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王安石、司马光与蔡京想到——温故思今,说社会管理
从宋王安石、司马光与蔡京想到
——温故思今,说社会管理
央视“百家讲坛”近日播出《国史通鉴·宋元时代》,其中说到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和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以及后来的蔡京虽然延续了新法,但宋朝仍然国势日下。
结合宋朝的这段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一些颇为发人深思、有“意思”之处。这里拟略作简析:
一、首先,宋朝积贫积弱,是应该“变法”、改革的。
王安石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且是有效的。但是由于其没有处理好改革中的社会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没有结合变革中出现的问题动态改进,而是执意偏颇的推进,受到社会上层乃至基层的颇多责难,导致变法几次反复被废除。而又因为其对保持国家实力还是必要的,又得以在“折腾”之后,仍延续执行。
可以看到,即便到宋徽宗时,变法已经几代皇帝,多有折腾,宋徽宗还是对蔡京说,“神宗创法”,“两遭变更”,他“欲上述父兄之志”,还是要推行新法的。
二、“变法”主持者王安石、“废法”主持者司马光与第三代延续“新法”者蔡京的相同和不同及其结果
人们也看到,“变法”主持者王安石、“废法”主持者司马光与第三代延续“新法”者蔡京有相同和不同。
从史实可见,“变法”主持者王安石、“废法”主持者司马光,还都是从国家的利益出发来提出其主张的。他们还是都有“兼济天下的光明内心”的。
王安石看到了宋朝以往的积贫积弱和变革的必要,并提出了变法主张。而司马光,则是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没有适当处理好国家与个人的利益分配关系,因为这样引起上下均不满,也在动摇国本,因而反对变法,并且他的态度还得到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支持。他在新发推行时,在洛阳15年,还被人们称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
可惜的是,王安石因为执拗,被称为“拗相公”,没有认真、及时、动态解决变法中产生的问题,导致从贵族到民众对新法都有意见,没有及时改进新法,他的朋友对宋徽宗也说他“吝于改过”,而宋徽宗也同意此说。
王安石“认死理”、没有“与时俱进”,这也可说是变法被否定的重要原因。
而司马光,虽然也在主观上是为国家着想,但是仅看到变法引发了上上下下不同程度的不满,就全盘否定,因而尽废新法,也是一位“拗相公”。
而这双方还因为意气用事,党同伐异,互相打击,导致国家治理相当程度的混乱和低效。
司马光与王安石,有相同点,都在为国为民。但司马光在为国“理财”上、在怎样具体富国强兵上,并没有拿出有效管用的办法。这是宋朝两位“拗相公”的“差异”所在。
作为第三代延续“新法”者蔡京,虽然据史载是有能力的。
但是,党同伐异打击“旧党”更甚。
蔡京等人,在理念上还没有了王安石为天下国家的胸怀,其言行是以谋自己和小集团(朋党)利益考量的。
他一味逢迎唯上,“十年间”在废新法的免役法时“先行”,被司马光表彰;
而十年后看到皇帝有意,即对恢复新法认为可以“不用讨论”“全盘恢复”就是。
《宋史》即指此人“识者有以见其奸”。
后来,他实际上还是教唆、迎合了宋徽宗贪图安逸,以致上行下效,从而加速了北宋的衰败。
三、从王安石、司马光与蔡京的相关史实温故思今,看社会管理
从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的教训,可见:
社会管理有设计师与舵手性质。社会变革,要顾及国与家。用今天的话说,是要“集中”,不可能所有人都当、都能当“设计师”,舵手也只能不多的几位乃至一位;同时,也要“民主”,要听取各方的意见,顾及和稳妥处理各方的利益。
采取的社会管理举措,应结合实际,动态变革,要实事求是的动态反馈调节改进;施政者不能“拗”,不能任性偏执,更不能结党营私排异;纠偏不能偏激,忌“翻烧饼”。
蔡京是有能力的,“唯上”的贯彻力还颇强,也是推崇王安石的,但是却没有王安石为天下国家的胸怀,其言行是以谋自己和小集团(朋党)利益考量,仍会加速导致国家的衰败。这对管理者的选拔任用,有重要的借镜意义。
由此想到古今中外,如果思考科学现实高效的社会管理模式,或许应该有如下方面可圈可点:
——管领者选拔,确需明察公推。并注重起于“士丶卒”者;且必须有多层实践历练;以绩效为标;以德为先,能以民生为本,为公而不谋非分之私。
——管领的方略,具设计师、舵手性质,须行民主集中制。此民主,非简单多数丶极端民主。正如自然科学的真知,很多乃至大多是先由个别先觉者探示一样,社会科学(含管理方略及落实的导引者)的正确,也非在极端民主、简单多数中必能产生。
——对惰政和腐败,正如毛主席早年说的“人情多怠惰”。惰政乃至腐败(非分的谋利),是有“人的自发的怠惰和自利性”为“韭菜根”,实际上难于乃至不可能一劳永逸的解决,只能“永远在路上”的不断“割韭菜”。
——官僚主义,也非仅“怠惰”一因。结构决定功能。简达而非繁复的机构的“结构”,也会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
——管理机构的勤政廉政,需要教化和实践,由此造就有家国情怀、对国家人民现在未来有高度责任感者。需要经过适当、有效的措施选好“接班人”、领导群体,来保持长治久安。
现代社会已经非以往封建王朝,不会再出现封建的世袭制,经由适当途径选拔、历练,领导人是可以、可能选出廉能者的。
陶文庆(文磬)
备案个人主页中文域名:http://www.陶文庆.cn
个人知乎主页 https://www.zhihu.com/people/twq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