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听同事在聊电商该怎么做,总结下来就降价和买流量这两点

【本文来自《网友似乎不再为“世界离不开中国商品”而盲目自豪了,认识到这里面可能有猫腻》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xj2000
  • 说外贸白菜价,但是内贸更白菜价。现实是很多企业内外贸都是一起做的,而且更喜欢外贸,原因很简单,外贸利润更高,而且资金流转更快很多大棋党都无视这个事实,还什么输出通胀给美国。。。。怕是先输出给自己

每次听同事在聊电商该怎么做,总结下来就两点:降价和买流量。流量越来越贵,毛利越来越低,这样的情况下生产商和品牌商怎么能有效可持续性发展?

很多公司号称自己可以接受更低的毛利,怎么承受?就是控制运营成本。运营成本怎么控制?就是基本工资和福利掐着最低工资线去。

这和社会的大趋势或者和人民希望更幸福美满的生活的期望吻合吗?

内销的这个大趋势就不是物美价廉者得天下而是价廉者得之。

这和20年来内销的运营大环境高度相关,仅以我所观察和听到的,从2000年国美和苏宁开始到京东天猫拼多多接棒,都是一个思路。如果说起初还有降低价格让利消费者的合理性,到后来比实体店更低的销售扣点让消费者获利,再到让厂家流血促销亏本买流量,最后就是倒逼厂家做更多低劣商品在国内市场销售。

再说一个点,之前在官网几次看到拼多多的软文“宁波某个全球最大的锅具代工厂为德国几大品牌代工的,想做国内市场,但不顺利。然后和拼多多合作开发出适合国内市场的产品,然后如何大卖”。看完以后,首先消费者拿到的是和国际大牌一个质量的产品吗?用料就不一样了吧;其次厂家赚到了吗?估计就多平摊了些运营成本,赚了些微利而已,真正的利润和名声都给渠道赚去了吧。

好请问中国的根基到底是工厂还是渠道?

解决就业是靠工厂还是渠道?

GDP的增长是靠工厂还是渠道?

不想说在渠道的主导下中国市场正经历着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这话有些极端了,但真的有这种趋势)

所以如何管控和引导渠道的发展需要重点考虑了,否则工厂继续受煎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