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也需要爽片

500

爽片并不意味着是烂片如果国产片耗费心力却无法与观众共情可能是更大麻烦的开始。

文/庞宏波

沉闷。

这是《铁道英雄》近一周以来聚集最多的评价。虽然电影的口碑并不算差,但“沉闷”显然影响了电影的市场表现。目前票房成绩甚至不及《门锁》的一半,但从上映首日到现在给予电影的排片占比并不少。

关于这部电影,导演杨枫提及最多的两个字是“真实”。虽然电影的故事原型是“铁道游击队”,但查阅了大量史料,更接近于历史真实。而且从摄影到美术风格,都有着很强的质感。对于国产主旋律影片来说,密集扎堆必然需要创新和新的切口,也自然需要提升质感。

但《铁道英雄》的问题就在于尽可能规避了主旋律的缺点,但在创新上也没太多优点。电影的整体风格过于沉闷,而且集几个人于一人的人物塑造以及一个多线叙事都无法让观众共情。

某种程度上,《铁道英雄》的问题在于看的不够“爽”,当然仅仅用“导演风格”就可以解释这一点。但是国产片如果长期因为“导演风格”而忽略观众的本能感受,观众与国产电影的疏离感可能就会越来越重。这一点,不仅仅是《铁道英雄》需要反思的问题。

1

“卖点”就是

要先把观众拉进电影院

什么是真正的“高质感”?

500

电影其实从整个视听的风格来说,还是有着不错的质感。但这种质感更多是镜头、是美术,这些外在的“设计感”的确让电影在质感上得到了提升,也的确非常重要。但是就现在而言,这些质感的提升对于《铁道英雄》来说可能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

电影质感上的优点无法掩盖电影本身的缺点,这一点其实和张艺谋《悬崖之上》是不一样的。《铁道英雄》的整体气质其实和《悬崖之上》很相似,但《悬崖之上》的核心卖点是“张艺谋”。仅仅是张艺谋的名号就能让电影募集到更多的观众,所以质感的提升只是“增值服务”,《悬崖之上》的卖点远不是所谓的“质感”。

然而对于《铁道英雄》来说,张涵予和范伟是实力派的优秀演员,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想要带动票房,俩人的市场号召力实际上是不理想的。而且延伸到人物和故事,也远远达不到破圈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电影虽然在镜头和美术风格上有着不错的质感,但这一点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吸引力微不足道。

对于《铁道英雄》来说,最大的卖点在于“铁道游击队”。这个故事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是电影可以瞬间吸引观众的“轴心”,但是电影在整个营销上都没有过多的提及这一点。这其实在杨枫此前的采访里也有过解释,因为《铁道英雄》核心还是根据真实史料进行改编的原创电影。

500

而且导演在进行创作的时候进行了大量的史料研究,也进行了非常多的资料采集。从导演的表述里也能看到不希望和此前的“铁道游击队”进行更多的联想。言下之意是,《铁道英雄》是一部基于历史真实的“新主旋律电影”,和老牌的“铁道游击队”故事并不一样。

这一点无可厚非,而且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需要国产主旋律进行大量的创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影要放弃它最大的“卖点”,这是不冲突的。尤其是在市场毕竟惨淡的当下,如何吸引观众关注到这一部电影是关键。

那么,一部由张涵予、范伟老戏骨主演的国产主旋律和一部由张涵予、范伟主演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哪一个更容易吸引观众,是不言自明的。虽然非常理解导演希望跳出原有的固有印象,以新眼光看待《铁道英雄》,但是新眼光和旧眼光都有一个前提是先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2

国产片需要找回的“基本素质”

节奏。

50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创作者的“叛逆”和观众之前似乎产生了鸿沟。大量现实主义作品出现,以至于让不少创作者觉得要通过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原因就是“这类现实主义的东西市场太多了”;主旋律和商业类型片的结合,让绝大多数国产主旋律作品都带着很强的快节奏,而且动作场面多;为此,《铁道英雄》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沉闷压抑。

《铁道英雄》里并不是没有动作场面,行动队在执行行动的时候扒火车以及最后双方的决战高潮”都有很多动作场面,然而电影在处理上却似乎无法让观众感受到“爽片”的气质。动作场面处理的比较压抑,而且很难记得住。这和成龙主演的《铁道飞虎》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成龙自带动作体系,《铁道飞虎》自然将成龙的动作喜剧最大化。

然而从结果来说,《铁道飞虎》的口碑并不成功,原因在于电影的动作场面过于的“娱乐化”。到了《铁道英雄》里,动作场面克制且隐忍,而且所谓的打斗动作都要讲究“实战性”,所以所谓的套招全部去掉。但这又造成了不少观众看的并不“爽”,尤其是这部电影从定位上来说应该是一部偏男性向的影片。

500

但这不能完全归罪于导演的问题,好像这类题材的国产主旋律影片就必须是有打斗名场面、节奏飞快、正邪对立的“爽片”。因为关于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问题。其实从悬疑片到犯罪片再到《铁道英雄》这样的主旋律影片,比较担心的一个趋势就在于“克制”。悬疑犯罪片无限放大昏暗湿漉的城市里小人物人性“犯罪”这一点,而《铁道英雄》虽然人物原型是“铁道游击队”,但又希望通过津浦线铁路来展现所谓的抗战脉络。

但观众对于院线电影,不能忽视的一个观影驱动力在于“类型诉求”。悬疑犯罪片和动作片,一个核心在于“快”。其实从实际的市场反馈来说,这两个类型的国产片节奏更“快”更容易获得观众的喜爱。

虽然在长期的同类型轰炸下观众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但是并不能因此忽视观众的“诉求”。如果观众的“类型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很可能电影就无法让观众有原始的观影驱动力。

《铁道英雄》的节奏沉闷和压抑虽然因为也可以用“导演风格差异”来进行解释,但这的确是这部电影至今表现颓势明显的一个很大问题。

3

故事需要“化繁为简”

简单明了。

500

对于《铁道英雄》来说,故事并不复杂。电影在整个故事上和传统认知的“铁道游击队”并不一样,电影将中心放在了“关系”上。张涵予饰演的队长老洪主要负责执行任务,范伟潜伏于敌人内部老王由范伟饰演,而反派大boss藤原则是森博之饰演,三个人处于一个“铁三角”内,目的是行动队摧毁日军的行动。

其实电影的故事脉络和传统的“升级打怪大决战”是一致的,行动队成功-失败-重振旗鼓大决战,在整个脉络上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在整个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其实出了问题,一是角色比较扁平,缺乏特点。全片最有记忆点的角色是范伟饰演的“老王”,但在老王身份暴露之前其实能出的信息点并不多。这就导致了整个电影在叙事上非常拖沓,在整个“大决战”之前,电影的叙事缺乏明显的“目的性”。

二是叙事主体的切换很难让观众情绪产生共鸣。对于这类电影来说,观众共鸣是最为基础的“叙事任务”,无论是讲述一个什么故事塑造一个什么人物,都要让观众产生情绪共鸣,这一点可以是人性的关怀也可以是爱国的情怀。

电影在前半段更多将叙事的视角放在队长老洪身上,但老洪冷峻、克制、隐忍、理性,甚至在面对失败和伤亡时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情绪,而是默默重整行动队继续行动;而后半段,所有的情绪压力都聚集在老王身上,尤其是一直执念希望喊他“爹”的安子。老王倾尽全力的对他好,实际上里面夹杂的是抗战的一种传承。

500

但直到老王被日军押上车,安子最终喊出了那句“爹”,但这样的情绪爆发苍白且无力。原因在于两人的情感缺乏足够可信的铺垫,凭借着前面几场相处的戏份来展现二人的关系,是不足以让安子喊出“爹”的。

虽然多视角叙事在这样的故事里并不突兀,但叙事主体的不一致让观众始终无法共情人物。即便老王最终绑着炸药献身,观众也很难会因为这种“奉献”而落泪。原因在于人物和观众之间没有建立其任何的情感。

此外,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展现的反派角色也并没有展现出任何的“个性”。那么,这样的反派角色的故事支线就像极了“分猪肉”。

看上去三个人三条故事线最后决战,但看上去就是一个“故事上的分猪肉”。不感动、不深刻、不共情。

就像片头的黑白历史影像资料,是导演花钱从国外买来并花了大力气做了8mm胶片修复,然而观众真的能看得出来吗?电影在叙事上进行了大量的史料考证,然而在细节的把控上却无法让观众共情。在镜头美学上集体通过下雪来营造氛围感,这种大雪纷飞的确是历史上山东真实存在的,然而在东北取景拍摄也让观众质疑这种雪景的“假”。

电影所有希望做出的努力,都能看到电影本身的用心。但因为在细节上忽视观众的本能诉求,导致电影的用心反而最不容易被看到。

国产片需要“爽片”,不是告诉导演放弃思考、放弃创新,以至于彻底放弃营业拍烂片。而是需要明确定位、找准卖点,否则观众都不走进电影院,创新的意义给谁看呢?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