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尖数学物理学家尼古拉·莱舍提金入职清华再看数学大师陆家羲的蹉跎岁月(增补稿)

   清华新闻网11月18日消息,近期,国际顶尖数学物理学家尼古拉·莱舍提金(Nicolai Reshetikhin)正式入职清华大学,为清华数学科学中心再增添一位国际一流数学家,助力清华大学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建设。国际顶尖国际顶尖数学物理学家来华当然是天大的好事。但是我们的眼睛盯在国外科学大家的同时,也应该回过头来看看我们自己的顶级科学家是怎样的成长道路是怎样的。

       陈景润先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这里再说说另一位世界顶级数学家——陆家羲的成长故事:

       陆家羲,1935年6月10日他出生在上海一个贫苦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16岁的陆家羲35年6月10日,告别家人,只身来到沈阳,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半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1983年10月31日在包头病故。在艰苦环境下证明了组合计算领域中重大的“斯坦纳系列”和“寇克满系列”问题,是中国现代数学家、组合数学专家,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然而,正当他业余研究颠峰之际,却猝然早逝。他的研究成果,他的钻研精神,他的遭遇,令人浩叹。

500

    陆家羲

       1935年6月10日,他出生在上海一个贫苦家庭,从小成绩优异,尤其对数学情有独钟。1951年,16岁的陆家羲告别家人,只身来到沈阳,考入东北电器工业管理局办的统计训练班。半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分配到哈尔滨电机厂工作。陆家羲一干就是5年多,他利用业余时间,顽强地自学了高中的全部课程。当年的陆家羲只有22岁,他只是单纯地对这些难题感兴趣, 书中的“科克曼女生问题”早在1850年就被提出,100多年来悬而未决。陆家羲的心中萌生一个念头:我要攻克这个世界难题!他却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会改变他的一生,为他带来遗憾、光荣和死亡。

      1957年秋天,为了热爱的数学他放弃工作(1956年64元的工资已经是那个时代很高的收入了),考入了吉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东北师范大学),靠微薄的助学金开始了艰苦的大学生活。一支笔,几张纸,一个夜深人静时在宿舍楼道口借灯光的孤独身影。这就是挑战世界难题的全部条件。整整四年,陆家羲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毕业时,他已经基本破解了“科克曼女生问题”。这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天才大脑!但谁能料到,他即将会遭遇那么多的不幸……

      1961年,他把论文:《寇克曼系列和斯坦纳系列制作方法》寄给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一年过去了,对方回信“可以投稿”。没有肯定,没有建议,就这样将他的成果搁置一边。他苦笑,只继续埋头完善论文。1963年,他再次把修改过的论文,又投寄给《中国数学通报》。又是一年的等待,而回信只有草率的一句:建议改投其他刊物。 1965年冬,他把“寇克曼系列”推广到四元组,投给《数学学报》。又等了一年,退稿信写着:没价值!三次投稿,三次被退,他耗费多年心血的研究成果,一次次被忽视、一次次被搁浅。他没等来世界数学的宝座,却等来了一场10年浩——“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1966年-1976年,在极左思潮日益弥漫的时候,陆家羲被当成“疯子”,扣上了一顶走“白专道路”的帽子,送到干校进行劳动改造,这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伤害。即使是在铲地劳动时不能看稿,陆家羲依然在思考数学演算的问题。十年动乱,中国科学几乎停滞了。直到44岁,陆家羲在一份资料上看到:1971年,意大利两名数学家向全世界庄严宣布: “寇克曼系列”解决了!顿时,陆家羲泪流满面:我18年前就破解了“寇克曼系列”,意大利人比我晚了整整10年!而此时的他,却浑然不知,还在傻傻等着有一天国家能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开。直到1979年,当他看到了从北京借来的《组合论》杂志,他 “啊!”的一声大叫,顿时泪流满面。18年里,他一次次投稿,却一次次被拒,他的青春年华在等待中失去。祖国学术最好的前进岁月在时间上流失。中国问鼎世界数学巅峰的绝佳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要知道,从1961年起,他就已经得到了“寇克曼系列”的成果!意大利数学家的证明比他的证明晚10年,但却比他的论文先问世8年——100年前的“寇克曼系列(即寇克曼女生问题)”的破解原本应当属于中国数学家!

      痛定思痛,陆家羲下定决心破解130年来世界数学界没有破解的的“斯坦纳系列”。由于教学工作繁重,陆家羲向所在学校包头九中申请简绍节课的请求没有被批准。于是只能利用一切时间昼夜研究工作,加快破解进度。由于过度劳累,不久陆家羲得了神经性牙痛。为了研究进度,不得已将自己的牙齿全部拔掉了……双腮塌陷,瘦的几乎脱相,妻子看他这样忍不住偷偷落泪。

      1980年,他完成了“斯坦纳系列”论文。他再次登上了世界数学的巅峰!但稿件寄到北京,又是石沉大海!他始终活在权威部门视线的死角里,诺大的中国竟看不到这个数学王者!这篇论文被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看到,他有一双发现天才的慧眼:他找到陆家羲,建议他把论文直接寄给世界权威期刊《组合论》。1982年5月,陆家羲收到了正式出版通知与版权签约书。1983年3月,陆家羲的前3篇论文正式发表;4月,后3篇论文一并发表。至此,独自闪耀了130多年的“斯坦纳系列”,被中国的数学家陆家羲最先攻破了!

      他马上把相关6篇论文相继寄往美国,仅仅一个月,他就收到了全部回信。一个月啊!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的学术论文经过中国、美国、加拿大,又从美国返回中国,五段跨国旅程,仅仅用了一个月。相比之前每封信都要等一年的时间过程,情何以堪!一个个在土炕上闪耀出来的光芒,是不是在质问古人的“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后人的梦还是希望?

       值得深思的是1983年国内数学界聘请门德尔逊教授和滑铁卢大学郝迪教授发出邀请来华讲学,门德尔松惊讶的说:““请我去讲组合数学?可你们中国不是有陆家羲博士吗”?“组合数学最权威的人是你们的陆家羲”。这下国内炸开了锅:哪个是陆家羲,人在那里?外国人的话好像特别有分量,主办方马上邀请他参加学术会议。他奋斗半生未能摸进中国科研大门,如今竟被门德尔松这一句话,实现了。

      这下可好了,国内媒体和学术期刊纷纷刊登有关陆家羲的文章和论文。陆家羲的论文震惊了了世界数学界。中国10年动乱的那些年代,科学技术停滞不前。可发达国家对“组合数学”颇为重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组合数学”对超级系统的“群优化”算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虽然处于“与世隔绝”的陆家羲不一定了解国外数学研究的进展,但从“纯知性”的追求的角度来讲。他早已认识到最基础性的数学命题研究至少对物理学是多么重要。中国第一次航天器返回落点的计算也是像陆家羲这样境遇束星北计算确定的(那时他在青岛医学院打扫卫生,死后也葬在那里)。

       7月25日,中国首届组合数学学术讨论会在大连开幕。加拿大门德尔松先生向他提出邀请,请他到多伦多大学工作。他婉言谢绝了,说:“我国组合学还不发达,我要留在祖国。”门德尔松笑了,钦佩的望着他,还把多伦多大学的校徽赠给了他。会议中,他以特邀代表的身份走上讲台,用中文向全世界数学界宣布:我已经证明了“斯坦纳系列”! 顿时,全场沸腾了!会下中外学者一片欢呼声。会后陆家羲回家钱不够只能坐慢车熬回家。

      加拿大著名数学家、多伦多大学教授门德尔逊曾称赞他:“这是二十多年来组合设计中的重大成就之一。”并且请求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格兰威写信给包头第九中学的校长,建议将陆家羲调到大学岗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校长斯特兰格威(D.W.Strangway)致包头九中校长的信中说过:“包九中的陆家羲是闻名西方的从事组合理论的数学家”。当然斯特格兰威校长未必了解中国的体制:包头九中校长实现不了门德尔逊教授的期望——尽管此前国内有熊庆来先生推荐华罗庚,华罗庚接受王亚楠校长的推荐——陈景润调入数学所的先例。

       会后,无数惜才的手伸向他:中国应用数学研究所副所长,推荐他到合肥讲学;华南师院、华中师大、兰州大学、大连工学院、哈工大、黑龙江大学邀请他到本校任教;内蒙古大学陈子歧副教授连拉带劝:“还是留在内蒙大学的好!”这颗金子,终于被人发现了,但并非所有人都发现了......

       9 月,包头市九中校长,收到了来自多伦多大学的一封信。斯特兰格威校长和门德尔松教授,诚恳的邀请他去加拿大讲学,这两个外国学者,爱惜人才就像爱惜钻石,不论国界。但九中校长却对此不屑一顾“:又不会提高升学率!去什么去?”

       1983年10月,陆家羲作为被特邀的中学教师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数学会年会。但即使他已名扬世界,包头九中和教育局领导却不知道。就连参加学术会议的400元路费都是他妻子筹借的。武汉会议结束后,他强撑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家,把衣兜里舍不得吃的桔子,拿出来分给女儿们,便一头栽倒在床,累的再也起不来。妻子帮他盖好被子,他虚弱的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就闭上了眼睛。而所有人都没想到,这个微笑竟是他最后的告别!与陈景润的经历相比,陈景润总归被华罗庚接到数学所从事研究,而陆家羲却一直在土炕上做研究。陈景润还有点工资维系生命,而陆家羲直到去世后才有8元审稿费。陈景润在生命垂危之际有武恒先生冒险把他送进医院,而陆家羲在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人关注到他的生命——陈景润的“幸运”陆家羲没有。

       1983年,是他几乎被累垮的一年。数学研究、论文发表,教课任务……他忙着整理讲学稿,忙着思考“斯坦纳系列”完稿论文。连鞋子露出了脚趾头,他都不舍得再去买一双。他明白,时间和金钱他都浪费不起!这里不得不提起陆家羲的妻子——说她不懂数学,其实她比人都懂数学研究的意义。当陆家羲敞开心扉挑战“斯坦纳系列”的时候,是她在苦撑着这个家庭,她的苦楚,她的煎熬不正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持中国数学理论的发展吗。苍天有眼,历史为证,她也是国家的功臣。难道不是吗?

       1983年10月31日凌晨一点,他永远的离开了。那一年,他才刚刚48岁。他走的太早、太寒碜,躺在土坑上,依然穿着那双露着脚趾头的鞋。一句遗言都没有留,只留下了15箱书和400多元外债,再就是抽屉里尚未完成的,“斯坦纳系列”最后一篇论文。

      在他去世当天,妻子收到中国科学院寄来的45元钱。其中28元是从大连到合肥的路费;9元是他买的一部数学新作报销款;剩下的8元,是他为人代审稿件的酬劳。他一生中唯一从出版部门换来的报酬,就是这8元!     

      逝者如斯夫。 他死了,死的一贫如洗,死的不声不响。可他那抽屉里的未完手稿:“斯坦纳系列”最后一篇论文又有谁能替他完成?他的妻子女儿心中的伤痛又有谁能抚平?我们又有谁能这世道的轮回?陆家羲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和陈景润一样:自己还有个好妻子和一个好家庭。这里还有个值得感动的细节:发现陆家羲的第一人并不是门德尔松,而是苏州大学的朱烈教授。是他让世界数学界知道了陆家羲。使陆家羲能够在讲台上发出了划时代时代的声音:“我证明了“斯坦纳系列!”如果再回望过去,奄奄一息的陈景润是被武恒先生在地下室里发现后马上送进医院挽救了他的生命(参见徐驰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所以要说人才奖,非朱烈教授和武恒先生莫属。

       很多人可能不了解陈景润和陆家羲的研究,可李政道先生最担忧的就是中国缺乏这样的人才。现在中国人不是经常在提“算法”吗?其实好的算法往往都与纯数学理论有关,至少组合数学就在其中。

      逝者不能还世,历史也不能回转。前世之事后事不忘,从“不拘一格降人才”,到“钱学森之问”,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反思的。因为类似的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叶企孙和束星北等等科学大家。去世后的陆家羲他的路毕竟没有走完,得到的也都只是事后的光环:

      包头市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来了;中国数学学会内蒙古分会主席来了;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来了;好友和学生们恸哭着走向他……

      斯特兰格威校长发来唁电:“门德尔松教授和我对此非常沉痛,这对世界数学无疑将是极大的损失……”12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内蒙古日报》,同时刊登了他的讣闻。《人民日报》报道的标题是:“拚博20 多年,耗尽毕生心血,中学教师陆家羲攻克世界难题斯坦纳系列。”

       1984年9月,中国组合数学学会组织了“陆家羲学术工作评审委员会”,对他一生的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1984年底,曾“拒绝”过陆家羲的《数学学报》,终于全文刊发了他于23年前投出的,那篇关于“科克曼女生问题”的论文。

       1987年,陆家羲的《不相交的斯坦纳三元系大集》研究成果,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最后,我想说一句题外话:从造假的汉芯评审通过,到陆家羲4次向学术机关投稿,向专业的学术期刊投稿都被退回,再到专业数学会学会评审都有相关的领导者和学者参与。这“前冷后热”的现象实在无法理解。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