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拉屎,中国人有多努力?
这两天,热搜榜上又看到了一条熟悉的新闻。
广东梅州56岁的黄阿姨,为了缓解腹胀、便秘一直服用肠清茶。
刚开始她觉得效果很明显,但后来只要一停用,便秘就会出现。就这样,黄女士坚持服用了2年多。
直到最近,她去医院检查肠镜,才发现自己竟然得了结肠黑变病。
(高能图请注意)
还记得不久前,另一位王阿姨也曾因为结肠黑变病登上过微博热搜。
当时,不少网友都被报道中肠道表面的样子吓到了,那种像蛇皮一样的斑纹让很多人直呼:“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和黄女士喝肠清茶不同的是,这个王阿姨是喝了3年的酵素。
虽说俩人喝的东西不一样,可阿姨们的目的都只有一个——清理肠道,排出宿便。
事实上,医学里根本没有“宿便”这一词,也没有“清宿便”这一说。
在医生看来,这些打着不同名号的产品,本质上都只有一个名字,那就是泻药。
泻药见效快,效果好,可若长期饮用这类产品,轻则长个大肠息肉,重则长个肿瘤,严重的话还可能发生癌变。
归根结底,让两位阿姨肠道产生病变的,也正是泻药。
之所以每次这样的案例发生都引发广大网友的探讨,还是因为有太多人上过当,受过骗,甚至因此住过院。
为什么人们这么执着于“排宿便”?
01
如果你平时关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消息,就应该被家里的亲戚“科普”过这样一条养生理论:
每个人的体内都会有6公斤的宿便,若是不及时的排出,会对身体健康产生极大影响。
大到,宿便可能会让人发胖,会在体内产生毒素。
发胖会变丑,毒素堆积长痘长斑也会变丑,对于女人来说,丑陋是最无法忍受的痛苦。
于是,在追求变美的道路上,女人们开始和宿便作斗争。
早些年,是“减肥茶”、“肠润茶”制霸的时代。
那时,电视里天天喊着“嗖的一下就瘦了”,让无数“肉感”女生神往。
2011年,“天天喝天天瘦”的碧生源减肥茶风靡大街小巷,销量直达13.7亿袋,换算一下,相当于给每个中国人的肠子都“洗了一次澡”。
后来,日本代购兴起,日货开始后发制人,“酵素”又燃起了一团火,引得无数年轻人追捧,还有不少红人明星也为其站台、代言。
酵素产品十分丰富,目前市场上就有胶囊、粉状、液体、果冻等多种形式。
它们普遍都宣称有清肠宿便、瘦身减肥、美容养颜等功效,光某书上就有29 万+篇相关文章推荐。
甚至还有几十万篇笔记将酵素奉为无所不能的“神药”——不仅可以“排毒养颜”,还可以“抗癌”。
《北京商报》就曾揭露,有用户在其分享的酵素产品中称其新品TST 酵素,可以抗癌防癌同时减轻身体浮肿,分解脂肪,文章配图是一款“益顺纤百香果酵素发酵果蔬汁饮料”。
(图源:小红书)
此外,一些打着“酵素”概念的产品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王某博代言过一款澳洲bioe白芸豆酵素,号称是一种“碳水阻断剂”,简单说就是通过阻断淀粉酶来防止我们吃下去的淀粉转化成热量,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并没有啥明显效果。。
且不说这个“碳水阻断剂”对减肥起到的效果目前还难以确定,即便确定了也是极其微小的。
而白芸豆酵素产品成分里“甲壳素”一物,更是被各种保健品传销公司用烂了,目的就是夸大其功效,靠虚假宣传“洗脑”用户购买。
还有一种称为“酵素梅子”的产品更是被传的神乎其神,号称“适合急性子,不排退款”。
有人还用食用油、纯净水和一粒梅子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一颗酵素梅子放进有食用油的水里,油脂肉眼可见的被分解,并包裹在酵素梅子上,然后人体内的油脂毒素也就是这样跟着梅子被排除体外。
这套路和当年风靡的减肥茶简直如出一辙。
2019年,有一位曹女士为了减肥就跟风吃了酵素梅子,没几天后她就发生了严重的呕吐。
当她去医院就诊时,才发现自己得了“胆汁淤积性肝病”。
据医生介绍,这种酵素梅子通常要加入多种特殊物质,还要经多道程序加工才能制成,乱吃的话极易损伤肝脏的健康。
而除了酵素类产品,大名鼎鼎的“大麦若叶青汁”也是从日本被“海淘”到国内的。
事实上在日本,普通民众只是将其作为一款特制的蔬菜汁替代品。
日本耕地少,蔬菜水果价格昂贵,为了补充日常摄入蔬菜不足,人们只能选择价格更亲民的青汁作为日常营养的补充剂。
2018年,有一家日本企业因为在广告中称“喝大麦青汁可以减肥”,被日本消费者厅以虚假宣传为由进行巨额罚款。
为了做出警示,日本消费者厅开出了史上最高罚单,约合人民币618万元。
但大麦若叶青汁来到中国后,就逐渐变得离谱:不仅可以排毒清肠、抗便秘,还能平衡酸碱体质、减肥等。
时至今日,社交平台上人们对它的追捧依然趋之若鹜。
(图源:小红书)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日本“小粉丸”,这款“日本药妆店必买清单”里的人气单品,也曾炙手可热。
在代购的宣传里,这款网红日本清肠丸吃了就可以解决便秘排毒养颜,甚至还能轻轻松松瘦下来!
最重要的是,它还主打“纯植物”“无副作用”。
但事实上,小粉丸的有效成分为比沙可啶,属于刺激性泻药的一种,长期吃不仅会加重便秘,还会产生依赖性。
现在打开小红书,通篇都是劝退指南,还有些人为了戒掉小粉丸的依赖性,不得不在网上坚持打卡来敦促自己。
而这些,都是血泪的教训。
尽管美容轻体保健品的坑很多,但不得不说它早已是一个亿万级的大市场。
而这一切,都源于20年前一场“声势浩大”的营销运动。
02
WGO世界胃肠组织调查曾显示,便秘普遍存在于人群中,发病率高达20%,而老年人群中更是高达50%。
想到每天有那么多人为了排便而忧心仲忡、焦头烂额,对于做“通便产品”的人来说,这将会是一个多么巨大的市场。
2001年,在东北运作的“丁氏润通茶”,率先在报纸广告上提出了“宿便”的概念,但也只是在局部地区推广。
时隔一年后,“解放疏而康”在北京《言报》、《京华》等报纸上先后刊登了整版“宿便”与“香蕉便”的科普性广告。
至此,“宿便市场”悄悄拉开了帷幕。
那时,有经销商和厂家闻风而动,他们意识到润肠通便市场将风起云涌,但大部分人还是持观望态度。
比如“碧生源肠润茶”在《信报》的头版通栏广告,还不是很坚决的诉求“宿便”。
2003年,“丁氏润通茶”原班人马隆重推出“御生堂肠清茶”,在“宿便”概念不变前提下,大胆的提出“洗肠”这一概念。
在福州某报上,肠清茶以《给肠子洗洗澡咱也疯狂一把》、《快快清除体内垃圾》、《别让你的肠子成了垃圾捅》为题,相继几日做了铺天盖地的促销广告宣传,把“宿便”同“洗肠”联系在一起。
不得不说,御生堂肠清茶将报媒广告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
一登场便用整版广告快速切入市场,为竞争对手制造市场壁垒,同时也因整版信息容量巨大,刺激消费者并与其形成良好的沟通。
在很多区域,肠清茶一上市每月就投人近百万广告费用,它们利用渠道与巨大的媒体投放,迅速成为润肠通便市场的主流产品。
当时,有的地方经常出现卖断货,个别市场甚至还需要空运货物,其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但御生堂肠清茶的野心绝不止此,它还想将消费群体从便秘者扩大到更广大的普通消费者身上。
于是,除了将所有造成便秘的罪魁祸首都归结于“宿便”,御生堂肠清茶也把宿便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比如,它们在广告宣传中经常危言耸听:“宿便堆积在肠道里,不断产生各种毒气、毒素,造成肠内环境恶化、肠胃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紊乱……”
又或者:“宿便产生的毒素被肠道反复吸收,导致面色晦暗、皮肤粗糙、毛孔扩张、新陈代谢紊乱……”
渐渐的,在各大广告宣传中,开始出现了清宿便能修复女性纤美的形体,清除面部斑点、痤疮及皱纹等功能。
明明是保健品,却宣传“味味是好药”;
明明其消费对象是便秘者,最后却扩大成了许多女性、许多老年人、有口臭的人等组成的一个亿万级的大市场。
而一番营销轰炸之后,一种错误的认知已经深植在人们心中:宿便,是百病之源。只要排了宿便,才能百病全消。
从此,通便,竟成了广大中国人的心病。
03
事实上,“宿便”、“洗肠”概念风风火火地走到2003年,就已经在各地受到阻击。
2004年6月,正当红的“御生堂肠清茶”就受到了云南省消费者协会发布的警示,称其“御生堂系列减肥”广告严重违规,夸大、虚假宣传。
2005年,一篇名为《“御生堂肠清茶”宣传误导消费》的报道再次披露了“肠清茶”广告登陆湖南市场后所遭受的质疑。
与此同时,在上海市工商局公布的十大虚假违法广告案件,“肠清茶”的一则广告也名列其中。
而对该广告超出批准的保健功能范围进行宣传的部分,工商部门也已对其实施了行政处罚。
这些年来,不断有媒体去揭露具有润肠通便保健功能的保健茶夸大宣传的违法行为,也有不少专家身体力行的在拆穿“宿便是百病之源”这种伪科学。
但从结果来看,效果似乎微乎其微,每年仍然有大把人上赶着交智商税。
如今打开购物软件,依然能看到某品牌的减肥茶炙手可热,每月销量可达1万+。
为什么人们对已经辟谣无数次的伪科学如此深信不疑?
究其原因,或许我们都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那些在我们看来已经进行了无数次的辟谣,还没能直达一些老人或者偏远地区人们的认知里。
或者说,造谣的人,早就掌握了辟谣知识无法触达的盲区。
2004年,是中国保健品营销的一道分水岭,也是造谣者的“第二春”。
在御生堂肠清茶的推动下,中国的保健品营销已经真正的进入到一个拼资金、拼版面、拼实力的时代。
有些小资本企业、代理商已经无力通过巨额广告来炒作产品,为了能继续割到韭菜,就要升级手段。
于是,这些保健品公司不再跟巨头竞争“国家级”、“省级”媒体渠道,转而在地市、县地方电视台、媒体上做广告,甚至还会有专门的人负责在小区和村镇发传单、办讲座,事无巨细。
有的保健品还会以免费赠物为噱头,比如大米、食用油等,吸引人们关注。
《湖南日报》就曾揭露称,有保健品销售员会千方百计拉近与老人的距离,主动上门陪老人拉家常、做家务,以“温情”来攻破老人心理防线来购买产品。
而与这种“贴身且温暖”的营销、全方位灌输伪科学的保健品公司相比,辟谣的传播渠道就显得太单一了。
除此之外,保健品的更新速度也让辟谣者望尘莫及。
很多碌碌无为的老产品,在全新的包装之下,完全就可以重新梅开二度。
比如近些年从日本飘洋过海的酵素产品。
事实上,酵素不过是以植物(包括各种野菜、果实、植物茎根、菌菇、草本药物)和动物机体组织等为原料,经酵母、醋酸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和霉菌等多种微生物发酵而成的制品。
关于酵素,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早就发布报道,这种产品没有明确保健效果。
也就是说你买到的正经酵素,它也没有什么正经效果。
更何况,市面上的产品虽然宣传含有多种酵素,其实所含酵素的量非常少,至于那些宣称“清肠去油”“美容减肥”的产品,本质上还是泻药。
你瞧,拨开层层包装,这个“外来的和尚”与肠清茶、减肥茶玩的还是同一套。
只不过对于消费者来说,想要辨别哪些是“真科学”,哪些是“伪科学”,就变得困难多了。
尤其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群成员,更是造谣者的精准、高质量韭菜。
因为他们不仅信谣,还热衷于传播。
尾声
还记得“快给你的肠子洗洗澡吧”这句广告语么?
想当年,这款碧生源常润茶红遍大街小巷,电视、网络、公交车、电梯间……所到之处,哪里都能看得见。
事实上,在这个公司上市前的三年里,它的广告已经违规了23次。
因为严重欺骗和误导消费者,在2007年之后的2年时间,碧生源就接到广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19份公开警告。
北京、上海等地也对其屡次发布警告、停售或撤销批文……
然而,这些惩处,对于违规的碧生源来说,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碧生源每年仍敢拿出年销售总额的30%、多达近两亿元的资金,用于夸张、不实的广告宣传。
让人心寒的是,网络上关于“碧生源”的反馈主要还是正面信息。更有媒体,在碧生源广告涉嫌违规的新闻曝出后,还刊发该产品的宣传软文。
事实上,和“伪科学”的斗争,从来都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机构的事情,而是需要监管部门、媒体和消费者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铁三角”。
有关部门需明确职责严格执法;媒体则需要对这种“伪科学”及时曝光;而消费者更是应积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拿起法律武器,与监管部门配合,形成合力。
只有这般,才能让伪科学不攻自破。
但揭穿伪科学,是一场持久战。
在法律之盾尚未深入到千家万户之前,对自己和身边亲朋的保护,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具备辨别能力的个体都应该主动担负的责任。
参考资料:
北京商报,被神化的酵素
民主与法制时报,“肠清茶”广告 网上受质疑
营销战略与策略,行销个案:“肠清茶”火有火的奥秘
医药产业资讯,肠清茶两月“疯”行全国之谜
医药经济报,茶剂产品大战洗肠市场
封面故事,清肠企业广告大战
丁香医生,喝青汁减肥?日本公司因虚假宣传被罚 1 亿
螳螂财经,都2020年了,怎么还有人在交减肥酵素的智商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