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掐尖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在于我们的学校只懂得一种方式培养尖子

【本文来自《在平行班待过的都知道,剥夺大部分初中生学习机会的恰恰是高度掐尖》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学生的教育机会与其说是被剥夺了,不如说是一些本该是尖子的学生,被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耽误了。学校掐尖根本不是问题的本质,问题在于我们的学校只懂得一种方式培养尖子。

首先,有个客观规律是所有人的共识。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秉性天赋是各不相同的,那么,这就决定了适合他们的成材方式也就注定是不同的。

例如,从整体上来说,孩子们的智商差距是很小的。但是,其中有些孩子循规蹈矩,就是那种非常听话的孩子。这种孩子在我们目前的教育制度下就相对容易成材,或者更容易被定义成人才。

可另外一些孩子,他们活拨好动,并不喜欢约束,不习惯循规蹈矩的学习方法,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也一样能够学的很好。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这个教育体制下,这类的孩子往往受到排斥,他们的学习方式得不到相关教育机构的指导,同时还可能被学校定义成坏孩子,从而失去成为尖子生的教育机会。

其次,我们所有的学校,名校和其他的学校相比,并没有特别的不同。只是在制度上严一些,老师在要求上严一些或者更严一些的区别。只有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和更规范的区别。具体的教育教学方式,实际上是一样的,标准化的。例如,所有中学都在学习衡水中学,并当成模式。回去便发扬光大,力图做到极致。而我们的教育管理部门为了单纯规范的管理,在理念上就不接受学校有其他的教育教学模式。

我再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上了高中,按中考成绩分在了一个普通班。班主任是一位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年轻老师。这位老师很明显是带着满腔热情和抱负走入工作岗位的。他在班级里开始实施与以往明显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理念。鼓励一部分学生有选择的做日常作业,甚至默许一部分学生抄写。他更多的是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灌输知识,每个月领全班同学出去旅游。早上一大早要求全班学生提早到校,进行体育锻炼。平时他和很多学生像兄弟,兄妹一般。

可是,时间一长,便引来了其他老师的不满,学校领导的不满。因为这个班集体性的不太守规矩,运动会全年级第一,他们在颁奖仪式上放炮,学生们因学校不准体育老师出借足球篮球等运动器材,给清晨锻炼的学生造成障碍,学生们砸烂了所有一楼的玻璃。等等等等,当时,学校有升班制度,学得好的会升到尖子班,这位老师和学校说,他愿意承包这个班的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升学率,希望学校同意这个班所有学生不参加升班,全班同学都赞成。可是学校坚决不同意,反而认为这个老师纯属异端,于是和这位老师的矛盾越来越激化,最终,这位老师不到两年,被逼的离开了学校。

三年高中下来,我朋友的那些同学们后来做过统计,这个班升到尖子班,到考入大学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其他普通班。整体成绩均分更不是其他普通班可比的。最少4个学生升入尖子班后,在高考中达到了尖子班的中上游水平。

最后,谈一些个人感想。我们教育部门应该鼓励高中各自办出特色,整理出另一套或者多套适合比较淘气,比较个性,或者比较内敛,不那么灵活孩子的教学方案,在学校的不同班级实施。同样地允许各个学校进行分数选拔,可各个班级教学风格不应当是一致的,具体愿意去哪个班,应尝试留给家长和学生做选择。教改不应该死盯着掐尖问题,应去探寻教育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从更高的角度去尝试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有高考在,有地域差异在,任谁也无法短期解决教育公平性问题。不准掐尖其实是掩耳盗铃的行为。

我们这些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只能参考学校的升学率,清华北大,985 211的比率。无法从适合和不适合孩子去考虑问题,从而造成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紧缺,优质不优质已经成为了教育局给大家的一个定义。我相信很多本应成材,本应走的更远的孩子,在当下唯一的一条教育道路上被迷失了,他们本应更具竞争力,本应能享受到清北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