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希望你记得的不仅是长津湖

如果每个中国人在这个国庆节只能看一部电影,我会选择《长津湖》,因为相比起欢庆祖国丰泰安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铭记披荆斩棘,血火交织的昨天。

500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第二阶段至关重要的一场战斗,那是一场真正当得起“神剧都不敢这么写”这个评价的战争奇迹,也是一件对中国人有着全民意义的历史事件,这就使得此项目有着明显的机遇与风险:只要是怀着决心、信仰和敬畏去拍,就一定能拍好;但凡有一丝用心不良,观众的唾沫星子便须臾可至。因此在片子出来之前,我是有疑虑的,对这个制作班底的疑虑。

实话实说,本片的三个导演,同时具备了吸引我和劝退我的特质。先是陈凯歌,从近年的作品看出,他的精英情结极深,沉迷于追求诗性叙事,低情商版本就是虚头巴脑不说人话,我实在很怕他把这故事直接拍成文艺舞台剧;徐克、林超贤给我的观感是差不多的,香港出身的导演想要表现磅礴壮阔的大国决战几乎不可能,这是成长环境决定的视角局限。徐克有《狄仁杰》,但那是把国族存亡寄托于悬疑权谋上,格局终究较小;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口碑极佳,但那都属于一小撮精锐部队的特种斩首战,也是小视角,对于大范围、大规模,同时展现战术和战略的大场面,他的调度能力成谜。

相比之下,我对于演员阵容的疑虑几乎没有。吴京如今已完全从打星蜕变成老戏骨了,发挥非常稳定,与段奕宏、胡军、李晨、黄轩等共同保障着本片的演技基本盘。唯一稍稍担忧的是易烊千玺。四字弟弟如今已义无反顾地走上演员道路,其态度是没问题的,演技虽稚嫩但深具灵气,常给人意外惊喜,但他毕竟距离那个年代和生活状态太远了,经验也最浅,身上却压着最重的戏,其艰难可想而知。我倒不担心他敷衍,只怕他驾驭不住。

而对于所谓“三大名导互相牵制”的疑虑,我是觉得想多了。三人的长短板几乎没有任何交集,只要他们与兰晓龙的剧本磨合得足够好,三人别说其利断金,至少各司其职也是能做到的。

于是在10月2日的观影前,我给列了一套评价体系:

其一、香港导演对主旋律战争题材的消化能力如何?

其二、三大名导相互之间的磨合与协作如何?

其三、演员对角色的理解和演绎如何,特别是新生代的演员?

其四、片子的意识流会不会出现奇怪的走向,也就是“屁股有没有歪”?

以上四点归结起来其实就一点,这部片子能否成为国产主旋律战争片的新标杆?

《长津湖》不止长津湖

《长津湖》想拍什么?这是我们必须清晰的问题。如果《长津湖》只拍长津湖,那它甚至都不值得我为之写一篇影评。只有不入流的战争片才会拼命单纯地描写战争,我心中的战争片天花板《高山下的花环》、《大决战》、《全金属外壳》、《血战钢锯岭》等殿堂级作品,都在挖掘战争之外的恢弘内涵,以此反哺对战争本身的描绘,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而战,从而反思我们的生活。

500

这一方面,我觉得《长津湖》是做到了,却不是做得相当好,这一点从电影的开场字幕和开篇情节的割裂能看出来。

开场字幕蛮劝退的,视效确实够震撼,却给了观众“看这场仗打得有多惨”的心理预期,格局小了,美感也淡了,一般般;开篇则是一片如画山水中,战士伍千里带着兄长骨灰还乡,在小船上环顾那在平静中自愈战争伤痛的家园。画面都是山水,表现的却是山水中的千里,他的仗打完了,想安稳度日,给父母盖房子,给弟弟找媳妇,让生活渐渐好起来,与他的家乡、他的国家一样,这就非常有意境,也正是所谓“战争之外”的内容。

可惜这样的时光太短暂,无论是对片中角色还是对观众而言。短短一天根本无法把老伍家的生活画卷完全铺开,更无法通过老伍家,描绘出伍千里家乡的场景,以和平景象阐明战争的必要性。一通急报便召走了千里,甚至都没给弟弟伍万里足够时间去讲述自己的参军动机。自此,影片节奏开始猛踩油门,管够管饱的战争场面来了。

表现战争是战争片的保底及格线,《长津湖》在这方面做得非常过硬,对中美双方的备战和参战态度都做了极其到位的渲染。后面“第七穿插连”入朝后,与美军的三次遭遇,气氛节奏拿捏得出神入化,事态层层递进,情绪逐步积累,到最后归结到酣畅淋漓的血战,至此林超贤交出了一份近乎满分的答卷。难得的是林导从过去的作品到如今,一直在稳定地进步,这次在徐老怪的加持下,他已能在武戏中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更鲜明,这一点值得称道。如果说好的战争场面让一部战争片能达到60分,那林超贤这次的表现能把《长津湖》的基本分顶到65分。

但很显然,《长津湖》的任务远不止于此,要展现的不仅是长津湖战役本身,更要说明为什么要讲好这个故事,这就是文戏在支撑了。本片的文戏,颇有点被战争戏带着跑的质感,似乎失去了对全片的掌控,险些成为战争戏的补充和陪衬。

此外,不明所以的急转与叙事重心的突然偏移也是很明显的问题,别的不说,最后某人的死亡(不剧透,好奇请看原片)就有着与当时环境很不搭的高浓度煽情,且转得过于生硬,似乎是导演为了紧急掐住电影时长,却又不愿减少战争戏而不得不做的妥协行为。不得不说,商业片原则还是太可怕,竟能让人为了符合这个原则而放弃让一部电影从优秀而成经典的机会。

《长津湖》的深处是什么?

在技术层面上,本片确实存在着一些瑕疵,但并不影响绝大部分观众的体验,因为它采用了最鲜明直观的手法把最容易让观众感受到的东西给表现出来了:美军的强大、傲慢与残暴,志愿军的艰苦、顽强与乐观,这一仗赢得有多不容易,我们为胜利付出了多少,诸如此类。这一切都作为爽感的堆积,让影片的结尾充满了高涨的情绪,让观众至少回味个一两天。作为一部商业片,这已经是一份能达到90分的答卷,无疑是让人欣喜的。

500

然而正如我所说,一部只讲战争的战争片是不入流的,只有比战争本身更深刻的东西才能支撑一部战争片获得高口碑,也就是我前文所提到的问题:《长津湖》到底想拍什么?

在伍万里登上入朝列车后,他与第七连的老兵们有过互动,那一场看似是在刻画人物,实则是在阐明主旨。在这里伍万里被问到为什么要当兵——这一点是本片很重要的关键,在前期的表现确实是不足的,这也让伍万里这个角色像是被强行摁到了故事中,融入程度总是差那么一点——他的回答是“想让我哥看得起我”。

这个答案遭到了众人的默默吐槽,雷公作为代表软软地怼了他:“让你的敌人瞧得起,那才是真硬气。

入朝后,我志愿军从后勤到装备都遭受美军先进军工的无情碾压,而我们凭着钢铁意志和极高的军事素养,硬是抹平了硬件劣势,打出了波澜壮阔的长津湖战役。那些在战前吊儿郎当不可一世的美国大兵在撤退时失魂落魄如丧家之犬。

而在影片最后,美国将军向静默矗立的“冰雕连”庄严行礼,则遥遥呼应了那句话。由此我认为,这便是本片真正想传递的东西,也是本片主旨——

长津湖战役,或者扩大到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中国军人的自信,是一场立威之战,是让美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中国人不好惹的一场大战!

这样的主旨,结合近两年我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政局上傲视同群的表现,不得不说是献给祖国寿辰的一份好贺礼。然而这真的是长津湖战役的意义吗?或者说,《长津湖》还能否拍出更深刻,更悠远的内涵?我认为必然是有的。

在片中,中共领导人战前部署的段落很“常规”,教员对美国入侵朝鲜真实意图的洞察,“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名言都得以重现,这条副线与主线是比较疏离的,却通过毛岸英入朝勾连在一起,把长津湖战役这个具体事件嵌在抗美援朝的大画板上,让这个故事有了向下挖掘的空间。

毛岸英线对于本片而言,似乎是个闲笔,但加这一条线其实很有考量。首先这是史实,可以增强全片的厚重感;其次他是教员之子,他能入朝,也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对抗美援朝的决心;再者便是以他的视角展现基层志愿军战士的坚强与淳朴,把前线官兵的精神面貌赋予他身。一个毛岸英,就能把国家的上层意志与人民意愿在片中结合在一起,衬托出上下同心保家卫国的伟大精神。

500

这样的构思明显是兰晓龙编剧的发挥,但三位导演对此表现各有优劣,陈凯歌是最好的,而徐克与林超贤因为实在缺乏这样的积淀,可能不太理解兰编剧的深意,而把毛岸英的部分拍得潦草了,是有点可惜。这也导致了本片最后能让观众感知的只有一层含义,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中国人终于“能让敌人看得起”了。

这其中最大的差距,还是在于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世代相传的处世哲学,归结起来不过四个字,自强不息。

中国人做事,从来不为被谁瞧得起。正如华春莹所说:“中国的目标从来是成为更好的中国。”无论是对抗美援朝的判断,还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决断,都在贯彻这个理念。为了自强,必须平息一切动乱,驱赶一切入侵者,形成最稳定最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义无反顾让自己不断变得更好,这才是以教员为代表的那一代新中国人最关心的事,也是我们乃至之后的每一代中国人不懈的追求。

片中有句话,让许多人动容:“这一仗我们不打,就得我们的下一代来打。”然而在我看来,这话不尽到位。如今我们知道,前进的道路荆棘满途,抗美援朝打得艰苦卓绝,后来的斗争却也各有各的凶险困难,与世界最强国打贸易战、被西方意识形态针对抹黑、支撑中国企业免受盘剥、营救孟晚舟回国,这一场场硬仗,就是这一代中国人在同一种精神,同一种信仰的引领下打出来的,至今尚未取得完全胜利。志愿军前辈们显然无法代替我们打这些仗,但他们的精神却在支撑着我们奔向最终的胜利。

相比之下,还是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描述得更到位:

我问他:“你不觉得苦吗?”

他把正送往嘴里的一勺雪收回来,笑了笑,说:“怎么能不觉得?我们革命军队又不是个怪物。不过我们的光荣也就在这里。”

他把小勺儿干脆放下,兴奋地说,“就拿吃雪来说吧。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我们祖国的人民不吃雪。他们可以坐在挺豁亮的屋子里,泡上一壶茶,守住个小火炉子,想吃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他又指了指狭小潮湿的防空洞说,“再比如蹲防空洞吧,多憋闷得慌哩,眼看着外面好好的太阳不能晒,光光的马路不能走。可是我在这里蹲防空洞,祖国的人民就可以不蹲防空洞啊,他们就可以在马路上不慌不忙地走啊。他们想骑车子也行,想走路也行,边遛达边说话也行。只要能使人民得到幸福,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保的是什么家?是每一个中国百姓平常幸福的家;卫的是什么国?是无数烈士与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的和平稳定的国。每一个入朝的志愿军战士,都有这种觉悟,而这才是长津湖战役的深层意义,也是《长津湖》最应当表达的核心思想。

总括而言,我对《长津湖》的表现是欣慰的,振奋的,虽然它距离我心中的一流战争片还有一些距离,然而这部片却如同一个坚实的脚印,记录了我们重振文化自信与大国底气的历程,正如最后志愿军战士将“北极熊团”军旗一把扯下,我们也将用我们的坚毅和锐意进取的精神,不断突破极限,成为更好的自己。

 2021年10月5日夜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