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译制动画的大陆引进之路,构筑了你的一半童年回忆
公众号:动画学术趴/babblers
文/龙六
身份的认同来源于共鸣,因为港台动画译制片涌入大陆市场,让海峡两岸的一代年轻人拥有了类似的童年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两千年初这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大陆的观众能够轻易的在电视台上看到海外的动画作品。特别是来自于港台两地的译制动画,可谓是一道风味独特的文化大餐。与现在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动画的体验不同,从电视报上搜集信息,下课后争分夺秒飞奔回家,边看动画,边心惊胆战的用风扇直吹电视,给它降温的记忆,恐怕是现在不少观众难以理解的体验了。
2006年的《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禁止黄金档播出境外动画。这之后两年,陆陆续续又出台了一系列补充条文,在2008年的《广电总局关于加强电视动画片播出管理的通知》中,进一步将原来黄金时段的概念从原来的17:00-20:00延长至17:00-21:00”。
从此,译制的外国动画几乎彻底离开了儿童的视野。自21世纪初陆陆续续出台的一系列国产动画产业扶持政策到此,基本定型。而关于限制外国动画播放时间段的一系列政策,也成为了中国电视史中,动画模块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如果你现在年近不惑,亦或者光荣奔三,或许有一部分童年回忆与电视上的外国动画作品有关。由于广电部门的相关政策,外国作品想要登陆电视平台势必会经过译制这个环节。当年大陆对外国动画的译制工作,主要由各引进电视台与制片厂负责。
学术趴曾经介绍过一部名为《童话往事》的系列图书,该书详细的介绍了大陆动画译制工作者工作情况,形成了中国大陆引进播出外国动画片的时间路线图。
另一方面,还有一条路径则是直接引进港台译制的版本。关于港台译制动画,也有许多不得不聊的故事。
从TVB与丽的电视之争聊起
与内陆也耳熟能详的香港TVB不同,丽的电视台作为亚洲电视台(简称亚视)的前身,对不少大陆观众来说都有些陌生。1957年丽的电视台成立,比后来与之竞争的TVB早了整整十年。当时的丽的采用付费经营策略,即电视观众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才能享受丽的的电视服务。这种经营策略直到1973年,其第一个电视营业执照到期才改变。
然而转变为免费观看的丽的电视台此时发现,后来者TVB所拥有的观众基数使他有了可以笑傲香港电视圈的资本。至此,丽的电视台开始了与TVB长达数十年的银屏大战,引进日本动画就是两家电视台的重要战场。
其实早在1982年丽的改组为亚洲电视(人们更加熟知的亚视)之前,外购片便是一种电视台重要的经营策略,亚视从新加坡、台湾地区乃至欧美国家大量进口电视节目。TVB也不遑多让,内陆观众耳熟能详的《阿拉蕾》、《城市猎人》等都曾在TVB放送。有观点认为丽都当年为了能在TVB的观众池中分一杯羹,大量的引进了青年动画,例如《乱马1/2》、《天空战记》、《浪客剑心》等作品,但其实细数TVB同期引进的作品,两个电视台选片的差异化并不明显。
反倒是早在在丽的时期外购的作品中,除了大量的特摄作品外,还很偏好科幻类动画,比如1966年引进的《小飞侠(铁臂阿童木)》、1967年引进的《铁人28号》等。而当时,TVB正是草创初期,还远远无法对丽的电视台产生威胁。所以后来双方白热化的竞争其实只是使得两家电视台扩大了购入海外动画的订单,动画的类型更加全面,并最终形成不同频道不同受众的全覆盖。
基于两家电视台多年的对垒,香港在译制了大量的海外动画的同时,也培养了很多专业配音演员,也就是“暗星”。香港艺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依靠电视台的比赛选拔或者培训班出头的,配音演员也有相应的培训班。
上世纪70年代后半,伴随着两家电视台竞争愈演愈烈,在配音资源上的争夺也促使他们培养了一批粤语配音员。当时香港的译制动画中,以英语作为对白语言的不少作品是选择了原声配字幕的形式,而日本动画方面这也有不少选择了粤语配音。所以这批作品其实对于广东一带的观众来说,影响会更大一些。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广东在经济上比其他内陆地区先行一步,电视机的普及率较高,但相对的,当时能够收看到的电视台数量少,放送时间较短,于是民间采用了拉鱼骨天线的形式,接收香港的电视信号。
据说当时对于香港电视工业产品,民间与官方的评价并不统一:一方面,香港新鲜及时的资讯和趣味横生的节目令普通观众心向往之,另一方面,有官方观点认为“香港电视每分每秒都在放毒”。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任仲夷针对调研报告,做出了“排污不排外”的批示,为广东地区争取到了部分播放香港电视台节目的权利。但这个权利说到底还是非法的。因为直到2002年,香港亚洲电视本港台、国际台两个频道才被广电总局批准在广东播出,两年后,无线电视也与广东省签订落地权协议,在广东播放翡翠台和明珠台。至此香港电视台才算合法落地。但是在这“偷跑”的二十年里,香港电视台引进译制的外国动画作品对于珠三角一带青少年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例如《足球小将》、《变形金刚》、《龙珠》等都是这一时期开始进入大陆的。当然对于
北方语系的观众影响更大的,可能还要数台湾的译制版本。
老三台与广告
台湾的电视台中,以台视、中视、华视三家电视台创办时间最悠久,影响力最大,并称“老三台”,日据时期的文化政策对台湾的人文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在台视创办初期,就吸纳了包括富士电视台、东芝在内的四家日本企业入股。在这个背景之下,外购、译制日本动画便也不是什么值得惊奇的事情了。
老三台由于当年台湾复杂的政治情况,在早期,没有形成诸如香港TVB和亚视那类洋溢着自由主义气息的激烈市场竞争,他们早年的译制工作倒更像是莫谈国事,大家发财。
1978年,台湾结束了以电视台为主导的广告政策,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广告代理商的地位大大提高。高到什么地步呢?高到可以改角色名字做硬广。
没错,我说的就是《中华一番》这部作品。这部当年引进台湾最早被译为《中华小厨师》的作品,随着金主爸爸统一企业的一声令下,在后续的电视动画版本中,改为了《中华小当家》。
与统一企业旗下干脆面同名的男主,与统一旗下水饺同名的主角师父,与统一企业旗下小香肠同名的女主,与统一企业旗下方便面同名的男配……总之多亏当年互联网还不够发达,否则这一套操作下来,真不好说企业未来的发展如何。
在译制人员方面顺道一提,与香港不同的,台湾大部分配音工作都是播音员负责。例如身兼《名侦探柯南》中工藤新一、高木涉、安室透、京极真等三十多个角色的台湾著名配音演员刘杰(刘鹏杰)就是播音员出身,毕业于世新大学。
左一为大陆配音演员张杰 右一为台湾配音演员刘杰
熟悉台版译制片的观众,如果对声音敏感,经常会出现跳戏的情况,无论配音演员对声音运用的技巧多么纯熟,但如果在同一剧集中扮演过多角色总会穿帮的。台湾的译制作品就由于这种人才培养的随意性,时常面临这种窘境。
但无论如何,相较于起步较晚的大陆电视事业,港台的影视资源已经足够令人羡艳。那么台湾译制片都是如何进入大陆市场的呢?
动画代理公司与电视台
早年大陆进口的台湾译制动画主要有电视台与音像出版制品两条通路。而电视台这边省级以上的频道一般都会走正规路径。从省级广电行政部门初审意见到《引进境外影视剧申请表》、引进合同、版权文件、剧情梗概、片头片尾字幕等等,诸多材料一样不能少。当时所引进的日本动画,大多并非直接与日方对接,而是依靠港台一带的动画代理商。
以台湾知名的动画代理商“銘成科技”为例,这家企业算是台湾较早成立的日本动画版权代理公司,代理了包括《名侦探柯南剧场版系列》、《库洛魔法使》、《钢之炼金术师》在内的多部动画作品。
香港台湾一带电视上播映的动画作品也有不少是来自于版权代理公司的授权。仅仅拥有播放权,因此后续传入大陆的版本中,关于配音的授权情况也不一而足。
大陆当时本身也有较为丰富的配音人才储备,所以除了我们本文讨论的港台译制动画以外,通过这种渠道进入大陆电视平台的,也有部分作品是购入原声,重新配音。
1984年广东省通过香港的代理公司,引进了日本动画《花仙子》,这也是第一部引进后直接使用台版配音播放的外国动画片。这部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播放的过程中,引进该片的广东方面独立完成了该片的粤语译制。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
欧美动画方面,隶属于文化部的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代理了不少台版迪士尼动画作品。当时的版权操作很复杂,先是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与新加坡德加拉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名为中录德加拉家庭娱乐有限公司,然后这家合资公司从博伟家庭娱乐公司获得了迪士尼动画在中国大陆的授权。
站在大陆电视台的角度,之所以大量引入了台湾译制版本的动画,一方面是为了弥补动画节目生产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相较于粤语发音,台湾译制的作品台词发音与普通话近似,更方便传播。
当时的各地方电视台在收视率上难以与央视频道竞争,电视台的生产力有限,出于降低CPRP成本的考虑,不少地方电视台“奇招叠出”,其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产物莫过于点播台了。
点播台与盗版碟片
相信不少80后90后都记得家乡的市区级电视台中,总有一个名为点播台的频道。在编辑搜集点播台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的尽是触目惊心的诸如“暴揍”、“打断腿”、“混合双打”等词。鉴于学术趴的读者大多永远十六,还是有必要详细解释一下点播台的操作的。
所谓点播台就是指可以通过电话拨号点拨的形式,选择电视台及时的播放哪个节目。甚至部分地区还附赠留言功能,屏幕下方或上方能滚动留言,比如“祝XXX生日快乐”之类朴素到现在想来都是时代眼泪的操作。
当然节目列表也已经提前列出,像是一个货架,供观众挑选。一集常规长度的单集日本动画通常会被剪成三段到六段不等。然而只要你拨打了电话,无论是否点播成功,都会收取高昂的“信息费”。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年幼无知的少年儿童因为点播台挨了打,断了腿的故事真相了。
点播台的库存丰富且往往与时俱进,几乎没有从正式渠道购买版权的可能性,通常情况下应该是购买了碟片违法播放的产物。既然违反出版法到这个地步,也就没必要纠结他们买的碟片是正版与否了。
不得不说,点播台对于港台译制动画在大陆的推广作用是极其巨大的。当年的电视工作者的操作惊人,能将漩涡鸣人的色诱术片段连放十几遍,这类性感画面对观众的刺激作用,在当时大概效果斐然。与此同时,点播台的这种机制有种一人挨打造福全区的戏谑感,与动辄上纲上线的环境不太一样,它本身就洋溢着浓厚的后现代风情,是拼贴和无厘头推动下的一场暗搓搓的狂欢。
支撑这场狂欢的是九十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音像制品。九十年代的中国,在各级城市都不难找到音像制品贩卖和租赁的小店。
编辑印象中2000年前后租赁一盘碟盘刨掉押金的费用,一天也只要一块钱。当时普通百姓的影视生活大致是以电视台为中心,以录像带、碟片为调剂的一种状态。而在这些音像制品店中,不少店家是堂而皇之的将正版和盗版并架销售的,并且会用打印出的小标签注明正版和“高仿版”。
当年国人的版权意识确实令文艺工作者头大,但另外一方面利用这个来进行出版物经营的文艺工作者也不在少数。
两千年之后的书报亭里,涌现了一批将杂志与盗版音像制品捆绑销售的动画、漫画相关出版物。到这个阶段,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这些捆绑的碟片中已经很少见港台译制作品的影子了。
以《动感新势力》为例,其作为赠品附赠的碟片主要是没有经过版权方授权的动画素材,再辅以音乐原声制成的“原创”MV。
这之后伴随着广电部门关于黄金时段禁播外国动画片的禁令的出台,以及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观众免费或支付极低的网站会员费,就可以轻松看到最新的原声番剧。港台译制腔逐渐变成一种带有历史气息的经典,可以怀念,但也并非非此不可。
顺道一提,限播令之后,依旧可以在黄金时段播放海外动画片的卫视频道大概还剩两家,分别是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特别是星空卫视,这家电视台从《死亡笔记》到《火影忍者》,从《机器猫》到《乱马1/2》,基本上从政策层面应当避雷的作品,这家电视台都正大光明的放过。
但这两家卫视频道仍旧对大陆绝大多数省份的观众来说十分陌生,在2001年前后,星空卫视和华娱卫视争取到了合法在广东落地的资格,但是影响力也仅限珠三角一带,华娱卫视更是于2017年元旦宣布停播。不知是否可以作为译制动画在大陆传播基本告一段落的标志。
译制与共同记忆
港台译制动画对于大陆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在于拓宽了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看待动画的眼界。它更关乎港台文化与大陆的共振。
制外国作品,大陆与港台显然是两种风格,有人将大陆的风格总结为“异化”,即在辞藻选择,声音表演等环节明确的展示出某种间离效果,人们调侃的所谓“译制腔”大概就是这种异化的产物。
其实这也是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明我们的影视表演拜在了斯坦尼门下,怎么到了声音表演环节一下跑到布莱希特的阵营。
港台的译制风格截然不同,更加强调本土化。对台词采用意译的情况十分常见。也就是说一部外来的动画作品,经过港台的译制,它成为了一个事实上搭载着港台两地文化气息的崭新产品。也正是这个原因,在港台动画译制片涌入大陆市场之后,这一代年轻人拥有了与海那边的年轻人类似的童年记忆。
身份的认同来源于共鸣,共鸣来源于共同的记忆,由于历史原因被迫割裂的共同记忆在奇迹般的二十年光阴中,在成人们觉得微不足道的娱乐间,以一种欲说还休的姿态,稍稍弥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