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阿凡提的确死了
“没想到啊没想到,你朱时茂浓眉大眼的,也背叛革命了!”
小品《主角与配角》中的这段台词,堪称是历久弥新的典中典。
在它诞生来的这些年里,句中的“朱时茂”被无数次地替换为不同角色。
但令我没想到的是,加入浓眉大眼背叛革命队伍的,居然还有那位骑着毛驴的无产阶级先锋——阿凡提。
没错,曾经那个恶霸克星,如今居然舔起了巴依老爷的股沟,做了他的上门女婿,阿巴一家亲。
此情此景,唯有哲人本山子的名言得以表达看官的感受:这个世界太疯狂了,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
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得如此疯狂的呢?
1.
让我们回到起点。
阿凡提,全名纳斯尔丁阿凡提,阿拉伯世界里的传说人物。
关于阿凡提在历史上是否真实存在,阿凡提出身哪里,长久以来众说纷纭。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这个人物在国内变得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阿凡提的故事》系列动画。
《阿凡提的故事》主题曲
《阿凡提的故事》情节一言以蔽之,即阿凡提代表受压迫的劳苦大众跟贵族老爷们斗智的故事。故事结构也不算复杂,基本遵从的都是“出现问题——解决问腿——问题解决”的三段式结构。
但就是在这一简单的框架里,却演绎出了千姿百态的智慧之花。对于今天的受压迫者而言,阿凡提的智斗仍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首先以也许是最耳熟能详的《买树荫》为例。
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午后,一群前去赶集摆摊的穷人途径巴依老爷门口。由于炎热加疲惫,一行人在巴依老爷门前的树下歇脚,靠树荫风凉风凉。其中一位感慨道:“唉,穷人嘛。再热也得拼着老命干啊。要不怎么还巴依老爷的高利贷呦。”
与此同时,巴依老爷正和老婆端坐在凉快的家里,数着成百的金币。
穷人们的对话声引起了巴依老爷的注意。“啊哈,感谢真主,买卖又上门了。”巴依老爷肚子里的坏水一翻腾,想出一个流氓主意:门口的树是我的,树荫自然也是我的,所以你们在树荫下乘凉得付钱。
这显然是种强盗逻辑,穷人们却一时想不出强有力的论证来反驳,只得认栽。
但正当巴依老爷喜笑颜开地收钱时,阿凡提忽然出现了,并给他出了个主意:巴依老爷,要是没人来乘凉,你不就一个钱也捞不到了吗?倒不如把树荫卖给我,捞一大笔钱。
有钱不赚王八蛋。巴依老爷欣然应允,还跟阿凡提去地方官那儿立了字据。不料,接下来迎接他地便是重重霉运。
随着夕阳西下,树荫也越来越庞大。它先是延伸到了巴依老爷府邸大门,害得巴依被迫翻墙回自己的家。
随后,树荫又盖住了巴依正房的门窗,导致他想进屋都得付钱。
无奈之下,巴依只好跟阿凡提买下树荫,免了穷人们的乘凉钱。可当夜幕降临,月光下的树荫又盖住了他的整个房子。穷人们在他屋顶开趴,毛驴直往他屋里钻。
巴依老爷气得七窍生烟:“混账!树荫我不是买回来了吗?”阿凡提答:“你买的是太阳下的树荫,可这是月亮下的树荫啊。”
巴依老爷,再起不能。
回看这场交锋,简直是一出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的典范。面对巴依的强盗逻辑,阿凡提没有选择跟强势方巴依硬碰硬,而是选择欲擒故纵,待对方放松警惕,再将对方订下的规则为我所用,从而转为规则的主导者。
见钱眼开的巴依不知道眼前捡到的便宜,早已在暗中标好了昂贵的价格。
这种先找出对方规则的漏洞,进而瓦解规则乃至利用规则反攻的手段,是阿凡提屡试不爽的杀手锏。
《比智慧》这集亦是如此。
《比智慧》中,残暴的国王为了证明自己的智商与地位是完美匹配的,遂面向全国征召智者来回答自己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个共同特点:无法求证,或者说本就没有正确答案。那些企图用寻常方式来找答案的人统统栽了跟头。
阿凡提则不然。
问题一: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阿凡提答曰:九百九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颗。
国王:胡说。
阿凡提:那您可以爬到云上去数一数。
国王:啊这······
问题二:大地的中心在哪里?
阿凡提:在我的毛驴右前脚踩的地方。
国王:不对,我是国王。大地的中心应该是我右脚踩的地方。
阿凡提:不,是驴子的右脚。
国王:不不,是我的右脚。
阿凡提:不信你派人去量量。
大臣:啊这······陛下,还是算了吧。
在现实生活里,也存在着类似的刁难。与其称之为问问题,不如说像三国杀里的闪电或英雄杀里的手捧雷,实际上是为了把负面效果转嫁给对方。它同巴依老爷的强盗逻辑一样,都属于掌握话语权的掌权者,对弱势群体的霸凌。
这种剥削在《种金子》这集里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荒谬境界。
穷人跟巴依老爷借了个加蛋吃,待到还债时却被索要堪比十只羊的价钱。
因为在巴依老爷看来,如果这个鸡蛋自己留着,可以孵出鸡来。鸡生蛋,蛋生鸡,反倒是穷人占了便宜哩。
同理,穷人砸坏的锅是口母锅,锅生锅,锅生锅,起码要赔一百口锅的价钱。
当阿凡提出现时,巴依老爷甚至还想出了闻到鸡肉的香味也要付钱的敛财手法。因为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
看来,如今的老板只要让员工听听数钱的声音就算发过工资了——毕竟钱的声音也是钱的一部分嘛。
阿凡提毕竟是部全年龄向的作品,因而在对贵族老爷们的劣性描绘上相对克制,用戏剧化的夸张掩盖了部分残暴。
《礼记》言,苛政猛于虎。在保守欺压的民众眼中,暴虐的统治者的形象堪比凶狠的豺狼虎豹。但在发泄怨气时,民众又会把他们贬为畜生不如的存在。
《阿凡提的故事》中,亦不乏对当权者的辛辣讽刺。《偷东西的驴》这集开头,阿凡提一行穷人的毛驴深夜失窃,失窃现场留下一把斧子,刻着本地官的名字。对此,阿凡提感慨道:“官做贼,贼做官。这可太有意思了。”
之后阿凡提前去官老爷家探究竟,边敲门边喊:“官老爷快出来。”门开了,来者却是一条狗,朝着阿凡提迎面扑来。
阿凡提惊呼:“怎么?你就是官老爷?怪不得人家叫你狗官,我来告你的状,你倒想先咬我。”
之后,官老爷发现家中被盗,责问看大门的阿凡提为何不喊人来,阿凡提又答曰:“喊了啊。汪汪。这意思大人您应该懂啊。”
《比智慧》里,阿凡提又借酒吐真言,面对国王和大臣说出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看你们都有两个影子,四条腿。
在阿拉伯世界的不同地区,人们对阿凡提有不同的尊称。土耳其人会称其为“纳斯尔丁·霍加”(或“霍加·纳斯尔丁),高加索、伊朗一代的人管他叫“毛拉·纳斯尔丁”。其中“毛拉”,以为“保护者”、“主人”是穆斯林对伊斯兰教学这的尊称。“霍加”意指“老师”“导师”。
结合阿凡提的故事,可以概括出他的人物本质:一位劳苦大众的庇护者,用智慧教育劳苦大众应对当权者们的暴政欺压。
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么瞅,这都是位正面得不能再正面,头顶光环的榜样人物。但就是这么一个人物,今天却有人对其泼起脏水来,甚至让这位浓眉大眼的“朱时茂”背叛了革命。
2.
“我觉得喜欢碰瓷,骗人,爱玩儿小把戏,狡猾,跟有钱人借钱不还的,都是看着《阿凡提》长大的。阿凡提太坏了。”
初看到以上这类质疑,我不由得擦了擦眼,定了神又瞧了半晌,才确信自己没花了眼。时代再怎么变,也料不到居然连人们对阿凡提的看法都能跟着变了。
如此悬殊的立场转变,想必有个过程。在被彻底污名化之前,阿凡提的形象经过了解构-重构两步走。
对阿凡提形象的解构,可以追溯到叫兽易小星的《阿凡提大战变形金刚》。
在这个恶搞短片里,阿凡提被奠定了“西域战神”的名号,并且自带“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老流氓”的出场BGM。
和霸天虎战斗的过程中,阿凡提火力全开,堪比人性高达,后面甚至还被爆了头。
尽管已经如此之无厘头,叫兽在恶搞的过程中仍留了一手:
阿凡提是在工人跟霸天虎讨薪不成反被揍得情况下出现的。
也就是说,叫兽在内核上仍保留了阿凡提的本质——对劳苦大众施以援手的英雄。
21世纪新的10年以降,解构主义的互联网潮流变得更为流行。
其间不乏有人用现代人眼光看待阿凡提,例如阿凡提如此愚弄官巴依老爷,却得以全身而退,可见二者乃相爱相杀之CP。此类说法多为玩笑,并无恶意,充其量算粉丝同人。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到了2014年,曾经塑造了阿凡提经典形象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有限公司,又亲手将其毁容重构。毁容的成果,便是一部动画电影——《阿凡提之奇缘历险》。
关于此片的内容,容我引述一段鞭辟入里的影评:
“阿凡提从一位戏耍特权阶级的智者,被降级为爱上富家大小姐的穷书生,与巴依老爷结伴同行。四十年过去,再没有什么无产阶级智斗地主恶霸,只有穷人乡绅和睦一家亲。这一代的美影人已经彻底丧失对革命的想象,而是转向对当权者发自内心的体认,愿意为旧秩序背书。电影院没有开冷气,但是我觉得冷极了。”
从故事模式到人物设定,《阿凡提之奇缘历险》都完全颠覆了固有的传统,以至于把主角换成王二狗、胡八一也毫不违和。
从类型上来看,《阿凡提之奇缘历险》是部冒险片:葡萄城突发水危机,阿凡提、富家千金女主、巴依老爷和水务官共同踏上寻找危机源头之路。最后,谜底被揭露,原来是水务官知法犯法,偷挖地下的古城宝藏导致的断水。
是不是有点打黑除恶版夺宝奇兵内味儿了?“我们的队伍里有坏人啊。”难怪有人称,电影版反倒像《盗墓笔记》《鬼吹灯》里的章节。
除了冒险主线,影片故事还有一条情感副线,即阿凡提和富家千金的爱情。
两人因一场救孩子的意外事件结识,并一见钟情。
又在随后的冒险过程中感情不断升温,只可惜造化弄人,女主最后牺牲,空留阿凡提一个心里有了坟墓的痴情汉。
由于冒险谜题和配角人物设计较为老套苍白,毋宁说正常冒险更像是阿凡提和富家千金谈恋爱的舞台背景。
阿凡提也是人,有爱情需求无可厚非,单纯谈恋爱的阿凡提,还是阿凡提。但阿凡提身为老爷们的眼中钉,要是跟老爷家的千金谈起了恋爱,那老爷和百姓起了冲突,他该帮谁呢?
老版《阿凡提的故事》有集叫《真假阿凡提》的故事,故事开头,国王听从大臣建议,派人假扮阿凡提来抹黑百姓对他的印象。
假阿凡提初来乍到,便对即将挨巴依鞭子的孩子见死不救,反对着大伙儿的面向朝廷效忠:
今后我要效忠宇宙的中心,效忠公仆的统治者,我们最伟大最英明的国王陛下。
终于,真假阿凡提撞见了面,争起了谁才是正身。争论完过去的智斗经历,假阿凡提道:“今后我也要替国王陛下效劳。”真阿凡提笑了,说:“哈哈哈哈,原来你不仅是个骗子,还是条走狗啊。”百姓们明白过劲儿,也乐了:“现在事情明摆着了,谁帮人民说话,谁就是真正的阿凡提。”
可见,阿凡提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孤胆英雄,他属于百姓常伴左右的人民英雄。那场面有点像德拉克洛瓦的名画《自由引导人民》,有一条看不见却品得出的纽带,将阿凡提和百姓链接在一起。
没有绯闻的名人不叫名人。同理,远离了群众的阿凡提也不再是阿凡提。可电影里的阿凡提恰恰如此。
街坊们邀请他跳舞,他皱着眉头回绝。
待到女主来邀请他,他乐得一路小跑带大跳,眼角的褶子都是爱你的形状。
阿凡提的冒险途中,全然不见百姓的身影,再无那种阿凡提在前智斗老爷,百姓们一旁摇旗呐喊的热闹氛围。和百姓之间的纽带断了,片中的阿凡提,不过是个披着阿凡提皮套的其他人。
从政治层面上讲,阿凡提是个带着浓厚阶级斗争色彩的人物,根植于尖锐的矛盾对立。这种对立至今仍存在,但不再是摆在台面的焦点问题,而是随着斗争话语的淡去转移到了幕后。此等背景下,也多少能理解上美厂改编之举背后的无奈——巴依老爷都成了社会模范,还怎么智斗?
再回看阿凡提过去的那些故事,也透着一股无奈之感。他的智斗,可以称其为“弱者的武器”,毕竟不论再怎么智斗,贵族依然是贵族,平民依然是平民,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没有受到实质性的影响。不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革命那般重新洗牌,仅仅是贫苦百姓想要在既有环境下不至于没了活路罢了。
换成现在的话说,能有人劝老板把007的工作作息改成996,很多社畜便已知足了。
除了阿凡提,日本的一休、英国的罗宾汉,莫不是百姓们“卑微”愿望凝成的想象结晶。
若是连这么点的心愿都看不过去的,也就只有狠心肠的巴依老爷了。
你要说他是一副百姓皮相,那做个脑部化验,结果铁定也会显示这是位精神上的巴依老爷。可在处处响着巴依老爷“朝钱看”的口号里,人们的脑中还有多点地儿能腾给阿凡提呢?
时代变了,土路变成柏油路,驴车马车变成小汽车,小汽车上路得上牌照。等到阿凡提再骑着毛驴上公路,不出半小时就得让城管带走了。
骑驴游走是行不通了,阿凡提兴许会试着通过网上冲浪帮人排忧解难,追踪民生新闻热点。随着名声渐扬,热心粉丝为他献上美名——公知。其后劫难便接踵而至,可以有无数个假阿凡提兴风作浪搞臭了他的声誉,也可以有勾结境外势力的毁灭性指控,阿凡提的“网络智斗”之路也走不通了,只能陷入沉默,看着矛盾越攒越大等着崩塌。
再或者,《真假阿凡提》那集结尾,最后被国王送上绞架的才是真的阿凡提。我们到现在终于没有见——
大约阿凡提的确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