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容斋之十一:孙膑减灶,真的存在么?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率兵前往,直奔大梁。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放下韩国赶回,但齐军已经越过齐国边界而向西前进。
齐军军师孙膑向田忌说献计:“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先设十万个灶,过一天设五万个灶,再过一天设三万个灶。”
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非常高兴,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懦,入我境内三天,士兵已经逃跑了一大半。”所以丢下步兵,只率轻兵锐卒,用加倍的速度追赶齐军。
马陵之战
孙膑估算魏军的行军速度,天黑应当赶到马陵。马陵道路狭窄,旁多险阻,可以埋伏兵马,于是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命齐军善射者持上万张弩,埋伏在道路两旁,约定好“天黑见到点着的火就一起放箭”。庞涓果然于夜晚来到削去树皮的大树下,看见树上写着字,便钻木取火来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失去队形。庞涓自知无计可施,军队已彻底失败,只好自刎,临死说:“总算叫这小子成了名!”齐国乃乘胜全歼魏军,俘虏了魏太子申回国,孙膑因此而名扬天下,世人皆传习他的兵法。
这就是有名的“孙膑减灶”的故事,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这个故事和围魏救赵、田忌赛马一起,成了孙膑智略过人的依据之一,流传甚广。
减灶还是减智商?
但总有不信这个的,比如洪迈。
在《容斋随笔》的《孙膑减灶》一篇中说:
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庞涓行三日而大喜曰:“齐士卒亡者过半。”则是所过之处必使人枚数之矣,是岂救急赴敌之师乎?又云:“度其暮当至马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遂伏万驽,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读未毕。万驽俱发。”夫军行迟速,既非他人所料,安能必其以暮至,不差晷刻乎?古人坐于车中,既云暮矣,安知树间之有白书?且必举火读之乎?齐驽尚能俱发,而涓读八字未毕。皆深不可信。殆好事者为之,而不精考耳。
孙膑
洪迈的吐槽集中在几个方面:
1、这个故事的核心在于灶的数量,一方一次次减少灶的数量,另一方则认真的一个个数了灶的数量,从而得出士兵逃跑的结论。可是,庞涓大哥,你是救兵啊,救兵如救火啊,结果你在这里数灶头数量?有这功夫,多撵几步不好么?
2、“度其暮当至马陵”。说是孙膑算准了庞涓傍晚会走到马陵,但大军的行军速度并非固定的,孙膑凭什么认为一定是日暮才到马陵,如果提前一个时辰,他的计策不就泡汤了?最关键的是,马陵道战场长度不过6公里,半个时辰即可穿过。一旦魏军出了马陵道,齐军还有机会么?
3、大军行军途中,而且是日暮了,有谁会去看树上有没有字?即使看到了,还是白字,是不是一定就会举着火把读呢?如果魏军没有看到这几个字,或者看到了,但没举火把,那齐军的埋伏是不是就不发动了呢?
4、“读未毕。万驽俱发”。八个字而已,看完需要多久?齐军万箭齐发,这边庞涓八个字还没看完,这个可信度未免太低。
所以洪迈认为这个故事就是好事者杜撰的,太史公没有仔细探究,就给收录了而已。
画虎不成
孙膑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这个大家都知道。围魏救赵中的战术运用、田忌赛马中对策对论的运用,都有力的证明了他的水平。
在《孙膑兵法》中,孙膑认为作战时人众、粮多、武器精良等因素都不足以保证取胜,只有掌握了战争的规律,了解敌我双方情况,指挥得当,才能保证取胜。为此他专门阐述了积疏、盈虚、径行、疾徐、众寡、佚劳六对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的矛盾,还对“奇正”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认为将领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些矛盾的作用,把握了这些矛盾的转化规律,才能利用微妙的变化出奇制胜。
像孙膑减灶这样的故事,将战役的胜利,建立在所谓的“算无遗策”之上,这本就不符合战争规律,更不符合孙膑自己的军事思想。
这样的一个故事,倒是很像三国中孔明先生的套路。
当然,这个故事的来源毕竟是《史记》,顶多是三国借鉴于此。毕竟史记有的篇章确实颇有小说的感觉,而太史公对战争的描述,也往往有臆想之嫌。
好在,这些都不影响《史记》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