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美竞争的关键隐性因素

500

中美的合作利益空间极大,明摆着是个双赢的事情,但一个巴掌拍不响,毛主席曾经说过,美国是很傲慢的,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是被逼得不得已了。所以我们要在要求和解合作的前提下,同时做好竞争准备,而且是长期竞争准备。

现在世界经济由于疫情正在萎缩,也就是说经济冬天到来了,中美没有谈好合作之前,我们也要相应调整收缩,不能环境越不好就越是猛冲,要像植物过冬一样,将精华浓缩保存,变成根茎,种子,等待经济春天的到来。那就先别考虑经济大扩张的问题,而面对经济减速,收入减少,还得减轻民众负担,采取各种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同时夯实与美国的竞争优势,修补竞争劣势。以下便是中美竞争中的隐性因素:

1、竞争成本。这个因素非常关键,美国患上了当年西班牙的富贵病,美洲发现的大量白银让西班牙发了大财,但西班牙最终还是在竞争中被高成本拖垮,被对手拉下霸主地位。中国的总体成本远低于美国。但美国相对中国也有2个成本优势,一个是油气,另一个是粮食。

石油天然气的低成本使得美国在能源,石化,化工,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种原料占有优势,这个影响范围非常广,涉及电力,环保,塑料,化纤,肥料,化工原料等基础成本。粮食这一块成本优势使得美国在食品,饲料,畜牧等行业获得优势,美国可以低成本发很多食品救济卷,这成为美国社会稳定的一大助力,别国粮食成本高,学不来。由此这些行业在美国发展得都挺好。

应对的具体方面:

1)油气成本劣势,就在油气产地国家帮忙大建炼化一体化重型工业,进一步压低全球市场化工原料成本,对冲美国化工成本优势。

2)粮食成本劣势,那就对各国进行技术帮扶与援助,在各国推进粮油自主可控,这个各国政府必然欢迎,这是能增加选票的。同时当地政府还会进行补贴。可以利用中国粮油进口管控的具大市场能量,扶持购买,全力给全球粮油市场做增量,而且品种上大力推广稻米,增强买方优势。这样通过加强全球竞争,能有效缩减美国粮食成本优势。

3)加强发展航天产业。中国航天的投入产出比大约是美国的8倍,能很好的消耗竞争对手,而且不管中国航天投入多少对方必跟,还要加量,因为航天就是终极威慑,是制高点,陆军,海军,空军,接下来便是真正大家伙,天军,美国要维持霸权,航天这一块不容有失。我们的投入产出比远高于美国,能大大消耗美国国力。

总体方面,重点抓制造业成本,进一步巩固制造业成本低这一优势:

1)中国的很多出口商品,价格多年不变,要知道货币一直在贬值和膨胀,这说明多年来我们的制造业生产效率一直在提高,生产成本一直在降低。这里面生产效率通过升级改造技术,大规模机械自动化,能有效提高,这个是个系统工程,一直在全面的努力,就不展开了。

2)另一个关键点就是交通运输,改善交通运输能有效促进竞争,降低制造业成本。例如一瓶水,某企业成本能保质做到1块钱,如果运到某地运费要0.5元,那么某地的小作坊包装水就很大生存空间了,其制造成本1.2元都会有生存空间,也没有什么竞争压力,不会拼命降成本求生存,这就会造成市场分散切割,市场资源分配效率降低,阻碍制造降低成本。如果交通发达运费降低,工厂产品竞争就能集中于品质和价格,促进竞争,优化资源分配,而且工厂供应链就可以扩大辐射,选取价格及质量最优的合作伙伴,将资源不断向优质企业集中,帮助降低总体制造成本。

3)引导金流。水往低处流,钱往高处走。制造业本身利润率就不高,如果不加以引导,钱肯定更多的流向利润高,变现快的其他行业。如果有更多政策扶持,那是更好的,制造业是底座,是力量来源,就像大地之于安泰俄斯一样。

 2、科技竞争。学科方面,美国领先的地方是科技理论基础的数理化;地球环境基础研究的海洋,地质,大气;生命医药;社会科学。中国领先的是科技应用阶段的工学。总体来说,美国领先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领先在科技应用方面。

应对方法:学科方面我们逐一分析

1)基础的理学,数理化学科。数理化理论基础研究不像工学应用类,发展到现在,其理论突破非常难,课题研究周期长,实验论证困难,其人才大部集中于大学,如果考评还是按年度结算考核是不合适的,如每年的论文数量及完结成果。应该按质量考核,并放宽成果年限,更宽容一些。

2)生命医药。美国这方面有很大投入,美国富人多,对延长生命的尖端生命医学学科大量投资,癌症,延寿等方面全世界最领先,李嘉诚不是也投了几个仙丹项目么?但美国原料药还是依赖中国,医疗及药品费用也是居高不下,不算占优。针对生命工程尖端部分,我们可以面向西方开放或合作高端医疗,这个面向富人,数量不会多,也满足部分人群需求。

3)涉及地球环境基础研究的海洋,地质,大气研究。这个要大力发展,增加经费,不过一般都是有钱国家比较勇于投入和关注的,就像富人关注癌症,延寿一样。实际上,我们感情上都把自己当成地球的主人,霸主,实际上我们只是附着在地球上的某个时期的某种生物。多少王朝改朝换代是因为洪水,干旱,寒潮的影响,甚至人类的命运也不在自己手中,地球的整体表面温度,目前由于大量地表水的存在变化不大,氧气浓度由于循环平衡而保持稳定,但过去地球演进过程中温度及氧气浓度的大变化时期有的是。气温稍微提高几度,人类就不占优势,例如热带地区就是植物,动物及各种病毒的天堂,如果没有温带的支援,全球都是热带,人类在资源的抢夺上会处于劣势,竞争者不光是疯长的草木,更适应浓密草木环境的其他生物,还包括各种各样的病毒,疾病等,这些都会抑制人类发展,人类就会慢慢式微下去,种族在地球上慢慢失去优势。所以中国强大起来后地球环境基础研究很重要,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地质,海洋,大气,也就是我们要更多探索我们这个星球,更深入的了解它,了解它的运行规则规律,未来发展演进,保护好我们辛苦建设的美好生活。

4)社会学科。学科受限社会大环境,非重点。

3、关键技术竞争。总体来看中国的后劲很足,后市看好。这里重点说下半导体。美国卡着高端芯片制造设备,使得半导体发展遇到瓶颈,迫使我们自行发展高端芯片制造设备,这里面高端光刻机最难突破,预计明年会有所突破。中国整个半导体产业目前是加速状态,以企业为主,重点帮扶,多点开花,势头是很好的,现在的状态就是拼命的查漏补缺,能填的尽量先填,资本现在也在快速涌入这个半导体,形势很好。

这两年芯片市场上爆增需求只是中美产业链冲突的恐慌性需求,市场担忧中美之间半导体断链,使得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恐慌性备货,延长库存周期。由于大部分芯片产能在海外,或多或少受美国影响,中国施力点不多,只要美国不放弃在半导体打压中国,囤积芯片就会变得有利可图,而且不光最终用户囤积芯片,分销商更是将囤积芯片作为发财捷径。

与此同时,各国都在大建芯片产能,应对中美半导体供应链危机,整个市场的芯片产能急速提高,除了恐慌性需求,实质需求并没有跟着相应扩张。一旦恐慌性囤积碰到市场反转信号时,整个芯片市场就会剧烈掉头向下。有几个市场反转信号要注意,一个是中美关系缓和,供应链恢复信心。二是中国光刻机取得重大突破,利好中国半导体自主产业链,缓解市场断链紧张情绪。三是芯片恐慌备货量远超市场需求,囤积变得越来越无利可图,市场出现抛售。

预计市场反转信号2-3年内就会出现,中国要为芯片大过剩的到来做好准备。这个超级大过剩这对中国芯片产业是个挑战,更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美国有极大可能趁此机会落井下石,出台保护政策,进一步打击市场,以利于收编大厂的产能和股份,中国需要提前做好因应方案,在力保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基础上,趁乱在人才,技术上也捞上一笔。

4、人才竞争。美国移民国家,从全球吸收人才为己所用。先是躲避一战二战的老欧洲人,民国时期的中国人,中国台湾人,改开后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再接着是华约解体后的斯拉夫人,美国的人才红利一波接一波。说句实话,中国如果像美国这样的力度吸收人才,不用吸欧洲,光是东亚,中国的成就会远超想象。

现在美国针对中国在关键及重要学科限制留学。我们更应该在这些关键及重点学科多多鼓励留学,美国去不了,就去欧洲其他国家去留学,去比我们先进的国家学,这些国家和美国学术交流频繁,进度也跟得上,就像同一个水网一样,是相通的,有些学科还领先美国。在海外维持一个庞大的人才库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非常重要。美国不代表世界,世界不由美国来代表,我们没有必要在科技上完成自成一体,否则就上了美国的当了。维持和发展一个庞大的海外人才库,让我们能即时联通世界科技脉搏,如果要重点发展某行业,而国内力有未逮的时候,可以用资金和政策引导,快速从海外导入相关启动人才,引入火种。举个当年中国台湾发展芯片产业的例子:

以台积电为例,总经理张忠谋去台前,是德仪副总裁,分管半导体项目,有近30年半导体从业经验。彼时,中国台湾在美国科技行业从业者众,人才众多。据说,当年中国台湾“科技教父”李国鼎仅一个月就在硅谷拜访2000多名华裔科学家和工程师,可见中国台湾在美人才库之丰厚。台积电由此得以从美国招到很多核心人才:胡正明是伯克利大学教授(他的学生梁孟松后来从AMD跳槽到台积电),余振华是乔治亚工学院博士,蒋尚义曾在德州仪器、惠普工作,蔡力行是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就是这些骨干带领台积电创造了奇迹。

对比中国大陆,早期要引进海外人才却没那么容易。常规的做法是从中国海外人才库引进,但中国1978年才重新开始向西方派遣留学生,第一年860人,13年后的1991年也才每年2900人留学。直到1992年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方针,留学人数才开始飙升。同时,早期学成回国也很少,2007年的学成回国率还是30.6%,2008金融危机后,回国率才开始大幅提升。中国海外人才库小,加上早年国内很多人有机会就想往外跑,引进海外人才不容易,远远落在了台湾后头。每年3-4千人留学,加上4年博士+5年以上工作经验,海外人才库成长缓慢,到了2000年前后,随着人才库的慢慢成长,1996 年条件稍微成熟,中国开始推出“春晖计划”延揽硅谷人才。例如1999 年的“春晖计划”适逢建国50周年,就以李岚清副总理的名义邀请 25 名在硅谷的人才归国,并参加50国庆观礼,这25人里就包括百度李彦宏和中兴微邓中翰,李和邓当年都是31岁。中国互联网行业今天的取得的成就以及半导体产业近些年的发展,当年这批归国人才功不可没。

5、金融竞争。美国强在金融,强在华尔街。金融势力独步全球。此为中国弱项,但美国金融既是其刀锋,也是其最大弱点,中国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必须谨慎,不能重蹈美国覆辙。

我认为中国的金融要大发展,财务必须进一步统一规范,要狠抓财务规范,加强财务创新,更多在财务上引入高新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统一,公开,透明。这样才能让资本顺畅流动,快速滚动,做到最优调配,激发资本最大潜能。试想,如果一个项目,财务复杂,金流不清晰,不明白,财务各种隐藏漏洞。项目再有前景,资本也不敢贸然进入。说白了,清晰明了的财务制度,就是金融的基础设施工程,就像修桥铺路一样,能促进资源更合理的分配。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