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产生歧义的几率更高,所以视频都会配字幕,而粤语很少产生歧义

【本文来自《几乎方言都不好听,谁反驳可以说一说哪里的方言好听,我来唱唱反调》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普通话是发音最好听的中国话,清脆、明晰、利落,这些是所有方言都不具备的。”

“粤语就更别提了,净是喉音,完全不清脆,就没听到过干净利落的粤语女声……”

我来反驳一下你上面说的两句话,也顺便“政治不正确”一回,说说普通话的缺点(仅代表个人认为的缺点):在现代汉语词汇量暴增的今天,普通话在应付同音近义字方面,越来越有心无力。

作为一个普通的广东人,学习工作生活娱乐都是粤语和普通话轮换使用,甚至普通话使用的比例更高一些,实际体验就是普通话产生歧义的几率更高一些,所以现在的中文互联网的视频节目都会配上字幕,以免产生误会;而粤语节目,我2倍速听都觉得很清楚,很少产生歧义。这就是我认为普通话不如粤语的地方。比如以下词汇:

权力≠权利,及时≠吉时,检察≠检查

法治≠法制,校服≠孝服,上吊≠上调

公务≠公物,事故≠世故,叫做≠叫作

意气≠义气,事务≠事物,及时≠即时

厉害≠利害,考察≠考查,界线≠界限

侦查≠侦察,形势≠形式,专集≠专辑

普通话都是同一个读音,但粤语就有很高的区分度,这是因为普通话仅有4个声调,而粤语有9个声调。

本人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只是网上查的资料。

粤语的九声六调完全继承自中古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并按照清声入阴、浊声入阳的规律进行分化、发展,并从“阴入”中派生出中入,使高低音分布更为均衡。

普通话也是“四个声调”,但继承关系已经很弱了。普通话的“四声”是把中古汉语的平声分成阴平、阳平两种,同时丢掉了入声(派入其他声调),普通话的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刚好也是四个,但唯独不见了“入声”。

粤语的声调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体系。而仅有4个声调的普通话,由于声调的缺失,和音节的大幅度合并,降低了辨别声音的维度。在现代汉语词汇量暴增的今天,普通话在应付同音近义字方面,也越来越有心无力。

粤语则更能避免这一点:根据手机应用“汉字古今中外读音查询”的数据库,普通话的音节数有1370个,而粤语的音节数有1885个,闽南语则有2219个。

为什么说音节数多比较好?如同以下的道理:人类眼睛的视网膜视锥细胞是可以分辨入射光线颜色变化的。常人一般拥有三种类型的视锥细胞,每种类型的细胞能够识别出一种颜色——绿色、红色,或蓝色,因此普通人也被称为“三色视者”。而大多数的色盲患者和其他哺乳动物只有两种视锥细胞,他们被称为“双色视者”。由于每个细胞可以区分同一颜色100种左右的色度,那么每多一种视锥细胞,我们能够分辨出的颜色数量也会成倍增加。因此,如果一个色盲患者可以看到大约10000种不同颜色,那常人则可以看到大约100万种。

中国天南地北各种方言,可以说都是古汉语的后代,都或多或少留存着古汉语的基因,并非只有粤语才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语言也不是越古老就越优秀,各种语言之间也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就粤语来讲,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现代粤语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成为既古典又时尚,既传统又现代的,集合19个声母、56个韵母,9个声调的体系庞大的全功能语言,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