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认为,如今隐身技术已全球扩散,现在是要换个思路,开拓隐身之外和反隐身的技术
【本文来自《亚洲特快:通过珠海航展看无人机的未来》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8月5日,美国空军成功测试了红外搜索和跟踪 (IRST) 系统, 在F-15C上用AIM-120 导弹瞄准击落了 QF-16 全尺寸空中目标(FSAT靶机)。这次攻击的特殊之处在于,F-15战斗机并没有依托本身的雷达,而是依靠携带的“军团”红外吊舱来实现对目标的发现和跟踪,并最终为发射AIM-120创造条件。
第85 TES (测试和评估中队) 空对空武器和战术主管布莱恩·戴维斯少校在空军发布的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次成功的实弹导弹试验意义重大,因为配备有 IRST 提示的 AIM-120 的 F-15 使我们能够在不依赖雷达能量的情况下实现探测、跟踪、瞄准、武器使用和拦截验证......这是也不易受到射频干扰或目标的低可观察性设计的影响。”
不使用超视距雷达的情况下检测、跟踪、分类甚至识别空中目标的能力对强大的F15鹰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升级。 当下隐形飞机和巡航导弹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扩散, IRST 的探测能力不受低可观测(隐身)雷达规避设计的影响, 可谓正逢其时。
传感器的被动特性——与雷达不同,它不发出电磁辐射, 是一套全新的战术,可以真正挑战敌人探测和定位使用了IRST战斗机的能力, 利尤其是在与电子战配合的战斗机的能力. F-15C/D 的 AN/APG-63V3 有源电子扫描阵列 (AESA) 仍然提供 AIM-120 目标遥测的中程更新,这些更新是从IRST获得并通过雷达本身的数据链发送,但显然,这是很难被发现。
F-15的 IRST 测试已经进行了多年,现在实际实弹射击、完整杀伤链、针对高性能目标的交战试验成功表明该系统作战能力正在成熟。海军也在推动其 IRST 投入使用,它使用相同的基本 IRST21 传感器,但吊舱配置非常不同,后端也不同。
所谓的IRST系统,其实就是依托红外技术,对空中目标进行发现识别的设备,这种设备被认为是现代战斗机装备重要的辅助侦查设备。IRST系统的主要优点是探测和识别距离远,能够实现360°全方位全景覆盖范围,同时由于不会对外释放电磁波信号,使用IRST系统工作时不会增加被对方发现的概率。从本质上说,为战斗机配备IRST系统,就是增加了一种探测手段,但IRST系统不能取代雷达的地位,因为其作用距离比较先进的AESA雷达还是较为有限,且IRST系统通常不能直接为空空导弹提供目标的具体数据,因而也就难以为中距空空导弹提供制导。
然而,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迫使美军发展IRST系统,那就是这种系统实际上对隐身战机有很强的克制能力,由于任何物体都会发射红外信号,隐身战机也很难完全实现红外隐身,因此通过IRST系统往往可以在较远距离发现隐身战机,之前在伊拉克的俄军苏-35战机就装备了QLS-35红外追踪系统,号称可以在90公里的距离发现F-22这样的目标。
美国空军已经在其 F-16 战机上测试配备 Legion Pod 的 IRST,该系统与新的 AESA 雷达相结合,将大大提高老化战斗机的空对空能力。AESA 和 IRST 两者加在一起,并不是它们各部分的总和,因为每个传感器都可以支持另一个。 例如,IRST 可能能够早于雷达探测到低可观测目标,但是一旦知道其方位和高度,AESA 就可以尝试使用非常强大且聚焦的雷达波束来探测它。 同样,IRST 可以帮助保持跟踪并为 AESA 雷达提供识别等。 其他传感器可以类似地协同组合,例如高级电子支持措施 (ESM) 和狙击手瞄准吊舱。 当然,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数据链接共享到其他平台。 所以IRST不仅仅是一个新的独立传感器。
美军为战机装备IRST系统,除去减少自身暴露的风险之外,其实更多地还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四代机机队对抗隐身五代机的能力,这就是为何率先给四代机装备红外吊舱的原因。而此次测试中,美军使用的“军团”吊舱,可以为F-15C/D战斗机提供目标数据,并通过隐蔽性极强的数据链向AIM-120空空导弹传输目标数据。相比于俄军的同类装备,美军新的红外吊舱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雷达系统的处理对空空导弹进行数据传输,从而实现雷达不开机直接使用IRST系统来制导导弹作战的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改变甚至不需要对导弹进行改进,AIM-120系列的自身的雷达导引头探测性能已经足够,只要得到了IRST系统的初期目标信息,就足以进行有效的超视距作战,美军要做的仅仅是雷达软件方面的处理和“军团”吊舱的生产而已。
美军测试的IRST吊舱与AIM-120的结合,是一个极具威胁的组合,将提供美军战机更多的作战选择,而其作战目标,至少有一部分是针对中国空军的先进战机。美军装备可以制导导弹的ISRT吊舱是一个提升。然而,IRST带来的对隐身战机的发现距离尚不能超过隐身战机发现F-15的距离。F-22战机上的AN/ALR-94被动探测系统的作用距离已超过100海里。 ISRT系统早就已经出现,我国战机上也有类似装备,歼-16携带一款红外吊舱和两枚鹰击-83反舰导弹。展现了歼16的反舰姿态。歼16的红外吊舱很可能就是“鹰隼Ⅱ”。鹰隼Ⅱ吊舱主要用途为低空导航,携带红外成像制导的霹雳-10具有很强的反隐身战机能力,由于采用了凝视焦平面列阵的制导方式,即使是隐身目标也难逃锁定。如果与“鹰隼Ⅱ”配合,将是天造地设。
F15用“军团”用于攻击,歼16将“鹰隼Ⅱ”用于对舰,虽用途不同,但显示出两款吊舱的差异,“军团”反应更快,能对高速目跟进行跟踪,“鹰隼Ⅱ”灵敏度更高,能分辨出低红外特征目标,并能很好的处理地杂波、海杂波。其实俄罗斯苏35的一款红外装置与“军团”更类似,但作用距离短,20-80千米。
第85测试和评估中队的 Jacob Lindaman 中校补充说:"这证明了美国国防部和美国空军有能力对传统雷达电磁频谱之外的飞机进行致命攻击……为将其与在任何平台上采用 Legion Pod 的能力相结合,开创了先例。”
可以预料,美军必会在这方面做到举一反三最大化,扩展应用平台,增加隐身机对付F16,F15等三、四代战机的难度。
美国人认为,如今隐身技术已全球扩散,现在是要换个思路,开拓隐身之外和反隐身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