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大:从冷战开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就注定失败了
第一,从科技产率方面来说,冷战既然爆发,苏联就基本上死定了
从科技实力和人口结构的对比上来说,冷战开始之后,苏联就离失败不远了。
科技对国家实力的影响之大,大部分人是缺乏深刻认识的。早期国家出现的时候,拥有青铜器的国家可以凭借批量生产、批量装备的青铜武器(易于制取,易于大量制取,易于普及从而获得大量使用者,易于达到要求的使用性能,性能优越或者达到当时普遍水平),轻易战胜采用天然材料(难以制取或者大量制取,难以普及,性能不稳定,性能落后)的敌人。发明了战车的国家,也可以轻易横扫周边敌人。由于这种平推的局面往往很短暂,大部分的历史记录都只是在相近科技水平下爆发的事件,所以,人们对科技改变世界的历史记忆不够深刻。以传播维持旧历史闻名的儒家,由于其维护既得利益集团的中心思想,主要认识也往往停留在“科技停滞期”,只能做一个历史经验借鉴传承的差等生。
近现代世界在技术上的最大变化,是欧洲首先建立了比较严谨的现代科学体系,从而可以将千百年来人类所积累的知识经验进行全面梳理总结,汰粗取精,推陈出新,带动科技快速发展。建立这一体系的直接原因是社会经济爆发式发展带来了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极度渴求,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从事科学研究都变得有利可图。这与丝绸之路、蒙古西征、文艺复兴、宗教改革都有直接关系,不展开说了。
现代社会有一种类似于国家发展竞争的模拟游戏,即时战略游戏。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人都知道,要想打赢即时战略对战游戏,一方面玩家本人要有良好的战略设计,一方面玩家本人的临场指挥要好。换言之,既要有类似于帝王的决策能力,又要有类似于将领的指挥能力。而战略也好,战术也好,都需要大量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来供应相应的武装力量和装备,建立相应的军兵种部队。于是在游戏中,只有占据一定数量的矿井,研发一定数量的科技,才能建立强大的武装,横扫敌人,不然就巨难打。在有的游戏中,直接将知识也设置为资源,有知识点数才能研发科技。于是大学/知识中心也就变成了矿井。
在二战爆发前,世界上主要的知识矿井,是英国,法国,其次是德国,其次是俄国,其次是美国。其中,英法基本是第一梯队,德国是第二梯队。俄国和美国是第三梯队。这是最主要的五个现代科学体系下的知识矿井。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知识中心,但是产生近现代知识的能力比较差。比如意大利、日本等国也有一些知识产出。
多说几句。游戏是人类模拟学习的重要手段。即时战略游戏是对人类历史的重要模仿。很多人对新科技手段都是心存疑虑的,包括电视、手机,特别是各类电子电脑游戏,心存疑虑。其实问题不在于游戏有问题(有问题的游戏往往在审核阶段就被毙了,除非是个别不正常国家),而在于“失去节制”。视之为洪水猛兽坚决抵制是错误的。看到孩子玩游戏就崩了,脑子一热就疯了,那是不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有控制力,管理能力必须达标,必须能够控制住玩游戏的边界。玩游戏的目的,不是纯粹的娱乐。古人早就说过,逸乐可以亡身。一定不能沉迷于此。但是,作为社会新的科技载体,电视手机电脑等平台,是必须要熟悉的运用的。什么导致近视什么沉迷游戏,说到底都是管理问题。你想让自己的孩子很优秀,你自己就算不是同样优秀,至少也不要差得太远。那么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就应该是必须要做的事情。好了,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二战爆发前,中国属于知识产出极少的地方。如果要按照产率打分,二战前夕,旧中国的产率为1,那么旧日本的产率大概是10。全面抗战爆发前,日本已经控制了日本、朝鲜、中国东北三块战略区,并在中国东北进行了长期的经济建设。国粉经常吹嘘的黄金十年里,国府统治下的钢铁产量是清末的几分之一,与日本相比,差距应该是以数百乃至数千计算的。只不过国粉经常将日本控制下的东北产值也算做国府产值,所以才有了虚幻的黄金十年。历史上,将日本控制下的东北产值计入中国总产值,是因为东北是中国领土。这是政治立场问题,是必须计入的。但是在计算国府工作能力时,日本殖民者的产值显然不应该计入国府产值,当作国府工作能力的正向参考值,而应该做为国府工作能力的负面参考值。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产率只算十分之一,已经很高看了。
俄国、美国的科技产率大约是20。沙俄是当时欧洲范围内科技落后地区,但是屡次有重大科技成就。美国在此之前刚刚甩掉了“科技沙漠”的帽子,所以不宜高估。但是由于沙俄科技发展较早,美国总体规模较大,所以以日本的二倍计算。
英法德三国交流密切,科技实力较强,英法是老牌帝国主义,高看一些;德国作为新兴势力历来得到很多热捧,同时二战前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捷克等多个国家,并得到了匈牙利等国支持,囊括了法国西班牙苏联希腊之外的几乎整个欧洲,所以计算时看高一点。这样都算做30。这从量级上来说对英法不是很公平(应该是俄国的一倍以上,但是苏联在俄国基础上发展了很多,不能完全等同沙俄),美国也吃了一点亏(但是美国当时的科技能力没有达到英法德的水平,要经过二战,英国直接向美国移交了大量科技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在美国集中工作之后美国才真正崛起,所以美国得分一定是要低于英法德的)。意大利参照日本考虑。
这样分析起来,二战爆发时,德国拥有的科技总分是30+10+10=50。
苏联自己的所有分数都是在沙俄20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战期间,与德国相比,苏联在很多科技领域落后,但是也在局部取得科技优势,可以认为苏联达到了接近德国的分数,可以按30分计算,但是仍然低于法西斯总和。
特别是苏德战争爆发时,德国连法国也吞并了。由于是不完全占领,可以认为德国获取了法国一半的科技产率,那么总数就是50+30/2=65。反法西斯同盟的总和,则是英国+美国+苏联+法国/2+旧中国=96。从科技产率上来说,反法西斯同盟约为法西斯的1.5倍。历史上,在具备极大科技产率优势的时候,德国攻击苏联初期,十分顺利;而英美苏投入主力对法西斯作战以后,胜利天枰很快就倒向了盟国,势如破竹。当然,科技产率不等于军事能力,在英美进行实际支援前,莫斯科战役时苏联已经凭借自身实力顶住了德国进攻。
苏德战争中,由于英国刻意推迟加入战争,美国也长期采用间接支援的方式支持苏联,导致苏联的人口消耗极大。苏德战争导致苏联损失了七分之一的人口,主要是青壮年(按照一个家庭三代人数量4:2:1的比例,家庭里中间位置的父亲全部死亡才能达到这个比例。按照家庭4:2:4的比例算,那么这个家庭还要再死几个儿子。所以苏德战争时期,德国就是奔着种族灭绝去的。武装德国并有意延长德国入侵时间的英法美其实都是德国帮凶。可是当时苏联唯一的“罪行”就是制度不同。这也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分歧从来都是真实存在的,不是有些人装纯真的时候说的没有意识形态分歧,更不是某些人自以为的只要他们自己不说、就没有意识形态分歧了,不存在的,人家直接杀)。苏德战争极大破坏了苏联的人口结构,为苏联数十年后崩溃埋下了伏笔(上台的领导人缺乏足够的竞争,能力整体水平偏低;社会经济结构由于缺乏年轻人而缺乏活力,特别是在民生方面严重不足;人口性别比也出现严重失衡,似乎所有大量损失男性的国家/民族/地区都会出现出生人口女性比例严重偏高的现象)。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战结束,时代进入到了冷战前夕。
冷战前夕,丘吉尔发表了铁幕演说,先后在美国、波兰鼓吹冷战。同时,英法美在德国问题上刻意制造对立,包括而不限于在三国占领区发行不同于苏联占领区的德国马克、合并三国占领区成立西德促使两德分裂,在美国占领区沿用日本殖民朝鲜时采用的国名成立韩国分裂朝鲜、并不断向朝鲜北部发动军事进攻和越境屠杀。简单概括就是,美英法采取了“促进对立,鼓吹分裂,挑动对抗”的对抗战略。
面对这一局势,苏联采取了“对等政策”。苏联在美英法发行特殊德国马克之后也在苏联占领区发行了只适用于苏占区的德国马克,苏联在西德成立的背景下也成立了东德,苏联在韩国成立的背景下也成立了朝鲜。可以说,苏联实际上跟进了美英法的对抗战略。这种行为可以概括为“敌人要做什么,我们也帮着做”。
那么这样对立的时候,双方的实力对比是什么样的呢?
冷战对峙是一场长期对峙,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比较。在这样的情况下,科技产率对双方实力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远超过短暂的军事影响。
从科技产率上说,冷战爆发时,苏联阵营的科技产率是这样的:苏联+德国/3(东德面积只有10万,西德则有25万,而且主要工业区也在西德。三分之一已经是高估了。加上大量知识分子属于较高的阶级成分,逃亡较多,科技产率保留四分之一都不一定能达到,高估一点不会产生数量级上的影响)=30+10=40。美国阵营的科技产率是这样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2/3+日本+旧中国=30+30+30+20+10+1=121。可以说,美国阵营大优。这个时候,美国拥有原子弹,拥有计算机,拥有几乎全部旧时代的科技积累。苏联只有常规武器,没有计算机,甚至没有内燃机,几乎只拥有沙俄时代那点可怜的科技积累。
这就是冷战爆发时苏联与反苏势力的科技对比。可以说,冷战既然爆发,苏联简直就是死定了。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苏联居然还取得过优势。由于美国主导下建立了巴黎统筹协定这一科技封锁体系,禁止向苏联阵营转移科技,所以苏联的成就只能认为是苏联自己取得的。
但是苏联无法解决人口结构、科技基础等多方面存在的“先天”问题。在自身实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极大透支了苏联国力。这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前的社会危机,特别是政治危机。
第二,苏联唯一的救命稻草早已被苏联自己抛弃
苏联最初并不是一个国家。苏联在最初是以俄罗斯为最强加盟者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苏联最初是全世界共产主义者建设共产主义的社会。从这个角度说,苏联真正的领导者应该是共产国际。因为按照共产国际的组织原则,各国共产党都是其支部。但是实际情况是,苏联的实际领导者一开始是“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这实际上是针对前沙俄帝国范围内开展活动的,地理上与苏联重合。1925年,他们认识到不能继续沿用“俄国”这一称呼,进行了政治更改,改称“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1952年,改称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而共产国际则于1943年5月宣布解散,并且,这个解散决定还得到了苏共的“同意”。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错位的。
特别重要的是,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后,俄共(布)党内开展了在苏联一国内能否建成社会主义的争论。以斯大林为首的多数领导人认为依靠工农联盟的力量在苏联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意味着苏联从一个“国际组织”蜕变成了一个“国家组织”。其共产主义革命的色彩已经严重减弱。换句话说,在1922年苏联在将国名从“苏俄”改为“苏联”、极大彰显了其“国际主义”精神以后,1924年,苏联却在实际上转变成了“苏俄”。
这直接导致了苏联在走向失败。一个显而易见的重要转变就是:二战结束后,苏联在东欧建立了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但却没有将他们“纳入”苏联。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有着这样那样的外部原因,而直接就是因为那个时候苏联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经不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联盟”,而是挂着联盟名字的“国家”。是联盟,就可以加盟;是国家,那么加盟就是吞并。
苏联做出这一蜕变也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是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采取国家本位主义立场。但是斯大林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苏联遭到了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的全面围堵,事实上被封锁成为了一个孤立世界。面对这一危机,斯大林选取了首先立足自己、暂缓承担国际责任的方向。这个方向是否正确,可以商榷,但是前提是苏联本身面临着外来敌人造成的生存危机,必须在侧重对内还是侧重对外上做出抉择。作者:风大 可稍息否链接:为什么当特朗普说出「America First」(美国优先)的时候,会招到众多媒体和名人的嘲笑与讽刺?
巨大的国防压力,迫使苏联弱化自己的国际属性,而更加侧重于“内部”建设。
特别是到了二战时期,美国尽快支援苏联的要求之一,就是苏联就“共产主义问题”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苏联的“诚意”果然很足,他们在1943年5月解散了共产国际,并于当年修改了苏联国歌。苏联国歌原本是国际歌,但是1943年,苏联废止了国际歌,采用新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苏联国家化,彻底完成。美国于是很爽快的进行了大量援助,英国也表现出了可以尽快发动对德登陆作战的假象。
苏联国歌的改变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其实苏联国歌刚刚确定的时候也引发过不少争议,即使在俄罗斯这段历史也已少有人知晓。今天翻译了一份档案,涉及到当时苏联国歌的反响各国国歌里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梗? - 刘昊文的回答 - 知乎各国国歌里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梗?
这个回答里面提供了当时苏联就国歌问题做的一个报告。在报告里,很多苏联同志用直白或者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批评。
委婉、但被认为是支持的批评是这样的:
雅科夫列夫,上将——红军总军械部部长:“这在国外会被评价为退步,评价为对盟国的让步,但其实并非如此。要知道我们为了战争已经迈出了多少步:废除了政委——什么也没发生,甚至战斗得更好了。引入了军衔,给大家戴上了肩章——纪律得以巩固。建立了圣主教会议,选出了大牧首,解散了共产国际,最后,取消了《国际歌》,这一切都有利于祖国。怎么能够对消灭了成千上万苏维埃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无人区的德国野兽谈‘国际’呢?消灭法西斯败类就是现在的任务,因此,一切能加速法西斯的灭亡的措施都应该为此得到采用。”
雅科夫列夫上将如果去写历史,那么他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历史作者。因为他写的历史可以让后人看到当时所发生的大部分重要事件但又不会被当权者干掉。他特别擅长将真话包装在假话里面,表面上句句都在维护上级,其实他把实话全都说了。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这段话是被作为支持修改国歌的第一段出现的。可以说,这也体现了做报告的人的真实想法。这句话里面的真话是这些:
“这在国外会被评价为退步,评价为对盟国的让步。废除了政委;引入了军衔,给大家戴上了肩章;建立了圣主教会议,选出了大牧首,解散了共产国际,最后,取消了《国际歌》。”
单独说这些话,死定了。雅科夫列夫上将在这里加入了很多迷惑性的话语:
“但其实并非如此。要知道我们为了战争已经迈出了多少步:什么也没发生,甚至战斗得更好了。纪律得以巩固。这一切都有利于祖国。”
特别是最后做出了结论:
“怎么能够对消灭了成千上万苏维埃人,把我们的国家变成无人区的德国野兽谈‘国际’呢?消灭法西斯败类就是现在的任务,因此,一切能加速法西斯的灭亡的措施都应该为此得到采用。”
雅科夫列夫上将,明明是谈国歌,你为什么要谈“废除了政委;引入了军衔,给大家戴上了肩章;建立了圣主教会议,选出了大牧首,解散了共产国际”呢?别人没问,你非要说,这不正常。特别是,你为什么要对比“建立了圣主教会议,选出了大牧首”和“解散了共产国际”两件事呢?此消彼长,这对比很鲜明啊。
可以说,这是真正的忠臣。
类似的话别人也说了很多。
诺维科夫,空军元帅——红军空军司令:“国歌的内容十分有力。很显然,其音乐也将如此。这一措施很是时候,因为旧国歌已经过时,其内容不符合时代的精神。”
最搞笑的是这段话:
伊万琴科,少校——列宁格勒方面军第67集团军侦查处主任助理:“采用新国歌是正确的决定。国歌编写得十分巧妙,简明而清晰,比国际歌更短,这使其演奏起来更为容易。”
伊万琴科少校称赞新国歌“比国际歌更短”……这让我想起《鹿鼎记》里面的一句台词:“空前绝后。”婚礼都是在讲延续后嗣的,结果在筹备吴应熊的婚礼时说什么“空前绝后”,简直是绝了。伊万琴科少校表面上支持新国歌,结果实际上说了一堆废话,看起来讲了很多,却完全不涉及政治。这段话的玄妙之处在于,假如新国歌被废了,要整那些支持者,伊万琴科少校也可以说“新国歌失之于简短”,并不会怎么处理他。
反对新国歌的言论就很多了。
科佩洛夫,工程兵少校——红军空军进口局第3处主任:“国歌没有反映出我们战前一直在提的伟大和热忱的和平建设。”戈利采夫,少校——远程航空兵《红鹰报》特别通讯员:“从艺术和内涵上讲,在我所知的国歌当中这首是最不成功的——完全是押韵口号的粗暴堆叠,里面没有像君主制的国歌《上帝保佑沙皇》里有的那种力量与美感。”
戈利采夫少校直接将新国歌踩成帝制国歌的同类,并且还踩成更低。
尤纳什,大尉——红军军需总局第3处处长:“国歌歌词里没有高尚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歌词难记又无力。”
尤纳什大尉直截了当地批评新国歌空虚无力。
戈洛万,中校——红军总参谋部作战处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向副主任:“新的苏联国歌显然只会在战争期间得到采用,因为我们不能放弃在全世界发展革命运动。”
戈洛万中校表现出了深远的政治眼光,但是显然缺乏“斗争经验”。
诺尔德金,军需勤务大尉——红军军需总局科长高级助理:“新国歌的内容起不到导向作用,甚至本身都还存疑。国歌陷入了对俄罗斯民族的过度抬高却避而不谈其他的民族。这将是可疑的因素,可能被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利用。这样的话显然之后对俄罗斯民族的过度宣扬就会变得合情合理。”
分析得很到位。苏联后来的发展完全符合诺尔德金大尉的分析。
科尼切夫,少校——莫斯科军区第二医学院军事系主管教学部队的副主任:“新国歌不像国际歌那样庄严。歌词和意义上更为简单。采用新国歌毫无疑问与共产国际的解散相关,是我们退让政策的延续。不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去。”
科尼切夫少校这句“不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去”直指要害。
这些倒也就算了,还有一些人是真的不怕死的:
沙拉波夫——中央红军之家行政管理科主任:“就差改变和解散布尔什维克党了。1918-1919年是怎么宣传的,那时候的口号说‘土地归于农民,工厂归于工人’还有言论自由,然后就逼迫成千上万的人送命。”巴兰诺夫,上尉——莫斯科独立防空集团军探照灯局副主任:“我国的实质已经改变了,我们已经不再面临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任务,而滑向资本主义制度了。相应的,马克思主义如今对我们已不再合适,需要重新审视它了。”斯佩兰斯基,工程兵大尉——红军水文气象总局第3处主任:“我不明白,为什么国歌歌词里要出现列宁和斯大林个人。因为国歌会存在很多个世纪,而领袖却来了又去。”列瓦乔夫,大尉——莫斯科军区高等骑兵军官学校学员:“今天唱这首,明天唱那首。什么圣母玛利亚,什么新国歌,听起来一个样。给这首歌配个送葬曲的旋律好了,我们就唱这个。”
这份报告里面的很多人,主要是不怕死的那些,被斯大林着重标出调查。
所以,实际上苏联早特么在1943年就亡了,1991年只是补办葬礼。革命的苏联早已在二战期间默默死去,无声无息。我们围观到的葬礼,死的只是一个同名者。
在二战以后,勃列日涅夫提出“有限主权论”,在斯大林的基础上继续将苏联作为一个国家,而没有重归于苏联构建时所确立的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概念。并且,勃列日涅夫又更进一步,在将苏联视同一国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阵营看作以苏联一国为首的军事政治联盟,将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霸主看待,将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视同仆从国,实际上彻底遗忘了苏联的政治基础,放弃了苏联这一政治实体的基本合法性,彻底抛弃了社会主义政权联盟的平等性质。科尼切夫少校说“不知道这条路通到哪儿去”,诺尔德金大尉说“国歌陷入了对俄罗斯民族的过度抬高却避而不谈其他的民族。……之后对俄罗斯民族的过度宣扬就会变得合情合理”,可以说预言了勃列日涅夫时代。新中国建立后,在短暂的蜜月期之后,中国强烈批评苏联搞“修正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社会帝国主义”,都是站得住脚的。
在综合实力对比上,苏联远远不如反苏阵营,而苏联又放弃了自己唯一可以获得世界支援的国际主义义务,那么苏联的失败也就是可以预期的了。
以旧沙俄的体制,苏联是不可能应对冷战的。那么,苏联能够在冷战中作为超级大国与美国对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国内虽然不健全但是毕竟具备了很大先进性的社会主义制度依旧发挥了巨大的促进力量。是革命对社会的解放,让苏联能够在科技基础全面落后、科技引进遭到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快速发展、应付军备竞赛。
从政治设计的角度来说,苏联在冷战期间的维持和存在,在一定范围内也是因为旧世界的英法美等国需要苏联这样的一个假想敌存在,为欧洲的复兴谋求足够的准备时间。毕竟,欧洲被二战打烂了。他们必须拖延时间,避免美国将胜势转化为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