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她的人血馒头,你们开心吗?

作者|   她姐

来源|   她刊

  为了奥运备战,全红婵已经大半年没有回家了。

  21天的隔离即将结束,妹妹终于要回到广东湛江迈合村,那个属于她的小村庄。

500

  全爸被问到如何迎接女儿回来,他的回答一如既往地朴实:

  “她喜欢吃什么,我就做什么。农村加菜就是杀鸡和炒两个菜,大家开开心心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然后庆祝一下,不需要搞那么复杂。”

500

  真好。

  奥运会像一场梦幻的专程为体育鼓掌的盛大假日,有烟花有炮火,极尽绚烂,又相当魔幻。

  有关全红婵妹妹的故事,尤甚。

  她拿着天才剧本,随着剧本的摊开,又被各路看官解读出生育贫困、封建宗祠、大国博弈、流量之争……种种议题。

  终于要收场了。

500

  奥运会落幕,假日结束,每个人都会回到原本的人生轨道。

  全红婵妹妹也会回到紧凑的日常训练里。

  周末休一天,手机交给大孩子保管,想吃辣条,但为控制体重和身体健康,“不能吃太多”。

  平静的日常,这才是一个14岁女孩最需要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时隔这么久,她姐才愿意讲讲这个天才少女的原因——

  尽量别打扰,让女孩有足够的空间,自由生长,尽情发光。

500

500

  A故事

  金牌背后的天真与贫困

  有人说,魔幻2021,最值得拍成电影的故事,全红婵绝对能排前三。

  她在东京奥运会上那惊世骇俗的一跳,让外国人惊呼:“跳板下的水,简直像雇来的演员。”

500

500

  全红婵一定是人鱼公主吧,表演着举世震惊的“水花消失术”。

500

  10米跳台,5次跳水,3次让全体裁判打出满分,总分477她拿到了466.2分,超过第二名40.8分,超第三名94.8。

  打破了陈若琳历史夺冠最高分数记录447.7分,即便最后一次不跳也能拿到奖牌。

500

  而且妹妹才14岁,是本次中国队年龄最小的选手。

  她入选国家队刚刚9个月,在奥运选拔赛前三周,才把五个规定动作学完,她以赛代练,参加了10场正式比赛,就以近乎完美的姿态,把金牌收入囊中。

  天才少女,诚不欺我。

500

  待到赛后的采访,才发现比起一名训练有素的女将,全红婵更像一个有啥说啥、天真可爱的女孩。


  记者问她什么时候知道金牌稳了,她一脸懵懂:我没看分数。

500

  又追问:你知道自己破了记录吗?全红婵只是摇头。

  这样的风格贯穿全红婵妹妹的所有记者提问。

  你性格怎么样呀?妹妹道:“谢哥?谢哥是谁?”

500

  拿金牌被教练举起来是什么感觉?妹妹:“胳肢窝好痛哦。”

  为什么来跳水?她说:“小时候读书比较差,我以为不用上学才来跳水的。”

500

  最喜欢吃什么?她妈妈说:“喜欢吃零食,就喜欢小卖部五毛钱一包的辣条,她说她的愿望是开小卖部。”

  可是越问下去,越发现女孩的天真中,藏着她自己都未察觉到的辛酸。

  放假了打算去哪?

  “放假只能回家,因为家里没钱,我连游乐园都没有去过,动物园也没去过。想去游乐园抓娃娃玩。”

500

  拿到金牌后要做什么?

  “我妈妈生病了,那个字我不知道怎么读,不知道她得了什么病,我很想赚钱,回去给她治病。”

500

  原来,全红婵确实出生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

  她的家在湛江市麻章区迈合村,400户人家,398户姓“全”,人均收入一年1.1万,有38个低保户,红婵家是其中之一。

  爸爸妈妈是农民,全家的主要收入,靠每年种甘蔗卖近2万块的钱,还有每个月合计3000多块的低保补助。村书记说:“他们家收入算中下。”

  红婵在家中排老三,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弟弟妹妹。

  姐姐还在读高中,哥哥初二辍学去上海打工当厨师。

  2017年妈妈遭遇车祸,医药费掏空了家底,还落下病根,红婵不会读的那俩字叫“癫痫”,彻底根治难度很大,随时可能复发。

500

  去年全红婵拿到全国冠军的10万元奖金全用在妈妈的治疗上。

  妈妈不能干重活了,爸爸承担起更多养家的责任,他会种些青菜,凌晨两三点拉去市场卖。

  为了不让全红婵分心,爸爸没有把妈妈的病情告诉她。

  但是姑娘心思很细,她知道妈妈病重需要钱医治,才有了一定要赚钱的念头。

500

  而全红婵能够站上奥运会10米跳台,更是一系列极其偶然的机缘巧合。

  小学课间时间,体校教练陈华明路过,他看到一群孩子在跳房子,有个女孩跳得格外轻盈。

  测她的立定跳远,身高1米2,跳出1米76。再看腿型线条优美,手特别适合压水花。

  教练一下子就相中了她。

  “选上就去咯,反正有书读。”全爸这么想。

500

  哪知她真的是不世出的天才,天生对水痴迷,不怕虫子,不怕晒黑,哥哥说:“娇生惯养的小女孩不敢做的,她都敢。”

  在湛江跳水队出了名的泼辣,2018、2019年包揽了8块金牌,很快引起了国家队的注意。

500

  在去年的东京奥运选拔赛上,13岁的红婵拿了冠军,领先第二名28分。

  要不是奥运会延期,她的年龄够不上参加比赛。

  巴塞罗那奥运会那年,13岁零345天的伏明霞一跳成名,拿到金牌。美国运动员克拉克向组委会抗议,她认为儿童不应参加比赛。

500

  至此,跳水项目修改规则,参赛年龄不得低于14岁。

  偏偏赶上疫情,阴差阳错,全红婵不早不晚卡进了东京奥运会的年龄线。

  顺手还创造了女子10米跳台单场最高分记录。

  你看,这个寒门天才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难怪引来无数人去解读,去消费,去操纵。

500

  B故事

  各路妖魔鬼怪轮番登场

  首先吸引来的,是一批互联网圣母们的保护欲。

  一个故事里势必要有坏人,他们首先判定,那个坏人是父母。

  他们为什么要越穷越生,是不是存在重男轻女。这个父亲一定是吸血虫,全家还要靠14岁的小女孩来供养。

500

  一套父权压迫14岁少女的叙事成型。

  不可否认,全红婵的人生背景里,确实有中国发展不平衡下的生育贫困的问题。

  但是,广东潮汕地区由于农村政策不同等原因,有多生的习俗,但堕女胎的现象倒少见。

  而全红婵一家奉行随性教育:姐姐读书好,继续读高中;哥哥不适合上学,早早出来打工挣钱。

500

  全红婵不擅长念书,她自己打着不用上学的主意练跳水。

  爸爸却因为体校也有文化课才同意送女儿来,他希望女儿有机会能读大学。

500

500

  所以全爸并没有重男轻女,反而为每个孩子考虑到了最优解。

  而且红婵曾因两个月没回家哭着说,“我想爸爸了”,也力证了父女情深。

  他们又说了:那么坏人一定是国家。

  孩子本该拥有快乐的童年,却被培养成金牌机器;本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却为国拼命后落下一身伤痛,用完即弃。

500

  这像不像德国的霍曼接受《图片报》采访时的说辞:“反对奥运赛场上出现儿童运动员,应该取消全红婵的金牌。”


500

500

  霍曼的双标之处在于,德国也有14岁的运动员参赛。他的意指更多是大国博弈,让中国痛失一枚金牌,毕竟奥运会也是大国扳手腕的舞台。

  正如红婵的伯乐,教练陈华明所看到的那样,她核心力量好,弹跳柔韧度不错,本就是不可多得的跳水天才。

  如果不让她在跳台上发光发热,反而是对天才的埋没。

500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认知太片面了,应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全红婵天生就该站在跳台上,她的光芒不应该被湮没。

  并不是所有故事里都必须有坏人,有时候只有历史的复杂和环境的无奈。

  全红婵通过跳水改变命运,不再只有读书这一条独木桥可走,本就是励志的范本。

500

  于是乎一场新的运动出现,美其名曰“把全红婵宠上天”。

  全红婵的妈妈和爷爷身体不好?

  湛江卫健局和医院领导立即来看望病房里的爷爷,并承诺给妈妈和爷爷提供全方位医疗保障。

500

  全红婵喜欢吃辣条?于是企业成箱成箱地送辣条,堆满了她家门口。

500

  妹妹的梦想是开一家小卖部?当地一房地产商立马送上一间商铺。

  有人手持花和20万现金跟全爸合影;有企业出手阔绰,送来一套精装房。

500

  妹妹说从未去过动物园?那么山东、广西、河北……各地的文旅部门争先恐后邀请她来旅游。

500

  还有当地政府连夜搞基建,新铺水泥路面,为迎接她凯旋归来。

500

  “宠爱”不假,但过了度,就失去了分寸。


  清醒如全爸,把辣条、现金和房产纷纷退回,明确表示:“不会消费女儿的荣誉。”

  因为那些所谓“馈赠”,其实暗中都标好了价格。

  这个价格便是奥运金牌所承载的流量。

500

500

  以宠爱之名的捐赠退场了,不加遮掩的流量小丑却登台了。

  有抖音号制造“全红婵妹妹求博主画一幅艺术画”的短视频,获赞200多万,结果被爆是自导自演,赤裸裸地骗取流量。

500

  接着线上碰瓷,蔓延为线下骚扰——

  从妹妹一跳成名开始,每天至少有2000人来到她家门口“打卡”。

  那些网络红人不远万里赶来,在全红婵家门口做起了24小时直播。

500

500

  有的堵在门口差点爬进屋里,有的一边直播一边厚颜无耻地带货,还有人扬言要把红婵家门口的菠萝蜜摘走……

500

  各种丑态毕现。

  奶奶已经两天没有休息了。

  堂哥不得不请求围观的人声音放小一点,理解一下家里的老人,却被骂矫情。

500

  因此网络平台封禁了一批蹭热度的账号,依然无法杜绝源源不断的流量小丑。

500

  村民们不堪其扰,不得不在村口设下路障。

500

  终于拦截了各路主播,但却无法拒绝未曾谋面的“亲戚们”。

  全红婵的妈妈说:“嫁到这里这么多年,第一次知道有这么多亲戚。”

500

  正所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妈妈出车祸缺钱治病时无人接济,全红婵一跳成名后,庆功宴亲戚坐满了一整个饭店。

  有传言说,全氏总支本家决定追认全红婵为26氏孙。


500

  按照封建习俗,女性不能进祠堂,14岁女孩写入宗祠,这可是“莫大的荣耀”。

  可是就像男性天然被称为先生,而女性要有所功勋才能被尊为先生一般。

  进入男尊女卑的宗族祠堂或许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无上荣光。

500

  但绝不是全红婵妹妹的战场,她有更大的舞台更大的梦想去绽放。

  至此各路神仙登台演罢,好不热闹。

  全红婵还未归家,不过那些表演也不关她的事。

  随着奥运的流量逐渐远去,全红婵的家门口终于消停了。

500

  荒诞散尽,人生如常

  全红婵妹妹终于要回家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如此分裂的世界里,使得后现代的赛博流量和大清前的封建祠堂,都跑到全红婵的家里打架。

  好在这又是一个速朽的时代,那些牛鬼蛇神的目光终究会投向他处。

  全红婵还是会回到日常的训练里,每天练习400多跳,陆上200~300个,水上120个。

500

  10米高的跳台如果不经常练,站上去容易害怕。

  还有她总是难以攻克的207C难关(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每天5个,或者10个,练到出现肌肉记忆。

500

  跳水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腾空到入水不过2秒,但却有起跳、连接、空中姿态、翻腾转体、看目标打开、入水、压水花等那么多动作。

  跳水果然是最辛苦的训练,很多城里的家长不愿让孩子吃这个苦。

  但全红婵说了:“不想当逃兵。”

500

  她的弟弟和妹妹也来体校练跳水,她得教弟弟不要害怕,还得管着妹妹吃零食不能贪多。

  其实自己也爱吃零食,一到小卖部挑薯片就迷失在各种口味里。

  但不能吃多,跳水最需要控制体重了,她们每天测三次,精确到g为单位。

  自从哥哥去上海学厨,全红婵还没来得及尝过哥哥的手艺,这次回来一定要尝尝。

  全红婵不用再回到湛江体校的跳台,但那个破旧的露天的非恒温水池也该换新了。

500

  如果流量经济有哪点好,那就是真的能实现资源再分配。

  你看,丁真凭一己之力带动了一城的经济,希望奥运金牌得主的村庄也能被扶贫。

  何况湛江是出了名的“中国跳水之乡”,出了劳丽诗、何冲等多名世界冠军,“体育兴邦”不该只是个口号。

  企业们、社会机构们,这不比成箱成箱的辣条有意义多了?

  至于全红婵妹妹,比起享受金牌的胜利果实,小姑娘还有自己的关卡要过。

500

  前跳水皇后高敏看到了关键 

  马上面临身体发育,她要长身高,长体重,面对截然不同的窗口期。

  一朝成名,这蜂拥而至的叫嚷人群,是崇拜,却也是活埋。

  庆幸的是,她有非常理智的教练,有相当清醒的父母,还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

  曾经刚刚学完规定动作就要走上奥运会的跳台,她给自己打气:“也就是五个动作,把自己的动作跳好了就行了。”

  那么接下来,给14岁的她和她的家人一点空间吧。

  相信她也定能站在巴黎的10米跳台上,妥妥地压住人生的水花。

500

  监制 / 她姐

  作者 / 黄瓜酸啤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