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马屁文章有点侮辱智商
小平同志功勋卓著,无需人为拔高。遗憾的是,某些人为溜须拍马,经常罔顾事实、胡编乱造,今日头条网选编的《谁来主持百万大裁军?邓小平遍览诸将,最终指定这位少将》就是这样一篇奇文。
关于百万裁军谁来主持的问题,文章写道:
“十大元帅尚有四位在世:刘帅、徐帅、聂帅、叶帅,但最年轻的徐帅,也有84岁高龄了,因此,让他们来主持这种极其损耗精力的工作,显然不合适。
十大大将中,在世的尚有三位:黄克诚、谭政、萧劲光,跟元帅们一样,最年轻的谭政大将,也已虚岁80高龄,因此也被邓小平排除在外。”
把年龄当作“四帅三将”不能主持裁军工作的理由实在牵强,因为这年头,老当益壮、想发挥余热的领导太多了,抛开小平同志85岁辞去军委主席职务、88岁高龄南巡不讲,杨尚昆81岁当选国家主席,82岁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第一副主席;张震78岁当选中央军委副主席,84岁退休;刘华清76岁当选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82岁退休。出任国家主席、军委副主席怎么说都比百万裁军辛苦,为何杨尚昆、刘华清、张震能在耄耋之年勇挑重担,“四帅三将”却因为年龄问题不能主持裁军工作?可见,年龄不是问题。
事实上,裁军工作需要一位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领导担任,这样一来便于协调各方,二来考虑比较周全。但在当时情况下,四元帅中,刘伯承因健康原因1982年就已辞去党政军职务,叶剑英1985年9月辞去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徐向前、聂荣臻1987年10月辞去中央军委副主席职务。三大将中,黄克诚1985年9月因健康原因辞职,谭政、萧劲光1979年到人大工作,属于靠边站的角色。可见,从职务看,“四帅三将”中仅徐向前、聂荣臻有可能出任裁军总指挥。
不过,何正文能主持裁军工作,说明他绝非等闲之辈,事实正是如此。他是四川通江人、万里妹夫,小平同志的老部下,如抗日战争时期,任129师随营学校连长、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太行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等职,邓小平时任129师政委;解放战争时期,任二野九纵参谋长,邓小平时任二野政委;建国后先任四川军区参谋长,1955年升任成都军区副司令,邓小平先任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委等职,1954年9月升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委员;1974年任副总参谋长,邓小平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1980年任副总参谋长,负责全军体制编制、正规化建设等工作,邓小平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85年退居二线。
可见,何正文与邓小平关系密切。正因为何正文时任副总参谋长且负责全军体制编制工作,又是小平爱将、万里妹夫,因此,由他主持裁军工作名正言顺,甚至可能是小平心中唯一人选,根本不会像文章说的那样,需邓小平“遍览诸将”才“最终指定”。不过,由一个退居二线的人负责百万裁军工作,不知邓伟人此举有何深意?
也许是为迎合特色年代的政治需要,该文关于何正文主持裁军工作的原因,却编造出另一种理由,即“‘文革’时期,何正文因坚持正义,被反对派批斗达200余次,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被平反后,大权在握,但对以前批斗过他的人,从来都不计较,不怨恨”。
这个理由值得商榷,先不论何正文在文革期间如何坚持正义,“被反对派批斗达200余次,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违心的话”是否属实,即便都是事实,难道这就是何正文担当重任的理由?裁军工作牵扯方方面面,刚硬豁达充其量是个参考因素,怎可能成为用人依据?
关于如何裁军,文章是这样说的:“有的军区领导曾是他的老上级、老首长,亲自来跟他拉家常,以为把他说动了,但回去之后,仍然照办不误。气得老领导骂他白眼狼,他也只是笑笑,不做解释。”
不知作者是想黑他,还是想表扬他,因为既然老上级、老首长说情,即便裁了这些人的部队,也应该当面解释清楚,何正文为何不这样做?难道军委关于裁军工作无章可循,全凭何正文一手操作?难道这些老上级、老首长的觉悟没有何正文高?
关于裁剪成都军区还是昆明军区一段,作者似乎不太厚道,因为裁军时保留了成都军区,文章却偏要点明何正文出自成都军区,这分明是在影射他假公济私!更要命的是,该文对何正文考虑裁剪昆明军区的过程写得非常含糊,只说“会议开了无数次,方案也改了无数次,最后何正文终于下了决心——保留成都军区”,似乎想坐实何正文假公济私的嫌疑,我由此怀疑作者在此处用了明褒暗贬的春秋笔法。
事实上,邓小平、何正文等做出裁剪昆明军区的决策并无不妥,因为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原本都属于西南军区,该军区司令部设在重庆,1955年被分为昆明军区和成都军区,现在将昆明军区合并回去,算是恢复了西南军区原貌,只是将名字和驻地改一下而已。
成都军区既是何正文的老部队,也是小平的老部队,四川又是刘伯承、聂荣臻、杨尚昆、罗瑞卿、张爱萍等军委领导的老家,而当时云南籍的高级将领却聊聊无几。因此,在裁剪昆明军区还是成都军区都对国家安全影响不大的情况下,决策时考虑历史因素,并适当照顾军委领导的情面倒也无可厚非。可见,裁剪昆明军区的过程并不神秘,甚至是用脚丫子都能想出来的方案。如此顺理成章的事,作者却有意遮掩,反倒让人感觉心里有鬼。
总之,现在的马屁文章太多,多属东来西扯、经不起推敲,因此,以后对此类文章应敬而远之,免得影响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