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华为的军团作战提个建议(补充稿)
1、任正非的战略胆识令人钦佩,军团作战实际上是个军兵种按其最大优势在目标战场上发力。对华为来说就是难关各个击破。专业的人士做专业的事。不过,钱学森的总体部建构确实有战略远见——总体有个把舵的。
2、联影的3.0T高场磁共振项目所采用的决策思路值得借鉴或者合作:一、把最好的用户请进项目中,从项目一开始就可以决定了研发乃至批产的技术攻关课题的指标。项目从研发阶段就贴近市场用户的要求,进而大大减少后续“中试”的磨合期。这是多快好省的的一条思路,我们过去犯的一个很大错误就是没抓准“用户需求”。这原本就是QC管理基本目标要求。
3、实际目标确定后,根据项目的整机各个关键部位节点采取专业化分工合作分别集中相关的优秀的技术人员(包括设计和工艺)开展PDCA循环攻关。拿下一个节点就是打通了项目研发流程的一个堵点。这实际上也就为后期的批量生产的供应链打开了一个开关。也就是研发与批产准备同步进行。
钱学森在“两弹一星”立项之初坚持设立“总体部”时候非常有远见的。总体部的基本职责和任务就是“把舵,组织、协调和督促”。这是项目“保证体系”中的顶层管理机构。所以华为需要重视自己的和规划目标实施中建立体系的顶层管库机构。钱学森是科学家,更是伟大的战略科学家。他的系统管理思想应在华为生根开花。
4、QC管理理论源自“曼哈顿工程”。70年代日本引进时把中国文化中的“人和”哲学思想嵌入到“美式QC管理”理论中。正是这一“理论的嵌入”,这个“人和”哲学思想对QC管理模式的理论中的“全过程”要求提供了新的动能。由此使“日本制造”享誉世界的年代出现。由于QC管理理论基于系统思维和数理统计基础上的一门管理工具,因此QC管理应用范围非常广阔。经营决策、产品质量、工作质量、企业文化和团队的精神以及生产效率乃至客户和后勤服务都能用得到。QC管理理论中的PDCA循环攻关流程非常适合任正非的军团作战意图,大有用武之地。如果搞懂了,对所有的工作都会十分有利。70年代末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把中国“两参一改三结合”和“三老四严四个一样”对经验带回日本推广的过程成为“墙内开环墙外香”的经典案例。
5、任正非的规划设想实际涉及的领域非常宽。以华为的实力,适当结合有实力的机械、高分子化工和生物医学等企业参与华为军团作战,那么对包括仪器仪表在内的精密制造产业将是极大的推动。在这方面也就解决了这个行业缺乏龙头企业的困境。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一切中有个最大的,最关键的节点就是“传感器和敏感材料”技术突破。没有这一节点的突破,中国仪器仪表在内的精密制造产业就没有出路。美国对华的芯片制裁已经告诉我们:“传感器和敏感材料”就是美国对华的下一个制裁的目标。依我之见,华为是为数不多的,能堪此大任的中国企业。
6、尽管国际合作分工受阻,但国内的分工合作完全有条件:因为中国现有的产业链是最完整的,联影的3.0T高场磁共振项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条件下华为的布局应该更大更宽一些。因为所有相关“节点的技术”都具有多重应用的特征。分工合作重点突破项目各个节点的堵点是非常关键的措施——少一个堵点进度就会加快一大截。同时,对成果转化产生效益是一个捷径。实际上对项目转化索要建立的产业链具有未雨绸缪的战略意义。特别是,从研发阶段开始的“分工合作”即专业的事由专业的人来做,关键节点的技术攻关由最有把握的企业或机构来完成。联影的经验是这样,任正非的考虑实际也是这样,两者有高度契合。
7、联影与中科院研究院形成的“双方人员互聘,来去自由”的模式不错。研究机构与企业在问题的视角上各有优势,而且这样的模式既不影响原有各自的组织形式,又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发挥。如果各自都搞一套从各方面来看,“兵力分散,弊多利少”。“把论文写在产品上”是很好的一种提法:既有利于技术开发,又有利于一线的研究开发深度。这对于精密制造领域的开发创新极为有利。不过分强调论文发表对科研人员提高对具体问题的专注度,可以加快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度。这与田长霖先生的的看法:“10年不用发表论文,集中精力把课题做好”一致。
8、即使整机进度快不了,但关键技术的解决也是很大的成绩。因为关键技术多数都是多用途的。未来可以作为系统集成形成新的产品线。国内仪器仪表产业缺的也就是这种技术储备。
9、华为和中科院研究院可以合作建立“华为工程技术大学”:立足华为的战略目标和国家国家和技术突破的战略规划,有针对性的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华为有自己的前沿技术开发目标,中科院研究院有自己的理论和技术验证的资源禀赋基础。就像刘易斯所言:如果目标明确,实施手段充分,那么计划体制的效率高于市场的速度。
10、设计和工艺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中国文化中,工匠是做工的匠人。即“匠”源于做工的人。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已经不是简单的这样的了。西方发达国家和前苏联都有技师制度。技师的岗位实际上是制造过程的技术这能岗位。传统文化中的士人(或称知识者)是拒绝工匠的。但以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国家中,技师就是“确保制造领域实现设计目标完成的保证人”。举个例子:50年代中国学苏联保留了技师制度,但此后取消了(被工人8级工资制取代)。这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技师的岗位职能作用。但华为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如果没有技师的参与(生产流程排序,工艺技术管控,节点工序质量控制,岗位人员优化,流程管理和生产技术攻关等等)会困难重重——因为研发的项目最终还是要进入产品阶段进入市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