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到底“借鉴”了我们多少歌?
越南和K-POP的不解之缘
从《你的眼睛像星星》越南原版MV里随便截下来几帧,看看这色调、这妆容、这滤镜,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哪个韩国歌手的MV。
韩流对越南的影响极大,这点毋庸置疑。
走在越南大街上,常常能见到韩星海报,打开电视台也能收到好几个韩国影视和综艺的频道,音乐风格自然也受了韩国影响。
在抖音上很火的越南歌曲《Cứ Chill Thôi》副歌中的假音唱腔配上轻快电音,相信不少人都联想到了2012唱着《missing you》《Today》《少年啊》的权志龙。
说来也巧,越南当下最流行的男歌手——山松( Sơn tùng M-Tp),有个称号就叫「越南权志龙」。
虽说双方的粉丝一定会对这种模棱两可的昵称表示异议,但从侧面来看,这也是定位山松音乐风格和创作能力的最快方式。
山松在越南人送外号「Youtube小王子」,因为他发啥火啥,最高纪录两个月破亿,截止目前已拥有5支YouTube破亿MV,在东南亚越南那边妥妥的流行天王级别。
打开油管搜了一下,他最知名的三首代表作分别是:《Lac Trδi(漂浮)》《Nơi này có tôi(这里有我)》《Hay Trao Cho Anh(把它给我)》。第一首是中国风和trap的融合,其他两首都是较为明显的韩风。
比较厉害的是,他学韩风不像国内只学一个皮囊,摆几个装逼POSE,他的编曲真的挺精致,作品确实有分量。
山松毕业于胡志明音乐学院,自出道以来所有作品都是自己作曲、作词、编曲,创作能力也得到了国际音乐人的广泛赞许,这首《Hay Trao Cho Anh(把它给我)》,是与“说唱之神”Snoop Dogg的共同杰作。
有一说一,这首真的很上头!
其实不仅是我们觉得像韩国K-POP,就连越南的媒体也常常毫不客气这般评价,但流行文化难免会互相影响,从学习到创新,越南也逐渐发展出了有自己风格的V-POP。
他们的音乐在不断输出,影响着别的国家,歌曲中的「越南味儿」愈来愈浓,优质的作品也逐渐增加,到现在,连我们也开始翻唱他们的歌。
本不属于越南的“越南鼓”
除了流行音乐之外,越南音乐和韩国音乐还在不少地方缠缠绵绵纠葛不清,例如越南音乐代表性元素——「越南鼓」,原名Vietnam House,也称Vina House、或者越南浩室。
越南电音如此洗脑的原因就都在这里了。
所谓的「越南鼓」其实并不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鼓组节奏型。只是因为当年有人觉得Vietnam House的Bassline听起来很像敲鼓,便简单粗暴地取了这个名字。
这种“鼓”带来的最直观效果,就是给人一种「土」而「洗脑」的感受。
它的鼓组节奏型与Minimal Bounce相近,往往是以Kick→Clap→Kick→Clap的形式重复打击,Kick时常为典型的“EDM House”的Kick,Clap通常比较响亮且音长较短。
以上这些特征,客观上决定了它很难不土。

说回正经的,为什么讲它和韩国「缠缠绵绵」呢?其实是因为韩国电音、越南电音都是在Melbourne Bounce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Melbourne Bounce就是人们广义上所说的土嗨)
Vina House从来自墨尔本的Melbourne Bounce演变而来,于2012年前后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在保留了Melbourne Bounce的部分Off-Beat Bass和原有元素之外,重新改造了Bassline,弹性十足、翻倍洗脑。
因为洗脑程度够强,Vina House一度发展到超越Korean Bounce占据亚洲广大夜店Party播放单的程度。

2012~2015年间,在中国、泰国、韩国、印尼、印度等地区的夜店里,Vina House没有一天是缺席的,可惜的是,绝大多数顾客会将它们误以为是「韩国Disco」或「韩国土嗨」。
知道这个消息后,越南音乐人非但不生气,反而抓住了商机。
为了将作品宣传出去,将Vina House的Continuous Mix套上韩国DJ、韩国演员、韩国美女DJ的照片发到油管,成功蹭上热度的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将Vina House当Korean Bounce」的错误印象。
如今风水轮流转,当Vina House大火之后,韩国DJ们也主动用Vina House当素材,甚至希望把当年那个美丽的「错误印象」延续下去。
所以说到底,韩国电音和越南电音谁也没有模仿谁,背后的真相只是一个「互相吸血」的简单故事。
更幽默的是,虽说Vina House始终很火,但也有走下坡路的时期,之所以能逐渐复兴,是因为国际版抖音——Tik Tok的诞生。
Youtube上许多Vina House作品都打着「Tik Tok热单」的关键字,足以说明这一点。
从「抖音」这个软件对越南音乐产生兴趣,从而发现他们「借鉴」了许多我们的歌曲以及魔性的Vina House,最终却发现是抖音实现了Vina House的复兴,这感觉倒也挺奇妙。
在各种文化中杂糅诞生的越南音乐,无论是所谓的土味电音,还是类似K-pop的流行音乐,竟然真就误打误撞地摸索出了自己的「越南味儿」音乐文化,也许这正是民族味儿的另一种打开方式吧……
(完)
文中图片、视频均来自于网络
- 上一页
日韩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华语音乐的历史,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歌曲影响港台,对于80后、90后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港台经典,随数一数,起码有上百首金典歌曲是由日本原创歌曲改编,有不少港台明星,把日本流行歌曲改编成华语后,获得顶级华语音乐奖项。
而2000年以后,韩国的唱跳歌舞则影响着大陆。
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中岛美雪,上个世纪,影响了大半个经典华语乐坛。
还有,第一“渣男”,近藤真彦。
日韩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华语音乐的历史,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歌曲影响港台,对于80后、90后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港台经典,随数一数,起码有上百首金典歌曲是由日本原创歌曲改编,有不少港台明星,把日本流行歌曲改编成华语后,获得顶级华语音乐奖项。
而2000年以后,韩国的唱跳歌舞则影响着大陆。
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中岛美雪,上个世纪,影响了大半个经典华语乐坛。
还有,第一“渣男”,近藤真彦。
因为香港的流行音乐,其实是直接传承自大上海,不折不扣是“沪风”。
至于台湾,基本就是翻唱日本歌曲而已,只能说是“东瀛风”。
我记得我小时候听了伊能静的磁带,惊叹一张专辑里居然那么多好歌,每一首拿出来都应该是霸榜歌曲。后来才知道没错真的每一首都是霸榜歌曲,不过霸的日本的榜,就是把人家的好歌拿来填个词,连编曲都不改就直接唱上了而已。
你能相信中森明菜的《少女A》我第一次听的其实是伊能静的版本?
哈哈!
《漫步人生路》
《我只在乎你》
《襟裳岬》
《再见 我的爱人》
《偿还》
《北国之春》
《空港》
《又见炊烟》
《小村之恋》
等等
楼主尬吹中岛美雪影响上个世纪大半个国语乐坛,我就举了邓丽君的例子,邓丽君实际比中岛美雪出道更早,成名也比中岛美雪更早,而且邓丽君本身就在台湾和日本两地发展,很多经典曲目还是日文歌,如《つぐない》、《爱人》、《时の流れに身をまかせ》,本身和日本乐坛交流就多,那么她翻唱日文歌又有什么问题呢?邓丽君翻唱中岛美雪作曲的实际只有《漫步人生路》一首,鉴于邓丽君在台日两地的红火情况,到底是谁蹭谁的流量还不好说呢。
比起翻唱歌曲和日文歌,邓丽君更多的经典曲目是本土中文歌,比如《甜蜜蜜》,《小城故事》、《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而且这些歌曲也被日本、美国等地国外歌手翻唱,你怎么不提呢?
至于2000年代初的话语乐坛,神仙打架,盛况空前,那景象需要连篇累牍去描述,这里就不提了。我就不明白为什么某些所谓老一辈的人总喜欢尬吹日语乐坛,尬黑华语乐坛,难道你们不是听华语歌曲长大的吗?
有兴趣去查查中国流行音乐史吧,香港乐坛的所有先辈——我是说所有、以及所有代表风格,大概都是来自上海(广东多少也有点)。
实际上,香港人的整个审美就源自上海。
确切说是旧上海。
更确切说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早期的上海。
后来翻唱日文歌当然也有,但是我这里多说一句,香港翻唱日文歌和台湾式的“翻唱”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香港的翻唱其实大多都是有自己的再创作的,有很多甚至完全是不同于原唱的创作,当得起“作品”二字;而台湾的所谓“翻唱”根本只能叫“换脸”而已。
《漫步人生路》
《我只在乎你》
《襟裳岬》
《再见 我的爱人》
《偿还》
《北国之春》
《空港》
《又见炊烟》
《小村之恋》
等等
日韩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华语音乐的历史,八九十年代日本流行歌曲影响港台,对于80后、90后来讲,大家耳熟能详的港台经典,随数一数,起码有上百首金典歌曲是由日本原创歌曲改编,有不少港台明星,把日本流行歌曲改编成华语后,获得顶级华语音乐奖项。
而2000年以后,韩国的唱跳歌舞则影响着大陆。
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中岛美雪,上个世纪,影响了大半个经典华语乐坛。
还有,第一“渣男”,近藤真彦。
真正出名的,作曲是日本人的的不算太多
应该没有100
香港本土就出现了很多音乐天才
比如作曲的顾嘉辉,填词的黄霑
一大堆非常好听的音乐都是香港本土人创作的
日本是有影响,但没那么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