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20亿人次在看的“社交牛逼症”,真的有那么牛逼吗?
“家人们,我好像得了那个社交牛逼症。”
社交我明白,牛逼我也懂,可社交牛逼症是啥呢?
打开如今的B站,首页上要不被推送几个“社牛”词条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紧跟潮流。
“社牛症”的患者会公交车上大声指责别人放气。
会在健身房里旁若无人的奔跑。
也会拿着煎饼在星巴克里高喊“童年的味道”。
他们把“见证者”感染成“携带者”,甚至有人会成为其“布道者”。
不过,对于这种在公共场合下略显“肆意妄为”的行为,有些人是嗤之以鼻的。
也有些人觉得,这种调侃很解压,看着看着仿佛自己都“牛逼”起来了。
但无论如何,“社牛症”成为了这段时间的流量密码,沾之则火。抖音上相关话题的播放量已经有20亿+。
关于“社牛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05年时的第一代古早网红B哥焦双喜,说他是新世纪公开吃屎第一人大概没什么不妥。
因为一句“我每天吃三斤屎,越吃越牛逼”,所以江湖人称“马牛逼”,最早的“社交牛逼症”叫法大概也由此而来。
餐馆里找妈妈、地铁上练武术、公交车上嗷嗷喊,总之随便挑出来一个换别人都是原地社死的结局,但他却能在其中如鱼得水。
很多人可能认为,马牛逼之流的社牛患者已经是人类社交的天花板了。
但古语说得好,强中更有强中手。
其实,更强的顶级社牛们,早已浪迹江湖多年。只不过当时没法确诊,和那些人比起来,b哥之类就略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01
“五百年来中国白话文作家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
“我这一辈子,其他的功德都不算,光凭好文章,就足以使我不朽。”
出生于东北的台湾作家李敖的“社牛症”可谓登峰造极。
1961年,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的李敖开始向《文星》杂志投稿,为了自己心中的“自由”与一切作战。
同年12月1日,李敖写了一篇名为“我们对国法党限的严正表示”的文章,毫不掩饰地大批国民党。
这一举动激起了岛内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文化论战,被推上风口浪尖的李敖不仅不避其锋芒,反而越战越勇。最后逼得蒋介石亲下“该书店应即迅速设法予以封闭”的手令,将杂志查封才暂时消停下来。
随后的十几年里,李敖因“妨碍公务”“叛乱罪”“颠覆政府罪”等等罪名两次被捕入狱。
你不让我说?那我就蹲监狱里写!入狱后的李敖开始撰写《李敖千秋评论丛书》,一直不断。在监狱的那段时间里,李敖开始审视有关司法黑暗、冤狱这些问题,并把它们记在了“小本本”上。
出狱后的李敖陆续发表“小本本”上的文章,这次不仅引起了民间的讨论,社会各界、舆论媒体纷纷加入战场,后来就连“立法院”也不得不入局。
在当时的很多人眼里,李敖像个小丑,而且是个害了“社交牛逼症”的小丑,不仅做事没章法,而且还不要脸,觉得他每天都在犯病。
而李敖也没让他们“失望”,一犯病就犯到了千禧年之后。
2004年,李敖宣布参选台北市南区“立委”,并自定“四不原则”显示其另类风格:不设竞选总部、不沿街拉票、不登广告、不放电喇叭扰民,也没有党派属性。
竞选宣传材料标题就是“选我就很爽”,竞选政见的第一条即是“听我骂阿扁比较过瘾”,竞选的目标则是“抢那些蓝皮绿骨的国民党候选人的选票”。
2006年,为了阻止台湾向美国买军火的“军购案”,在立法院里,无党“立委”李敖扮成了“V字复仇者”,拿起了电击棒。
隔年7月,李敖宣布成立“中国智慧党”,并自任主席,明示台湾当权者不作为。“我不在乎成员有多少人愿意加入,重点是这个党‘拒收笨蛋’。”
一直作战的李敖,不仅自己社牛,还不忘了栽培自己的儿子李戡。
李戡18岁那年,同时被台大与北大录取。同年七月底出版《李戡戡乱记》,和父亲一样,他也玩命的批判台湾地区现行的教育体制。
看着颇有大将之风的儿子,李敖满脸骄傲地说,“他会超越老爸,指日可待。”
那时候,当大家提到“年轻有为、作家、犀利又带点社交牛逼”这些关键词时,大家想起来的却不是被李敖寄予厚望的李戡,而是刚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之一的韩寒。
1999年,韩寒靠着《杯中窥人》一文,拿下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他开篇就提到人性,时人称其有鲁迅风骨。
喜欢李敖的韩寒,也和李敖一样充满牛逼之气:“在中国写字的人里,钱钟书排第一,我排第三”。
“韩寒算老几,连大学都考不上”李戡在一次采访中如此评价韩寒,虽然大家都说李戡是在酸韩寒,但他还真没说错,韩寒确实连大学都考不上。
因为他各科成绩都不及格。就连语文,也只能考40分。
但即使是这样,韩寒在上课的时候却能因为挑课本里的错别字与老师吵了起来,拿起书包就冲出了教室。在当时周围的同学看来,这货绝对是害了“社交牛逼症”的病。
声名鹊起的韩寒只要能念完高中,肯定会有名校来破格录取他,但韩寒偏不。
他决定退学。
有的老师和同学问韩寒:你退学了,拿什么养活自己?韩寒说:稿费啊。引得大家一阵笑声。
在这片笑声里,退学后的韩寒出版了文集《零下一度》,稳居当年全国畅销图书榜首位。
但名利双收的韩寒还是“不消停”,2005年,他开博客辛辣点评社会事件。
隔年,韩寒又在无数网友的注视中,干了一件“社交牛逼症”的事。他与作家白烨在博客上掀起“韩白大战”,并直言《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
后来,白烨关闭博客,陆天明、导演陆川、高晓松纷纷加入战场。但,韩寒不曾战败。
随后韩寒更是以一篇《观后总结:中国式文学争论——上阵父子兵,伙同亲友团》席卷了战场。
此时,江湖中有一人——罗永浩,也盯上了韩寒。
本来就喜欢写点小博文的罗永浩,写的东西总被和谐,一气之下,决定自己做个网站,就叫“牛逼网”。
但“牛逼网”过不去审,而且稍显粗鲁,退一步叫了“牛博网”。
为了证明这个网站名副其实的牛逼,罗永浩拉来了韩寒、梁文道、柴静、冯唐等一大批重量级人物,点评时代风云。
罗永浩承诺,牛博网绝不删帖,不设敏感词条。
2007年,已经小有名气的牛博网和罗永浩遇到一件事,帮助他们又“牛逼”了一把。
那年政府拟在厦门建立对二甲苯(PX)化工厂,由于是化工项目且离居民生活区较近,引起了厦门市民的极大恐慌。
恐惧在民众中加速蔓延,为了抵抗恐惧,民众纷纷选择上街“散步”。
作家连岳与罗永浩一拍即合,在牛博网上发表檄文《厦门人民这么办!》,并在民众“散步”当天用短信将现场情况发到博客上,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围观,堪称一场规模宏大的文字直播。
此举令牛博网声名大振,2008年,牛博网日PV突破百万。当时微博还没出世,网民还活在PC互联网时代,牛博网是当之无愧的顶流。特别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堪称互联网圣地。
当时的知识分子心目中还有一位顶流、也是后来的“社牛”牛人——吴晓波。
商业记者出身的吴晓波,采访了上百位商业人物之后,讲秘闻和大时代下的商业巨头沉浮写成一本书《大败局》。
这本被称为“影响中国商业界20本书之一”的巨作,发行6年刊印了28次。
吴晓波在知识分子圈一举成名。
不过,更多人知道吴晓波,可能还是由于他去年的直播“坑位费30万,只卖出15罐奶粉”的翻车事件。
以及他就此发出的一篇名为《十五罐》的社牛回应,以牛气哄哄地高姿态对自己直播时的表现反思了一下,但只字不提数据翻车之事。
吴晓波的成名,却大大激发了另一位“社牛”达人——罗振宇。
《大败局》热卖之初,就让罗振宇激动不已。他翻来覆去看着,最后一拍大腿:妙啊!
当时,他虽然是央视《对话》栏目当制片人,在央视里当个“小领导”。可罗振宇不这么想,因为他只是个“临时工”,说白了,没有编制。
远比同龄人更刻苦的罗振宇,远比同龄人更渴望成功,比同时代的北漂更渴望扎根北京。
看到吴晓波一战成名,“我当时就感觉到,整个行业的价值,再往人上转”。2008年,罗振宇从央视离职,加入《第一财经》,并成为了《中国经营者》栏目的主持人。
“我必须要从幕后走到台前,让大家看清楚我这张胖脸。”
干了几年主持人的罗振宇,为了将个人价值推到顶峰,给自己量身打造了知识脱口秀《罗辑思维》。
别人做知识分子,我做知识贩子。从此他的“知识生意”越做越红火,但争议也随着生意越来越大,无数的人指责他“贩卖焦虑”。
三年后,饱受争议的罗振宇干了件让社恐患者直呼牛逼的大事——办跨年演讲,全程没有任何花活,就一个人,从今年,讲到明年。
此事不是“社交牛逼症”集大成者绝对干不出来。
但熟悉罗振宇的人都说过,他是一个不愿意社交的人,他拒绝一切“无效社交”。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来北京不是交朋友的,是想改变命运代的。
现在的罗振宇在接受采访时也会说道,“我很感谢我在08年的时候有勇气跳出那个圈子,那是个神奇的年代”。
在那个神奇的年代,个人可以成名。
但是,只要可以成名,故事就复杂了。
02
害“社牛症”的人不一定都是李敖、韩寒这样强势与时代对话的“人中之龙”,也有“人中之凤”。
“韩寒嘛,文章写得太烂,长得还不错。我的追求者太多了,目前为止已经有300多人在排队了,韩寒可以排在302位。”
说这话的人,就是凤姐,罗玉凤。
“我九岁博览群书,二十岁达到顶峰,没有任何人能够超过我了。”凤姐的自信,不亚于韩寒、李敖。
2008年,不甘心在小镇当代课老师的凤姐,只身来到上海。虽然她只是做着超市收银员等并不高大上的工作,但是她有着超凡的自信。
放眼身边却没有能和自己相配的人,虽然她说自己身后有300多个追求者,但她还是决定征婚。
应征者必须满足的条件共有7条,除了“必须是经济学专业或精通经济学”等条件以外,西南地区,重庆等地都不考虑。
“重要的是对方要聪明,和北大清华齐名的重点院校我也考虑”。
通过征婚社牛了一把的凤姐,也想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形象。
她要求医生,尽量把她整成范冰冰的样子,嘴要是舒淇的样子:再过个两三年,我肯定能成为奥巴马的情人!
后来奥巴马的情人虽然没当成,但凤姐还真的去了美国。
2011年,美国《人物》杂志对报道了凤姐在美国的生活。
尽管凤姐在美国开始了新生活,但并未放弃对未来伴侣的极高要求,她希望找到一个常春藤名牌大学毕业的“真正的美国人”。
此时的凤姐被曝出正在一家美甲店工作,时不时也负责修脚。
放在一般人早都社死的事,对于凤姐来说根本小菜一碟,因为她“社牛”已经深入骨髓。
后来她发贴说自己要代言魔兽世界,被网友回怼“请不要让魔兽代言魔兽”。
代言胃药,被评“看了吐吐就好了,不用吃药”。
代言洗发水时,广告词依旧很牛——至少让男人从背后垂涎你。
在2007年,大家搞了个“网红排行榜”,凤姐排名第一。
而紧随其后是江湖人称“罗玉龙”的罗永浩。
2008年,“老罗家”又出了一位斗宗强者。
每天沉迷在网络里的罗福兴去村里的理发店鼓捣了一个爆炸头,回到家用两元店买来的染发水将头发染成红色。
他还在嘴唇上抹了口红,耳朵上打洞戴上白色耳环,穿上黑衣涂上纹身,并划破牛仔裤的膝盖位置,穿梭于大街小巷。
街上的回头率高的吓人,大家除了赞叹一句“牛逼”几乎无话可说。罗福兴的造型也被路人传到了网上,开始流传开来。
罗福兴坚定地认为这就是“时尚”,并想给这种时尚取个名字,在搜索的过程中发现了“smart”这个词,最开始他叫它“斯马特”,但罗福兴觉得不够霸气,于是将“斯马特”改成了“杀马特”。
随后,罗福兴便以“杀马特家族”的名字建立QQ群,把那些喜欢他造型的人都拉进群里。在群里,罗福兴宣传自己的造型,鼓励大家模仿他,吸引了众多青春期少年的追随。
QQ群的人员不断壮大,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几千人、几万人,从一个QQ群到几十个QQ群。
随着崇拜者的增多,罗福兴从一个QQ群主摇身一变成为领袖式的人物,在QQ群中,罗福兴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虽然现实中的他,只是工厂流水线工人。
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主持人多次用“幼稚”这个词形容杀马特,这一行为激怒了罗福兴,“哪怕我是幼稚的,我也是对的。你不应该用精英阶层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来俯视杀马特家族。”
“为什么我能在网上把这些人都汇聚在一起啊,因为有共同语言,想抱团取暖。”罗福兴认为是共同的价值取向让杀马特家族成员聚集在一起。同处一个阶层的人在一起才能找到倾诉的对象,才有家的感觉。
罗玉凤、罗福兴,以及芙蓉姐姐等其他初代“网红”们,他们的“社牛”,或许在精英视角中看起来很low、不排面。但是,他们或许比精英们更渴望获得共同价值观的认可。
不论是精英,还是草根,“社牛”本质上还是社交。都是向外界发出信号,渴望获得回应。
只要不违背公序良俗,一切形式都是可以被理解、被接受的。
怕就怕,有些人为了出名,不断挑战底线。
03
正如安迪·沃霍尔在五十年前所说的那句话:在未来,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成名机会。
2010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的发展,移动互联网语境下的自媒体开始蓬勃发展,在人人都拥有终端的情况下,谁都能接入网络。但这也导致了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日益严重。
比如,吃猕猴桃把自己吃火的郭老师。
2019年10月13日,她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郭老师矫揉造作的称猕猴桃为“迷hotel”,发音诡异。她先是虚晃一枪,再整颗吞下,整个过程表情浮夸,怪叫不止。
而郭老师在这次猕猴桃事件中也发现了,原来这套靠卖丑的社交牛逼症这么好使。
趁着这波热,聪明的郭老师随即推出了一套水果全家桶:吃次莓(草莓),吃相居(香蕉),吃牛奶缪可,吃红心火龙果儿……
发现了流量密码的郭老师,开始了她肆意妄为的直播生涯。
喊着“集美们”,说着“夺笋”,大呼“耶斯莫拉”,这些不够刺激,于是她在直播间里放屁、打嗝、喷鼻涕。
抬起自己的脚,闻自己的脚臭,也会拿起臭袜子,闻自己的袜子,甚至还露屁股。
结果就是她越卖丑,粉丝越多,甚至出现了人传人现象。
9月2日,郭老师的抖音号突然被封。不明所以的她立马跑到微博发声质疑:“抖音,给我一下解释,我很无辜!”
微博马上给了解释:“不好意思让抖音抢先了,我立刻封你。”随后全网封禁郭老师的消息霸榜热搜。
虽然郭老师“没了”,但她的素材在B站上还是称霸一方,大家二次创作的手是不会放过迷人的郭老师的。
在此之前,还有个人的素材绝不比郭老师少。
坚持,才是胜利!加油,奥利给!
这位喊着“奥利给”,四方长脸、眉毛短促稀疏、表情夸张,但声音却异常嘹亮激昂的“冬泳怪鸽”,因为长相酷似data2里面的一个角色,也有人称他“巨魔战将”。
在视频中,他时而漏出健硕的身材,时而在冰上跳舞,甚至河边直播跳河游泳,在众人围观下像跳梁小丑一样张牙舞爪地哗众取宠、和天鹅争游。
那句“干就完了,奥利给”,充斥着让人上头的土味,一股浓浓的日式中二风却总让人欲罢不能。
但还有一句话,洗脑程度绝不比“奥利给”低。
这位来自河南农村的光头青年,在视频中一边扭动着不太灵活的身子,一边从嗓子里发出语义不明的吼叫,江湖人称“giao哥”。
这些把“怪诞”、“奇异”、“丑态”当成流量根本、挣快钱的人还有很多,比如“药水哥”。
直播吃屎的老八。
数不胜数。
这些千奇百怪的走红,就催生了星巴克吃煎饼的怪叫,以及各种令我们产生生理不适的“社交牛逼症”。
尾声
正如韩寒在《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中提到的,我们每个人都渴望社交、渴望得到关注。
客观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李敖、韩寒的才华。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罗永浩、罗玉凤一样赶上机遇。
但是,普通人并非只剩下审丑、搞怪这一条路。
手工耿初中就辍学了,结束学业还早了韩寒、罗永浩一步。
在保定定兴县的一个小村子里,这样的年轻人再普通不过了。
后来当上焊工的手工耿在村子里有四个发小,分别是建筑工人、公交车司机、消防员,还有一个,在村里开了个小店。
每次大家聚会时,都梦想着早日在县城里买房买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交上五险一金。相比起周围人的“认命”,手工耿心里那团火忽明忽暗的燃烧着。
带着对铁制品的热爱,他开始尝试“创造”:不锈钢脑瓜崩、加特林机枪、雷神锤包、菜刀手机壳……
“猛一看觉得有用,再看好像又没用,继续看似乎又有用。”手工耿如此评价自己的作品。
但这些行为,在同村的人眼里,就像害了一场叫“社交牛逼症”的病。“丢人都丢到村子外面去了,每天对着手机胡说八道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以前身边的人总说我做些没用的东西,是疯子。”手工耿说道,“现在好了,有几百万人嘲笑我做的东西,我是网红了。”
或许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手工耿的“发明”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了。从最初的造型奇特,但只有简单的力学传动的脑瓜崩辅助器,到扫码使用的共享板凳,再到如今的动力汽车……
网友们对手工耿的态度,也从猎奇逐步转变为佩服。
那些一味的靠审丑吸引关注的人只是学到了“社交牛逼症”的皮毛,他们和真正的社牛大牛之间,还差着一个手工耿。
与其叫他们“社交牛逼症”,更贴切地说,应该称之为“社交傻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