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我看哭了

去看了《长津湖》,其实这电影去看之前我就做好了思想准备,把自己的期望值压得尽可能的低,观影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有任何军迷的“桎梏”。

然后,真给我看哭了。

500

我是在美军两架F4U进行“扫射尸体比赛”的那一段,突然就泪流满面了。

之前我也说过,我二外公就是作为9兵团的一员,在入朝作战后失踪,家里面都没有得到详细的战斗和失踪经过的说明,只说是炮击后就找不到他了,或许他就和很多抗美援朝的烈士一样,不管有没有最后得到追认吧,血肉已经融入了中朝两国的血盟当中了。

我们中国人是特别讲家族感情的,而中国的近代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集体推动的历史,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亲人曾经见证过,乃至在这些历史的重大事件中牺牲蒙难,这就特别容易让人产生即视感,代入感,从而更加容易动感情。

第二,刚刚看完珠海航展,想想当年我们志愿军只能用血肉之躯和“钢铁般的意志”去和绝对优势的敌人对抗,而今天,我们再也不会回到那个时代,我们也要有优势装备,要以优胜优。在这个时候就更觉得当年的老前辈的精神伟大。

再想到网上有些人张嘴就说要今天的解放军再去用劣势装备战胜优势敌人,发挥“精神原子弹”的作用,甚至编造什么朱日和演习“红军”靠“抱着手榴弹”钻车底取胜的段子……就更觉得胸中气愤难平,恨不得顺着网线过去抽这些榆木脑袋嘴巴子,你们怎么不去发挥精神原子弹,不抱着手榴弹钻坦克呢?叫我们年轻的战士在明明有条件不这么干的情况下,去重复这种万不得已的做法,是什么居心?朝鲜战争烈士的英灵也不会原谅你们的无知的!

第三就是形象感受到了“火力不足恐惧症”、“轻武器重量焦虑症”、“防空不足恐惧症”、“铁脚板强迫症”、“铁道运输安全焦虑症”、“过度后勤保障强迫症”等直到今天依然在我军从基层战士到高级指挥员头脑中徘徊不去的这些“疑难杂症”的根源——这根源就是朝鲜战争中被绝对优势的美军欺负的痛——要真正治好这块“心病",大概只有靠痛打一个更加接近于美军的对手才行,就像当年美军在伊拉克按照打苏联西部集群的标准,痛打其实远远谈不上接近苏联水平的伊拉克人一样。

当然这是事后的理性分析了,但在当时,就是眼泪突然夺眶而出,就和当初看那兔漫画的时候有些桥段给我的感觉一样。

仅从能让我流泪而不是撇着嘴说“切”这一点,我就觉得《长津湖》虽然仍有非常强烈的“戏说”成分,但至少情感真挚,是一部优秀的电影,远比《金刚川》那种"萝卜快了不洗泥“的刻意煽情要高明,更远不是胡说历史,味道可疑的《八佰》可比。

其实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一直到新兴里战斗开始前,都是非常好的,七连配合友邻消灭美军通信站的小规模战斗拍的非常好,尤其是所有战斗中的细节,比如为了解释吴京会开坦克,还专门埋了伏笔,这支部队曾经参加过淮海战役陈官庄之战,并在战斗中缴获和使用过国民党军的美式坦克(虽然M3和M26差别有点大),而且影片中还可以看到一个细节,就是双方坦克对射,我军打过去的是一枚榴弹,而美军发射的是一枚穿甲弹,很可能是因为吴京并不认识坦克里面炮弹的弹种区别,但是因为是对着美军坦克的屁股发射的,所以榴弹还是有效击毁了对手。这个小细节真的非常出乎我的意料,表现的太棒了。

影片让人感觉疲劳和有些出戏的是后面新兴里的战斗和最后冲到兴南港的时候的“人山人海”的表现。

尤其是,最后这一段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挤在海滩上“欢送”美军的感觉真的非常出戏,还好它比《金刚川》强行设定“人桥”的桥段要好得多。

其实这里我想起以前“钢铁时代”的长津湖漫画,一群衣衫褴褛的志愿军互相搀扶着,走到了海边,望着被美军自己的炮击引燃的兴南港,露出了复杂的,胜利的微笑。而美军在撤退的船上,看着远处海岸边上那些几乎看不清楚的人影,露出了同样复杂的苦涩表情。

这才是我心目中这个影片最后应该的结尾。

长津湖的胜利太沉重了。

之前和朋友谈起《长津湖》的时候,有朋友说,其实当初志愿军是曾经有电报明确批评过九兵团在战斗中出现了战术组织的问题,冲击队形过于密集,造成伤亡严重的。所以影片中的“人海战术”场景,可能是有一点“歪打正着”的表现了一部分历史真实可能出现的场景的。

而第二次战役东线的整个战役,也一直是我军总结入朝作战经验教训中,经常被作为“教训”总结的。

因为这仗真是打的太惨了,准备不足,计划仓促,战斗组织不够严密……

所以这部影片的基调很沉重,这一点我觉得这次电影的基调是很配这场战役的,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甚至可以说是有点类似当年的史诗巨片《遥远的桥》的感觉的——讲述我们历史上一次苦涩的胜利。

这也是我对本片评价高于其他几部近年来的抗美援朝电影的另一个点。

但苦涩的胜利它依然是一场胜利,不能因为我们要总结教训,就不提9兵团干部战士们的英勇顽强,无畏牺牲。

影片中的美国人是另一个亮点,和《金刚川》里的美国人一样,这不是一帮看到志愿军冲锋就吓得逃跑的脸谱化敌人,这是一帮“顽强的狗崽子”,是一群凶悍骄狂,专业的杀人机器,他们是为了活着逃出这个地狱而拼命的作战,直到志愿军的刺刀戳进他们的胸膛,子弹打进他们的脑袋,才能切切实实的消灭他们。

这才是战争真实的感觉。

影片中后半段,战斗场景节奏把握不好,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战斗场景过于密集漫长,让人产生了非常严重的视觉疲劳。

其实前面小规模战斗这方面要强的多,但后面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崩了,徐克和林超贤两位香港导演的“武戏”总是不自觉的带有一些香港枪战片把战斗场景做的过于密集的传统,前面的场景还有点有意克制,后面就完全是在堆砌战斗场景了。

至于说雷公老班长的牺牲这场戏,为了让老班长牺牲显得有价值,还让他带着敌人投下的“标识弹”开车冲进敌人撤退的车队里面,这里实在是有点过于刻意。

其实就让老班长把标识弹搬到空地里,最后被轰炸而牺牲,也不影响这一段场景的震撼感。

影片里面关于出兵朝鲜的决策,我怀疑是有剪刀手的功劳,感觉这里本来明显应该是有一段党中央决策中有大量反对出兵朝鲜的场景,最后毛主席力排众议的戏的,但是最后可能是剪掉了,可能是因为觉得不了解真实历史的观众会产生一种中央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的感觉。

如果这样考虑,我们也就能理解彭总“迟到”的这个历史上没有的细节的剧情设计的意义了。

此外就是影片感觉有一点虎头蛇尾,即使是三个小时还是虎头蛇尾了一点,美国陆战一师的撤退过程没有演,就光有一个杨根思牺牲的场景和冰雕连的镜头,没有展现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水门桥战斗和美军向兴南港“向后进攻”途中发生的一系列的艰难战斗。

但是我们早就在片花里看到了考证颇为准确的水门桥的场景——真实展示了水门桥的实际模样,其实就是兴南水库大坝上的一段路。

这段被剪掉可能是因为影片长度的考虑,已经三小时了……

据说他们可能会把这一段重新剪辑,在2022年重新制作一部电影《水门桥》,可能是展示这一段历史。

最后,本片有强烈的《士兵突击》前传的味道——尤其是编剧兰晓龙写的台词处处在体现这一点。

这样想的话,《士兵突击》,《长津湖》就形成了在历史两端遥相呼应的感觉,更让人觉得意味深长。

再想到长津湖中,宋时轮司令员发表动员讲话的时候,背后“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横幅……

我们期待着《士兵突击》的后传吧,那将是让全世界见证,中国力量的时刻!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