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4年的拙作《世界乒坛“双子星”》(含视频与文字版)
前言
休斯顿世乒赛今天圆满落幕!首先恭喜我的同乡广东仔樊小胖终于成功捅破了挡在自己前面多年的“窗户纸”一举夺魁。同时恭喜王曼昱和孙颖莎两位新生代“双子星”成功“抢班夺权”。
在硝烟散尽时,鄙人突然想起了自己将近十年前写的一篇文章,也是个人第一篇成功赚了“外快”的作品。
这篇拙作被当时地方电视节目《乒乓王国》栏目组(现在已停播多年)采用,并制成了专题片,让当时还是刚大学毕业的我兴奋了一阵儿。有意思的是,我发现直到今天,他们运营的公众号部分文章还在引用这期节目的段子。
这篇《世界乒坛“双子星”》现在回看其中某些细节,不禁令人感慨早已“时过境迁”,比如时任(节目推出时间为2014年)男女国乒主教练刘国梁与孔令辉先后卸任。同样,当年颇令球迷意难平的“科龙大战”,后来在世界杯和奥运会赛场都上演了,可惜这是张继科职业生涯最后的辉煌期了。此后,“科龙大战”也逐渐被横跨两代人延续至今的“龙胖大战”所取代。
此外,也有一些当时没有发现,节目组来不及修正的数据错误。
虽然如此,我也感谢这个节目组当年认真收集诸多历史素材,让不少见证过最近30年世界乒坛风云变迁的球迷,能再次一睹诸多乒坛名宿的风采。
如果你是一位老球迷的话,不知我的这部拙作能否唤醒你年轻时的回忆呢?
回顾世界乒坛众多“双子星”,哪一对是你的至爱?(视频版,上部)
回顾世界乒坛众多“双子星”,哪一对是你的至爱?(视频版,下部)
以下为原文文字版
盘点世界乒坛经典“双子星”
(写于2014年)
导语:“双子星”是世界乒坛常见的组合。他们有时是共同奋斗的队友,有时是针锋相对的对手。他们在不断的合作与对抗中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谱写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下面让我们一同盘点一下,世界乒坛曾经涌现出的经典“双子星”,回顾他们在那些年里所缔造的辉煌时刻。
1、 性格最迥异的双子星(江嘉良和陈龙灿)
一个阳光帅气,打球时激情四溢,总是成为媒体与球迷关注的焦点;一个冷峻沉稳,低调寡言,总是默默地帮助球队夺取胜利。他们是传统直板快攻打法的代言人,也携手缔造了中国男乒上世纪80年代的辉煌年代。他们就是曾经名噪一时的国乒“双子星”—江嘉良与陈龙灿。江嘉良是那个年代单打赛场的王者,曾先后斩获世锦赛和世界杯冠军;而陈龙灿是双打赛场上的好手,曾先后于世乒赛和奥运会赛场问鼎男双冠军。多年过去,早已退役的两人正如他们的性格一般,一个继续活跃于球迷的视线当中,一个则选择了低调,远离喧嚣。
2、 最全能的“双子星”(王楠、张怡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女乒便成为了世界女子乒坛无可匹敌的霸主。从邓亚萍、乔红,到王楠、张怡宁,再到李晓霞、郭跃,经典的“双子星”组合层出不穷。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她们不仅是单打赛场上的王者,而且只要组合起来,都是天下无敌的双打搭档。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王楠和张怡宁。在长达十年的争锋岁月中,两人既有女双三连冠的辉煌,也有会师决赛的残酷。2008年北京奥运会女单决赛,当这场“大满贯”之间的较量以张怡宁的胜利告终时,这段延续十年的传奇故事终于完美收官。
3、 最完美的“双子星”(刘国梁、孔令辉)
1995年天津世乒赛,当两位中国队的新生代选手—刘国梁和孔令辉,在男单决赛会师的时候,谁也没有料到,从此刻开始,由他们所领衔的又一个崭新的“双子星”时代正式开启。
早在成长阶段,刘国梁与孔令辉便已经是一对感情融洽的好友,两人正是在密切的交往中培养出了旁人难以匹敌的默契,并在日后成长为一对经典的双打组合,他们合力夺得一座奥运会双打冠军,两座世乒赛双打冠军。个人荣誉方面,两人也不相伯仲。1999年,刘国梁于世乒赛男单决赛击败马琳,成为最年轻的“大满贯”得主。2000年,孔令辉加冕奥运会男单冠军,也步入了“大满贯”得主之列。时隔多年,“双子星”如今再次并肩作战,只是地点从赛场上转移到了球场挡板后面。这对乒坛历史上最完美的“双子星”组合,也将为国乒的传奇故事谱写新的篇章。
4、最残酷的“双子星”(马琳、王励勤)
也许,世界乒坛不会再有像“马王争霸”这般精彩的故事了。2014年,当两人同时宣布退出国家队时,球迷们这才意识到,这场陪伴着一代球迷成长的大戏,终于走到了终点。
进入大球时代后,马琳和王励勤从刘国梁与孔令辉手中接过中国男队“双子星”的大旗,但与前辈近乎完美的故事截然不同,他们这对“双子星”的故事却总是带着一丝残酷的味道。有人说,观赏马王的比赛既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煎熬。在他们的故事中,一方辉煌的背后,往往包含着另一方苦涩的泪水。也许是宿命使然,直到职业生涯的终点,两人也未能实现“大满贯”梦想,让喜欢他们的球迷不禁扼腕叹息,但是他们没有谁是失败者,因为他们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不完美的伟大。
5、最长寿的“双子星”(瓦尔德内尔、佩尔森)
乒坛“双子星”数量虽多,但合作时间可以超过二十年的,恐怕只有老瓦和佩尔森这对了。1985年世乒赛,老瓦和佩尔森首次携手出战世乒赛。在经历了屡战屡败的几年后,他们终于在1989年多特蒙德世乒赛强势崛起,率领瑞典队以5:0重创中国队,开启了“瑞典王朝”的序幕。1989至1995年间,由这对“双子星”坐镇的瑞典队成为了中国队无法逾越的高山。1991年大阪世乒赛,佩尔森和老瓦还包揽了男单比赛前两名。进入90年代后期,尽管瑞典因队伍老化逐渐衰落,但老瓦和佩尔森依然用行动捍卫着昔日霸主的荣光。1999年,两人组成的搭档打进了男双决赛,险些击败夺冠热门刘国梁与孔令辉。2000年,两人在男团决赛中先后击败刘国梁和孔令辉,爆冷击败中国队夺冠。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们在男双比赛首轮击败了夺冠热门王皓、孔令辉组合,再次上演了奇迹。
尽管如今的瑞典二老已经相继退隐,但他们身上所表现的奥林匹克精神,依旧激励着乒坛后辈们,向着更高峰迈进。
6、最无心插柳的“双子星”(波尔、奥恰洛夫)
2002年,德国金童波尔夺得世界杯冠军,从此跻身世界顶级好手行列。但因为其他队员实力有限,德国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波尔的一人球队,很难给如日中天的中国队制造更大的威胁。直至北京奥运会前,一个名叫奥洽洛夫的年轻人出现,才逐渐改变了这一格局。当初,奥洽洛夫并不被教练看好,他的地位甚至处于另一名年轻选手鲍姆之后。然而,由于鲍姆伤病不断,奥洽洛夫幸运地坐上了北京奥运会的末班车,并随队夺得男团银牌。经过奥运会的洗礼,加上自身不懈努力,奥洽洛夫一举超越了苏斯、斯特格等老将,成长为德国队的二号人物。
2012年,奥洽洛夫收获奥运会男单和男团两枚铜牌。2014年,奥洽的世界排名达到历史新高—第四位,悄然成为了欧洲一哥。如今,踏入巅峰期的奥洽洛夫将与老将波尔,一同向中国队发动更猛烈的冲击。世乒赛团体赛开赛在即,我们相信实力更加均衡的中德之战将会有更多悬念,更多看点。
7、最“有缘无分”的双子星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马琳、王励勤等老将退居二线,新生代的佼佼者马龙与张继科便成为了又一对令人生畏的国乒“双子星”。毫无疑问,两人都是当今男子乒坛技术最先进,能力最全面的代表人物。球迷们既希望他们能延续国乒辉煌战绩之余,也希望他们能在国际赛场上缔造如当年“马王争霸”的经典。可这个理论上不难实现的愿望,却总事与愿违。迄今为止,这两位顶尖高手在世界三大赛的对阵次数依旧是零。 2007年和2009年,马龙连续两次获得世乒赛单打资格,而重返国家队不久的张继科只能参加双打比赛。2011年和2013年,步入职业生涯巅峰期的张继科连夺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而马龙却两度折戟于半决赛。2012年伦敦奥运会,张继科和马龙一同成为奥运冠军,张继科还成就了“大满贯”伟业,但马龙无缘单打资格。同年的世界杯上,马龙终于夺得了个人第一个单打世界冠军,但张继科因为社会活动过多而缺席本届赛事。进入新的奥运周期,马龙和张继科的一哥之争即将进入白热化阶段,相信两人在世界大赛中的首次巅峰对决,不会让钟爱他们的球迷等待太久。
(后续:“科龙大战”后来分别在世界杯和奥运会决赛上演,双方互有胜负,最终以马龙于2016年实现“大满贯”梦想收尾。此后,张继科逐渐淡出国家队阵容。而小将樊振东取代了张继科的位置,成为“六边形战士”马龙最有力的挑战者。男子乒坛从此开启“龙胖大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