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大:聊聊魏延及丞相府
第一,首先要明白魏延是谁
背诵一下魏延的籍贯字号是没有意义的。要在政治上认识他。
在蜀汉开国时期,刘备手下只有三个独当一面的心腹重将。一是关羽,镇守荆州。二是张飞,镇守阆中。三是魏延,镇守汉中。其中,魏延镇守汉中,在实权上已经超越了张飞(史书记载,刘备选择魏延镇守汉中时震惊全军)。
注1:从汉中重要性看汉中守将地位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三国志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注意,此时的蜀郡太守是法正。而法正在前线帮助刘备与敌人作战的关键时刻,收获的是诸葛亮建议剥夺他的官职。那么,如果刘备和法正不同意呢?我不知道,反正,历史记载说,在刘备和法正同意“之后”,才“众事皆办”。那么这个要办的事很从容吗?一点也不从容,刘备当时是“急书发兵”,可以说是要命的时候。然而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很犹豫,不知道刘备这么急到底有多急。那还用说吗?肯定很急啊!这么急,诸葛亮居然又写了封公文,问是不是让杨洪代理法正的职权。你说刘备和法正能不同意吗?紧接着,就正式剥夺了法正的蜀郡太守一职。那么杨洪呢?杨洪救了刘备和法正的急以后,就被调离了。我们知道,诸葛亮是提出隆中对的战略高手,所以,以他的战略眼光,一定看得出来汉中很急。除非他看不出来。可是,如果他连汉中是否重要的眼光都没有,那么他又凭什么眼光来提出的隆中对呢?注2: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这就是魏延,蜀汉三大将之一。
至于马超,黄忠,赵云,三人均不具备蜀汉方面军统帅的地位。马超本身就是军头,不能得到刘备信任。黄忠虽然立下大功,但是没有大将之任。赵云虽然忠诚,但主要职责是禁卫。
注1:马超有荣名而无实力:闻先主围刘璋於成都,密书请降。……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章武元年,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二年卒,时年四十七。(《三国志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注2:黄忠有战绩而无方面之任: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四年,於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诸葛亮进言阻挠,而且是假借关羽的名义阻挠,但是关羽根本不知道)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明年卒,追谥刚侯。(《三国志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注3:赵云有忠诚但主司禁卫: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於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随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七年卒,追谥顺平侯。(《三国志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注4:五虎将均为追谥(都不是当时就给与的):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於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三国志 卷三十六 蜀书六 关张马黄赵传第六》)景耀……三年秋九月,追谥故将军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四年春三月,追谥故将军赵云。(《三国志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所以,魏延是蜀汉三大将之一,只是资历较为浅薄(他是南阳人,大约在刘备投靠刘表前后成为刘备部曲)。
在关羽张飞相继陨落之后,魏延就是唯一一员大将。刘备到死都没有调整魏延的职责,体现了充分而且精心设计的信任(下文会谈到其中精心之处)。
第二,魏延后来遭遇了什么
刘备临终前,就蜀汉军政做了重要安排。他同时设立两个辅政大臣,一是诸葛亮,一是李严。其中,诸葛亮缺乏军事资历,李严负责当时十分重要的永安防区(后来李严又移到了江州,也就是重庆),负责应对东吴。刘备明确规定,李严作为中都护带兵。这就意味着,根据刘备的指令,李严负有监督中央军的职责,并且有军队保证他能够履职。可是谁在中央呢?诸葛亮。所以刘备一代枭雄,对诸葛亮还是防着一手的。
注1: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 卷三十二 蜀书二 先主传第二》)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刘备没有调整魏延。
但是,诸葛亮打破了刘备的设计。
诸葛亮以平定南中为名,力排众议,拒绝派遣将领出兵,而是亲自出征。众议既然认为只要派将领出征即可,丞相出征就缺乏必要,毕竟就是打打蛮夷。但是既然是丞相出征,诸葛亮就是当然的统帅。由此,诸葛亮剥夺了其他将领的军权,获得了军权。
注1:阻止诸葛亮出征的人死了: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时南方诸郡不宾,诸葛亮将自征之,连谏以为"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亮虑诸将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连言辄恳至,故停留者久之。会连卒。子山嗣,官至江阳太守。(《三国志 卷四十一 蜀书十一 霍王向张杨费传第十一》)注2:平定南中不需要诸葛亮亲征:李恢字德昂,建宁俞元人也。……恢知璋之必败,先主必成,乃讬名郡使,北诣先主,遇於绵竹。先主嘉之,从至雒城,遣恢至汉中交好马超,超遂从命。成都既定,先主领益州牧,以恢为功曹书佐主簿。……更迁恢为别驾从事。章武元年,……遂以恢为庲降都督,使持节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县。先主薨,……丞相亮南征,……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於是恢出击,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东接牂牁,与亮声势相连。南土平定,恢军功居多,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后军还,南夷复叛,杀害守将。恢身往扑讨,鉏尽恶类,徙其豪帅于成都,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时费用不乏。……建兴七年,以交州属吴,解恢刺史。更领建宁太守,以还居本郡。徙居汉中,九年卒。(《三国志 卷四十三 蜀书十三 黄李吕马王张传第十三》)
随后,诸葛亮北伐。他派遣魏延出击,自己以丞相身份掌握了军队,此后再也没有归还,也就不动声色地剥夺了魏延的军事指挥权。历史上对此记载得很委婉,只说魏延希望能够分兵。其实潜台词就是说魏延连万人都不能掌控。但是魏延不能说,他只能说诸葛亮胆怯。因为已经有人因为说诸葛亮战略不对直接被废掉了。
注1:夺取魏延兵权: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2:贬斥批评诸葛亮战略者:廖立……曰:"……昔先帝不取汉中,走与吴人争南三郡,卒以三郡与吴人,徒劳役吏士,无益而还。既亡汉中,使夏侯渊、张郃深入于巴,几丧一州。后至汉中,使关侯身死无孑遗,上庸覆败,徒失一方。……故前后数丧师众也。如向朗、文恭,凡俗之人耳。恭作治中无纲纪;朗昔奉马良兄弟,谓为圣人,今作长史,素能合道。中郎郭演长,从人者耳,不足与经大事,而作侍中。今弱世也,欲任此三人,为不然也。王连流俗,苟作掊克,使百姓疲弊,以致今日。"邵、琬具白其言於诸葛亮。亮表立曰:"长水校尉廖立……公言国家不任贤达而任俗吏,又言万人率者皆小子也;诽谤先帝,疵毁众臣。人有言国家兵众简练,部伍分明者,立举头视屋,愤咤作色曰:'何足言!'……"於是废立为民,徙汶山郡。(《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上庸覆败的原因是蜀汉内讧。孟达指出蜀汉将杀刘封,要刘封逃走。刘封拒绝叛逃,被杀。那么是谁要求杀刘封的呢?诸葛亮。此事见《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换言之,魏延早在诸葛亮时代就已经不是大将了。
第三点,魏延面临的形势。
魏延是孤臣。
有人说魏延出自荆州集团,这样说是不对的。魏延出自刘备部曲,严格来说是元从集团。荆州集团一般以荆州士人为主,原本以庞统为首。魏延不是那个圈子里的人。
刘备临终不可能让魏延辅政。因为魏延手握重兵,驻防要隘。如果再有辅政大权,那么刘备临终对诸葛亮说的话就要对魏延说了。
注1: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刘备说这句话的时候,诸葛亮并没有兵权;刘备将兵权给了李严,但又没有让李严入朝。可谓精心设计。
所以魏延在刘备死后地位很尴尬。他是唯一一个大将,但是朝中无人,也没有入朝干预朝政的权力。
刘备死后,军权逐渐被诸葛亮收拢。
南中是开端。汉中是关键。江州是收尾。
诸葛亮剥夺魏延兵权,手段非常高明。很多人似乎觉得诸葛亮不擅长权谋,这样看待诸葛亮未免把人看扁了。不动声色拿下一员大将,诸葛亮非常擅长权术。
事情很明白。由于诸葛亮的职位最高,只要诸葛亮出征,他就是最高军事长官。借此条件,诸葛亮拿到了蜀汉除李严外的全部军权。
包括禁卫军。
作为禁卫军的统帅,赵云被诸葛亮派给了疑兵的任务,作为诸葛亮的下属出征。
最后李严自己也被诸葛亮调离军队。诸葛亮给予了李严很好的条件,让李严掌管丞相府事。有人也指责李严有军阀心态,让自己的儿子接管江州军,然而这是诸葛亮主动安排的。看起来,这两件事都表现了诸葛亮对李严的充分信任。从政治上说,这两个事情都不是表面上那个样子。因为,李严一旦离开江州,离开军队,离开原职,那么,成都以外,就没有人拥有“清君侧”的权力。李严的儿子也不行。假设蜀汉朝中出了异变,李严起兵就是行使刘备赋予的辅政大臣职责,是国事;李严的儿子起兵就是儿子救父亲,是家事,号召力不可同日而语。名不正则言不顺,李严离开永安/江州,离开军队,刘备的布局就被破坏了。诸葛亮主动让李严的儿子接管江州军,是安李严之心。他付出的仅仅是名义上的相府主事一职,得到的却是蜀汉国中无人可制。因为相府中人还是紧紧围绕着诸葛亮。而李严却失去了名分。双方交换的东西明显不对等。而且诸葛亮随后迅速收回了自己付出的东西。
注1:李严地位: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李严与诸葛亮矛盾:【诸葛亮集有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李严被调离军队: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严后事。(《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李严上钩: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改名原因没有记载。不过先秦以来有称宰相为“严君”的风俗,而人们相互称呼也常称“某君”。李严到了相府就有了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严君”,而且他们两个都是辅政大臣。为了维护和尊重诸葛亮的地位,李严做出了改名的重大举动。李严掉进陷阱: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因为李严的身份已经从辅政大臣转为署丞相府事,所以丞相出征,他最有资格拿到后勤这个差事。诸葛亮如何洗脱自己:1.找借口: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诸葛亮此次出兵历时很久,从“九年春,亮军祁山”开始,一直打到“秋夏之际,值天霖雨”。旷日持久,却一直坚持到了李严说后撤才后撤。2.借人头: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郃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明年,……天子乃使帝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帝分军往雍、郿为后镇,帝曰:“料前军独能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遂进军隃麋。亮闻大军且至,乃自帅众将芟上邽之麦。诸将皆惧,帝曰:“亮虑多决少,必安营自固,然后芟麦。吾得二日兼行足矣。”于是卷甲晨夜赴之。亮望尘而遁。帝曰:“吾倍道疲劳,此晓兵者之所贪也。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进次汉阳,与亮相遇,帝列阵以待之。使将牛金轻骑饵之,兵才接而亮退,追至祁山。亮屯卤城,据南北二山,断水为重围。帝攻拔其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时军师杜袭、督军薛悌皆言,明年麦熟,亮必为寇,陇右无谷,宜及冬豫运。帝曰:"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不能动矣。"于是表徙冀州农夫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晋书 卷一 帝纪第一》)司马懿每次都能料中诸葛亮的走位,但是就是不听张郃的建议,而就是唯独这次不听,张郃就死了。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听呢?原因不明。相关历史记载,张郃被迫送死之前唯一的建议就是要司马懿分兵,也就是不让司马懿一人独掌全军。李严到底提了哪些建议:1.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2.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3.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这三件事里面,关于人物心态的描述都比较不可靠,因为内心世界是难以查证的。而最为确实的其实是三点:一,李严要求诸葛亮后退就粮时,派了两个人去见诸葛亮。这是一件很异常的事情,因为只有需要传达很复杂而且需要保密的口讯时才会这样;二,粮草不继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原本李严是无责的,但是李严却抛弃了客观因素。他不提客观因素,反而说军粮充足,这显得很奇怪。因为,既然粮尽退兵没有客观原因,那就一定有人为原因。可是主管后勤的是他自己,这样他就自己把自己绕进去了,这很异常;三,李严向后主上表时指出,军队后退只是伪退,目的是诱敌。客观发生的事情是,蜀军后撤时果然诱敌成功,杀死了张郃。蜀军在取得了射杀曹魏大将张郃的战果之后就从伪退转变成了真退。综合这三点,整件事的关键就在于狐忠、成藩究竟传达了什么口讯。在不知道二人究竟传递了什么口讯的时候,我们只能从侧面去论证李严行为的合理性。李严行为的不合理性主要集中在“运粮不继”和“军粮饶足”的前后矛盾上。但其实这并不矛盾,因为运粮不继的主因是补给线过长(大雨相当于延长了补给线),那么只要大军适当后撤就可以缩短后勤补给线,军粮也就可以支撑作战了(当然这种程度的“饶足”并不足以支撑远征)。大军后撤有两种操作,一是彻底撤军、放弃本次战役;一是后退一段距离以便就粮,然后继续寻机打击敌人,继续本次战役。而史书明文记载了李严对后主所做的解释,李严说自己的要求是让蜀军后撤就粮并诱敌交战。这个的说法是符合事态发展规律的。
诸葛亮与李严之间一度其乐融融,但是诸葛亮抓住机会就穷追猛打,毫不手软地将李严废黜。于是之前的其乐融融就变得很假。那么之前其乐融融的两个人一定有一个是装的。由于李严放弃了名分和军队,付出了巨大代价,而诸葛亮没有对等交换,还翻脸到底,这样看起来是诸葛亮在设计李严。
至此,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全军,而且打破了刘备临终前留下的政治制衡格局。卧龙再无桎梏了。
这就是魏延面临的蜀汉国内局势:天下归一,自身闲置。
第四、后主与魏延进行的一次危险互动
在诸葛亮掌握全军、打破枷锁之后,立即发生了一件大事。魏延在军前与追随诸葛亮的刘备前心腹刘琰闹翻,迫使刘琰离开军队,返回朝中。
刘琰不是武将,只是清客,手里却有一千兵。刘琰专门负责陪同刘备接见各色人物,似乎是个特务头子。但是刘备死后,他就追随诸葛亮去了。
刘琰回朝之后,到了正月,妻子按例进宫朝见太后,被留住一月。传言后主给刘琰带了绿帽。于是刘琰带人公开打脸妻子。蜀汉经过审判,杀了刘琰。与刘琰被杀同时,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兵北伐。
注1:刘琰……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侍婢数十,皆能为声乐……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琰与亮笺谢曰:"琰……自先帝以来,纷纭之论,殆将倾覆。颇蒙明公……扶持全济,致其禄位,以至今日。……"於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於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琰竟弃市。(《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意这个过程,刘琰是被诸葛亮庇护的。注2: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一般认为这是建兴十二年二月,也就是胡氏出宫当月。“悉大众”就是主力尽出的意思。
很多人觉得后主可能真的与刘琰的妻子有染。政治上来说,这是最好的可能。因为情杀其实是小事,如果是政治谋杀……矛头指向谁呢?
刘琰先与魏延矛盾,随后卷入一件与后主有关的怪事,轻易被杀。
注1:魏延表现诡异还有一处: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出亮营十里,延梦头上生角,以问占梦赵直,直诈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战而贼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为字,刀下用也;头上用刀,其凶甚矣。"(《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魏延大约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出头了。
随后魏延与杨仪的矛盾迅速上升激化。问题在于,杨仪是相府长史。这就相当于一个被剥夺了实权的下属单位负责人和领导心腹秘书整天吵架,而且之前他还刚刚把领导另外一个心腹撵走并且被集团老总以十分奇葩的理由干掉了。所以,魏延实际上是在和谁争吵呢?
随后,诸葛亮的应对也很诡异。诸葛亮在刘琰被杀时出征。在这样诡异的气氛下,他一反常态,没有在军情不利的状态下撤军,而是坚持留在前线,直到病死。诸葛亮曾经多次北伐,每次都可以顺利撤军。但是最后一次北伐,在没有任何必要的情况下,他坚决死在了外面,而不是回朝以后,在后主刘禅的主持下平稳交接。
注1:魏延杨仪矛盾: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2:诸葛亮不正常安排撤军。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诸葛亮死在军前,直接导致了这样一个特殊形势:
蜀军如何移交,只取决于随军的诸葛亮丞相府,与远在成都的蜀汉朝廷完全无关。
懂的人自然懂。
这就为最后的内讧埋下了伏笔。
第五、与费祎的谈话
作为相府之人,费祎曾经有过两次著名的谈话。第一次是和魏延,谈完就卖了魏延,杀了他九族。第二次是和杨仪,谈完就卖了杨仪,废了他并最终杀了他。
第一次谈话发生在诸葛亮死后。诸葛亮临终,安排杨仪负责撤军,明确屏蔽魏延,并且指出,如果魏延不肯走,就先撤。但是诸葛亮一死,参与计划的相府众人第一反应却是先隐瞒诸葛亮死讯,然后派费祎与魏延谈话。魏延于是讲了自己关于撤军的想法,具体内容不详,杨仪提到过,但是也不详。总之,费祎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丞相府在通过费祎转述知道了魏延的态度之后,经过斟酌,才决定执行诸葛亮的计划。
注1:魏延关于撤军的考虑只有很短的几句话: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然后,按照诸葛亮的设计,蜀军分裂为两军争相后撤,并指责对方怀有异心。其中,魏延连独立带领万人的权力都没有,杨仪手握蜀汉重兵。最终,蜀汉朝廷公开宣布魏延背叛,魏延全军崩溃,只带儿子和极少数人逃走。在魏延失去抵抗能力的情况下,蜀军没有选择逮捕魏延,而是直接杀了他和他全家。
没有活口。
史书对此只说了一句:魏延不便背叛。可是,如果魏延没叛,那就是蜀军主力叛了。
注1: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2: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意,这些人全都是诸葛亮的人,其中蒋琬从建兴八年以后一直都是相府长史、抚军将军,并且主管诸葛亮的后勤,以及蜀汉留守军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意,在魏延和杨仪打官司的时候,蒋琬可以控制宿卫军。注3: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遂夷延三族。(《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注4: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至此,刘备元从集团全灭(文臣里的庞统法正均已死去,武将里的关羽张飞也早已死去)。蜀军因为诸葛亮撤军计划导致的内讧而元气大伤,蜀军同时失去最后一员独当一面的大将。
这就是魏延之死的后果。
事后,相府集团称,诸葛亮生前“密指”——也就是外人都不知道的事儿——希望蒋琬继承自己,所以推举蒋琬接管权力。杨仪十分不满,反复谈论撤军时事。费祎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谈话。费祎这一次也没有听到自己想听的内容,而是听到了很多不该听的话,比如当初我杨仪要是选择了魏延——话说魏延当初究竟说了什么?联想到刘琰之死他与后主的互动,这让人很想知道——费祎立即进行了举报,然后杨仪被废黜发配,监管起来。杨仪不服,上书详谈过程,立即下狱并死于狱中。上书内容不详。
注1:蒋琬所得到的信任: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亮每言:"公琰讬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注意,这句话出自所谓“密表”。注2:蒋琬何时接替诸葛亮的: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十二年,……亮卒于敌场。……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仪至,拜为中军师,无所统领,从容而已。(《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就是说,手握大军的杨仪还没回来,掌握宿卫大军的蒋琬就继承位置了。注3:费祎的参与和杨仪的结局:仪……於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於五内。时人畏其言语不节,莫敢从也,惟后军师费祎往慰省之。仪对祎恨望,前后云云,又语祎曰:"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祎密表其言。十三年,废仪为民,徙汉嘉郡。仪至徙所,复上书诽谤,辞指激切,遂下郡收仪。仪自杀,其妻子还蜀。(《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从记载中看,杨仪是一个满心都是权力的人,可是诸葛亮居然铁了心了要重用他!诸葛亮和杨仪是怎么看对眼的呢?此外,这里有个问题,就是杨仪所说与魏延所说并不一致。魏延当时说的是“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是让相府之人回朝;而杨仪却说“吾若举军以就魏氏”,说明他可以选择与魏延合作。但是,历史记载魏延的想法是让他们回去,并没有可以合作的地方。这说明历史记载中魏延的话不是很可靠。或者就是杨仪和魏延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至少杨仪觉得自己可以用什么东西换取魏延的支持。杨仪怎么想其实不是最重要的,最为重要的地方是:不光是杨仪,相府其他人的共识居然是,在诸葛亮死后不用第一时间选择服从诸葛亮的安排,而是先要观察一下魏延是否可以合作!那么他们想要魏延合作什么?
第六、后续结果
此后,蜀汉朝政完全被诸葛亮丞相府掌握。掌握全部权力的相府集团要求蜀汉皇室为诸葛亮立庙,如同君王。刘禅不愿意,但是被迫答应。有人上书非议诸葛亮,被蜀汉朝廷严惩。
蜀汉历任政治首脑均出自诸葛亮丞相府(诸葛亮,蒋琬,费祎,陈袛,董厥。其中,只有陈袛没有相府任职经历,而他是费祎选拔的,是许靖养子。许靖这个人也是诸葛亮保下来的),军事则由诸葛亮提拔的姜维掌握。文武大权全部被相府掌握。但是在讨论蜀汉灭亡原因时,都说是因为不掌握文武权力的黄皓谯周。请问俩不管事儿的人是怎么导致亡国的?
注1:蜀汉朝政始终被诸葛亮丞相府掌握。蒋琬:仪为先主尚书,琬为尚书郎……俱为丞相参军长史。(《三国志 卷四十 蜀书十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迁为参军。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卒,以琬为尚书令,俄而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费祎: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寮於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南征是诸葛亮首次掌兵,为此死了一个反对诸葛亮的相府长史。而诸葛亮凯旋之后立即将身为刘禅侍从官的费祎抬高到自己特别信重的特殊位置上去。这是很异常的事情。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这是诸葛亮首次将费祎当做自己人派出去办事。还,迁为侍中。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费祎获得了诸葛亮属官身份。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杨仪作为枪头子出面与魏延争斗,费祎做裁判员。熟悉社会的人应该理解这是个什么场子。亮卒,祎为后军师。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蒋琬费祎构成双头政治。陈袛:十九年,先主克蜀,以靖为左将军长史。先主为汉中王,靖为太傅。……靖虽年逾七十,爱乐人物,诱纳后进,清谈不倦。丞相诸葛亮皆为之拜。(《三国志 卷三十八 蜀书八 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祗字奉宗,汝南人,许靖兄之外孙也。少孤,长於靖家。弱冠知名,稍迁至选曹郎,矜厉有威容。多技艺,挟数术,费祎甚异之,故超继允内侍。(《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陈祗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皓始预政事。(《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这里附带说一下其实也很重要的董允,他也号称是四相。上疏曰:"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於斟酌规益,进尽忠言,则其任也。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若无兴德之言,则戮允等以彰其慢。"(《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亮寻请祎为参军,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后主渐长大,爱宦人黄皓。皓便辟佞慧,欲自容入。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三国志 卷三十九 蜀书九 董刘马陈董吕传第九》)读三国志时要注意,陈寿所列的《蜀书九》和《蜀书十》分别是诸葛亮及其属官所爱憎的两类人。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最看中的蒋琬费祎被安排在《蜀书十四》,这是倒数第二的位置。董厥:董厥者,丞相亮时为府令史,亮称之曰:"董令史,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適。"徙为主簿。亮卒后,稍迁至尚书仆射,代陈祗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平台事,而义阳樊建代焉。……后为侍中,守尚书令。自瞻、厥、建统事,姜维常征伐在外,宦人黄皓窃弄机柄,咸共将护,无能匡矫。(《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这个人很特别,传记列在诸葛亮传里面,放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后边。而在诸葛瞻的传记里则说:“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景耀四年,为行都护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南乡侯董厥并平尚书事。”“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陈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三国志 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姜维:建兴六年,……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亮……曰:"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后迁中监军征西将军。(《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三国志 卷四十四 蜀书十四 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费祎此举与诸葛亮控制魏延很相似。注意,陈寿在编写三国志时有着鲜明的分类观念。他将不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其他还有一批诸葛亮信重但没有成绩的官员放在一起,诸葛亮消灭的官员放在一起,有成绩而且什么派系都有的官员放在一起。陈寿的思维具有强烈的条理性。我在这里建议大家,无论是读书也好,看问题也好,一定要有条理性。
刘禅在邓艾率领的极少数魏军进抵成都之后,第一时间就选择了投降,没有给姜维任何翻盘的时间。
注1:六年夏,……大赦。改元为炎兴。冬,邓艾破卫将军诸葛瞻於绵竹。用光禄大夫谯周策,降於艾。(《三国志 卷三十三 蜀书三 后主传第三》)
公元265年,司马炎篡位。280年,司马炎灭东吴。至此,篡位者结束了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