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气:文化霸权攻击套路下的小心思

如果拍一部赞扬女性觉醒的影片,影片叫《潘金莲》,
如果拍一部非洲超英电影,片名叫《棉花地里吃西瓜的N号人》,
然后,被抵制了,不改名,改下人物名称,解释一下,之前都是开玩笑的哈。你觉得,这是合理的吗?

他们之前知道满大人是辱华的吗?——知道。
他们之前知道十环帮带着黄祸论吗?——知道。
他们之前知道自己用满大人的梗,会被抵制吗?——知道。
他们为什么还用?这就是小心思了。用公交司机身上的衣服挑一挑事,看看你有没有反应。
无理由弑父,删掉奥卡菲娜和男主的感情戏,讲一讲十环帮之前一直征服和颠覆其他国家,都是试探。他既不要明确过线,又要在边缘试探,就等着你反应,如果被官方点名批评,会马上立正站好,删减修改。为什么这么做?
不如想想,美国这套路你熟悉吗?专机降落台岛机场送疫苗、送快递、送官员……切香肠、试探,无非是打牌,用小牌摸底。漫威和迪士尼,在这个牌局里,也只是棋子而已。有人想试探这条线,想拉一拉投资中国的资本神经。你动,他笑。迪士尼亏得越凶,他越笑。不引进,比封杀或辱华,体现了我国处理的得当。因为有时候,争议和讨论,比事件本身更具有影响力。后续发展,比事件本身更具威力。下策是明确封杀,或是引进后下架,这意味着他手里有了一张牌,被禁英雄(偏偏出问题都是各种细节和配角,主英雄大差不差没碰线),他随时能打出来,让你难受。比如客串,跑到别的电影里来回串。你总不能都禁了吧?中策是提前点名,说明前因后果,但是会被指责将娱乐产品上升到政治化问题,拿来攻击,迪士尼是靶子,喊个疼,又要闹了。

如果你看不穿,就上当了。有时候,不引进,就完了。

看了些片花,剧本本来是男女主谈恋爱,梁朝伟收了少一只手的USSR汉子当二儿子……断手男教育了奥卡菲娜之后,就死在神兽下。

影射局势:某国收回了殖民地,殖民地闹事,哎哟,颜色要成功了?想梧桐?门后那个是武装好的绿蛙大怪兽啦。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