区送到乙公司上班,然后下午再从乙公司把人拉回甲小区。

后来有一天,我买了一辆大型公交车,开了一个甲小区到乙公司之间的定点公交线路,这时候我只需要1个司机和1个售票员就能解决问题,剩下的那48个人肯定就失业了。

然后,你把这个成果归功于汽车。那汽车从哪儿来的?是不是汽车厂的工人制造出来的?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怎么说的:

商品中凝结着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也就是说,那辆汽车当然是机器,但也是汽车厂工人的“劳动价值”的具象化体现。

只不过,在这个时候,所谓的“剥削”就转移了。汽车厂的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同样也会受到剥削。

再举个更容易理解的例子,你是个餐厅老板,原本雇了10个厨师炒菜。后来你为了图省事,直接买料理包,只需要留两个厨师就能干所有的活。那你的经营效率的提升,要归功于料理包吗?

说到底,料理包只不过是把菜品加工的过程给前置了。或者说,这相当于把一部分烹饪的工作分流给了料理包工厂。那部分劳动,也要计算在整个价值生产过程中的。

对于老板来说,到底是选择用汽车、料理包还是继续雇佣黄包车夫、厨师的标准很简单,就是核算成本。如果使用汽车的成本比黄包车夫还要高、赚得还要少,那就意味着凝结在汽车中的整体劳动价值并不能抵消黄包车夫的劳动成本,这个劳动效率也就谈不上提升。

说到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重复三遍这句话: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指向的是抽象意义上的整体社会劳动。

一块埋在地底下的铁矿石,不可能自己变成汽车上的减震弹簧。你不需要掰扯原本这个流程需要100人,现在科技进步只需要10个人,所以技术进步如何如何。拿这个理论反对劳动价值论合理性的人,根本就没有会是到:技术进步本来就是劳动价值积累的一个展现。

换句话说,当你从手机店里购买一部手机的时候,请记住你不是在给手机店员和手机店老板付费,而是给从采矿到最终的销售终端这条产业链上的几千万人的劳动价值付费。尽管你花了2000块钱,但这条产业链上几千万人的工资以及老板的剩余价值全都由此而来。也就是说,你的这一部仅仅价值2000块的手机上凝结的是几千万人的共同劳动。

你可能会觉得,就2000块钱的手机,能养活几千万人吗?

在大工业时代,当然能。

“抽象”、“整体的社会劳动”,你理解了这两个词,就知道为什么能。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