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思喜极,“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光催化”领域权威入华!
跨越式突破!中国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人工合成淀粉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21_09_24_608396.shtml
日本著名科学家藤岛昭率团队全职加入上海理工大学,日媒:标志性事件
这两条新闻,都曾登上观网头条,当时没在意,现在结合在一起,忽然“细思喜极”。
且看我分析一下: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有太阳光来提供能量,天然光合作用的生产效率是极低,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理论的能量转化率仅为 2% 左右。
人工合成淀粉,采用“ 液态阳光 ” 技术,说白了,就是通过优化酶和化学反应过程,把太阳光转换成了液态燃料(人工合成淀粉的基础材料)。
从光能 — 电能 — 化学能的转化,这一过程的能量转化效率超过 10%,远超光合作用的 2%。
在充足能量供给的条件下,理论上 1 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我国 5 亩土地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量。
超越大自然光合作用的合成效率,让这件事带来的经济性远高于种地。其中两个阻碍工业化生产的难点:
1、严重依赖电力的耗能大户——电解制氢
2、研发高效率易生产的生物酶催化剂···
关注一下,就会发现,这其中“生物酶催化剂”我们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生产、储运等环节高标准,产业链有待完善),也能算是基本解决。
据报道“3.0 正式版本的淀粉产率相较于之前又提高了 10 倍,而且使用人工合成方法,从太阳能到淀粉的能量效率转化是玉米的 3.5 倍,淀粉合成速率是玉米淀粉合成速率的 8.5 倍。”
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最费电的,通过电解制氢的技术产生氢气,
好戏来了:
日本主流媒体《每日新闻》9月2日报道,“光催化”领域权威人物、数次获诺贝尔奖提名的日本著名科学家、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藤岛昭已带领他的研究团队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
“光触媒”技术的引入正好补全了这一块短板。一旦光催化水解的效率和成本能够达标,那么电解水生产氢气的能耗将极大降低,
农业生产(淀粉)真的变成工厂大规模制备···
~~~~~~~~~~两张王牌在手!!~~~~~~~~~~~~~
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是个影响未来的颠覆性技术,一旦将这一成果推向产业化的应用,它的经济性可以无限接近传统的农业种植 。
粮食生产(淀粉供应)可以逐渐摆脱有限土地的束缚(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打破四大粮商的枷锁(基辛格曾说“谁能控制(全球)粮食,谁就能控制世界”),让我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对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极其巨大的,可以视作小号的“核聚变”技术,无限可能就此发生····
于我国最简单直接的影响:大量(以亿计)农业从业人员就可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中来,极大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
最后再浪漫下:
未来星辰大海,不需要问星星上的土地能不能种植,只要带上足够的生物反应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