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这方面竟然仍远远落后于美国: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十三倍左右!
据下面这篇新闻报道,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即“单位劳动产出”)是7千3百18美元,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9万8千990美元,全球平均的单位劳动产出是1万8千487美元,7318÷98990≈0.074,7318÷18487≈0.396;就是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不仅只有美国的7.4%,而且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大约40%!也就是,假设全球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是“100”,那么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就只有大约“40”!假设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100”,我国的则只有“7.4”!此外,98990÷7318≈13.5,也就是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十三倍左右!
中国劳动生产率提升:增速快但不容歇脚
此新闻原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9月18日那一期的第02版,那一期《光明日报》的电子版在其官网中的具体地址则是: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6-09/18/nbs.D110000gmrb_01.htm?div=-1
劳动生产率是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表明,近20年时间,与美国、欧元区、日本、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是最快的。但同时,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美国劳动生产率的7.4%。
如何看待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快但实际水平仍较低的事实?劳动生产率提升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有多大?未来提升的空间在哪里?
增速快表明我国经济较有活力
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国际比较报告引人关注,多项数据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和其他主要经济体。
1996年到2015年的20年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1.3%的同期世界平均水平,明显高于美国1.6%的增速。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2%和13.1%,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提高至7318美元,比1996年增长了将近4倍。
然而,数据也表明,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仍然较低。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与美国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
“我国虽然单位劳动产出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较有活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指出。
“不能因为我们的劳动生产率增速比发达国家高就沾沾自喜,这是由不同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发展中国家相当于一个处在青春发育期的小伙子,个头长得比较快,这很正常。”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但快不等于强,目前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比我们要高得多,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靠创新驱动,靠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提升劳动生产率意义重大
“成绩不讲跑不了,差距不讲永远是差距。”范剑平指出,差距也是潜力,目前我国正在努力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要保持平稳可持续的增长,关键的着力点是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进一步开发人口质量红利,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2026年,我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代,中国经济要实现中高速增长,就必须面对年轻劳动力减少和劳动力成本调整的挑战。由低成本的劳动力优势转向科技创新的优势,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转型。 范剑平认为,如果劳动力价格上升得过快,劳动力技术和素质没能相应的提升,对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就会有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年均上涨13.2%,劳动生产率上升11%,工资上涨高于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会影响整体经济增长的效率。
国家统计局的报告指出,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
“在经济新常态下,继续依靠要素高强度投入、产能大规模扩张和消费排浪式递进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已经越来越走不下去了,只有提高要素生产效率,才能有效对冲要素成本上升,提高企业竞争力;也只有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从根本上为增加企业利润、居民收入和政府税收创造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必须把过度依赖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向更多依靠人力资源转变,注意人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切实提升劳动生产率,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告诉记者。……(后略)
--------------------------------------------------
现在我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那份简短的报告贴出来:
国际比较表明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
来源: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6-09-01 15:00
转自国家统计局的官网的这个网页: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1609/t20160901_1395572.html
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从世界平均水平来看,劳动生产率增速加快时,经济增速也加快;(楼主插话:这里的阿拉伯数字指文末的注释的序号) 劳动生产率增速回落时,经济增速亦减缓。劳动生产率成为决定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未来增长性的标志性指标。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稳定提高
从1996-2015年20年的数据来看(见表1),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变动大概呈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单位劳动产出”大幅提高。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仅有1535美元,此后逐年稳步提高,至2015年已提高到7318美元,增加了近4倍。(楼主插话:为方便大家阅读,在这里,我直接把文末的注释2贴出来:“2、指每个就业人员的产出,即本文所指的劳动生产率”)
二是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速为8.6%,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前的200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0.3%、12%和13.1%,均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
三是持续增长、波动较小。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持续高速增长,2007年达到高峰,增速为13.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增速略有回落,但2011-2015年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仍达7.3%。
表1 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采用2005年不变价,下同。
图1 我国劳动生产率及增长率变动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
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
与世界主要经济体比较发现,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单位劳动产出水平大大高于我国,但增速持续回落。我国虽然单位劳动产出水平较低,但增速较快。这也反映出我国经济较有活力,未来增长潜力较大。
(一)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较快。与世界、美国、欧元区、日本以及印度1996-2015年的劳动生产率比较发现,最近20年的时间里,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速是最快的(见表2及表3)。
1996-2015年,我国劳动生产率平均增速为8.6%,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明显高于美国1.6%的水平,比增速较快的印度也高3.3个百分点。
印度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特点与我国相近,但增长水平低于我国。1996-2015年,印度劳动生产率增速平均为5.3%,比世界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
发达经济体中,美国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幅回落。美国劳动生产率在危机前相对稳定,1996-2007年平均为2%,不仅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但2011-2015年仅为0.8%,比危机前下降了一半多。
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低、波动大。1996-2015年,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速仅为0.9%,比世界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属于较低的增长水平。由于日本经济外向度较高,日本劳动生产率增长波动与世界经济波动密切相关,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均导致日本劳动生产率负增长。
欧元区劳动生产率增长波动受多种因素影响。除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外,还由于欧元区成员国持续增加、经济发展程度参差不齐等。
图2 世界及部分经济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二)我国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较快。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提高至7318美元,比1996增长了将近4倍;而印度单位劳动产出提高至3559美元,增长了近2倍。我国与世界平均水平及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1996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6%,2015年已达到40%,相当于美国的比重也从2.1%提升到7.4%。
(三)我国单位劳动产出仍然较低。2015年,我国单位劳动产出只有7318美元,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8487美元。与美国的98990美元相比,差距更大。
三、未来我国劳动生产率仍有提升空间
可以预期,我国劳动生产率将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保持较快增长,提升的空间仍然较大,主要因素如下。
(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经济增长的动力逐渐由传统产业向主要依靠新技术、新产品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转变。随着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新经济行业的涌现、发展与壮大,劳动力配置结构将不断得到优化,进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人才红利逐渐显现。一方面目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左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左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模式正逐步完善,正逐步从以获取知识为主,向强调创新思维的素质教育模式转变,这有利于未来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三)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增强。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强调质量效益,坚持把改革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重心放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上,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把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轨道上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已经并将继续取得明显成效,这有利于持续提高我国劳动生产率。
(四)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不断完善就业机制,市场机制在我国劳动力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这有利于提升劳动力供给与行业需求间的匹配度。使低生产率部门的剩余劳动力更顺利地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也有利于就业的自由选择,实现劳动力资源的更加有效配置,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