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乘风”单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把全面抗战表现成了片面抗战

【本文由“观者察用网户”推荐,来自《郭学工:步枪能打飞机?吴京没有说错》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本文作者:郭松民

《父辈》中的老百姓好像也没有见过八路军,对战士们毫无感情,并表现出令人齿冷的自私与冷漠——一位战士为了保护婴儿而被日军飞机射成重伤,母亲的反应是抱起婴儿掉头就走,对血泊中的战士,生怕沾包,连看都不看一眼。在《父辈》“乘风”单元中,却变成了骑兵团对老百姓单方面的拯救,吴京发现必须带着老百姓一起走时那为难的表情,似乎在告诉观众,这些人可真是累赘啊! 当然,《父辈》中这样表现根据地老百姓、表现军队和群众的关系,也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冯小宁执导的《黄河绝恋》(1999),管虎执导的《斗牛》(2009)都是这样表现的,真可谓积重难返。

事实上,在晋察冀边区,涌现出看许许多多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伟大女性,比如戎冠秀、李杏阁,并且不止一位母亲为保护八路军的伤病员而牺牲了自己的儿子。

抗日战争,由于主要是以敌后游击战争的形式展开的,所以是人民军队和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之一。“军民鱼水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人民群众尽自己的一切可能支持军队,正如在晋察冀边区流行的一首民歌中唱的那样,“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另一方面,是人民军队宁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保护人民群众。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是充分动员了各阶层人民群众倾情加入的全面抗战,而不是单纯依靠军队的冷冷清清的片面抗战,《父辈》“乘风”单元最根本的问题,正在于把全面抗战表现成了片面抗战。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