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反对中医的人,总是挑一些不常用、不常见、作为“参考”用的偏门药物和药方

【本文来自《连花清瘟胶囊,丹参滴丸到FDA申请资格,是要老老实实做人体实验的,结果是……》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快雪时晴
  • 本草纲目
    服器部
    孝子衫

    (《拾遗》)

    【释名】时珍曰︰麻布所为者。

    【主治】面,烧灰敷之(藏器)。帽︰主鼻上生疮,私窃拭之,勿令人知(时珍)。

为什么反对中医的人,总是挑一些不常用、不常见、作为”参考“用偏门药物和药方,

作为反对中医药的铁证呢?

古人科学不昌明,交通、通讯也不发达,

来看一次医生之后,很可能再也不能过来复诊了。

一些冷僻少见的病,少用的药方药物,医生治疗了,往往也不知道后续治好没有,有没有发生别的问题。

有一些病,自己没遇过,别的医生治疗过,记录下来。

在这种环境下,出现记载上的错误、穿凿附会、主观和臆想,是难免的了。

另外,

不少研究中医理论和历史的学者都提到,

自从宋朝往后,社会安定教育繁荣,文人数量剧增,形成内卷。

不少没有当上官的读书人,转向研究中医中药佛学道学风水建筑园艺音乐戏剧等等行业,

这批人没有经过严格的中医理论培训,也没有10年以上的临床治疗实践,

把什么易经、天干地支、五行、阴阳八卦、道家思想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道听途说的神医事迹、偏方、谣言,剪辑一下拼凑在一起,

行为类似于现在的一些”自媒体“。

偏偏文化人的地位也高,印刷术也繁荣,网红呗,跨界呗,出圈呗,出书呗。

古代的医学,文化,宗教,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于是,现在我们看到《西游记》《红楼梦》原著,都记载有大量中药诗,药方清单,真真假假。

个人的意见,

得看主流,看常见的病症处理,看大多数疗效。

得看有没有形成理论化的体系,可以指导实际治疗,可以重复、可以验真验伪。

另外,对流传下来的医书、理论、药方、治疗案例等等,也不能迷信,需要有一个甄别的过程。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