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外游戏之间的差距?

【综合,转载I请注明来源】

在知乎看到一个提问“如何看待2018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上中外游戏之间的差距?

问题描述:

此次Casual Connect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首次进入中国,落地深圳,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独立游戏行业蓬勃发展的前景。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

作为Casual
Connect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的明星活动,本次Indie
Prize独立游戏大奖共收到来自意大利、美国、英国、新加坡、俄罗斯、荷兰、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款游戏作品的报名,经过层层筛选,最终96款游戏作品入围。虽然国内独立游戏有不少,但对比国外独立游戏,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差距依然明显。

所以想问大家是怎么看待这种差距的,又该如何缩小这种差距呢?欢迎一起来探讨!

这个什么什么大会,说实话我并没有关注过,但认为这个问题很有讨论价值。

500

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上,组织方创始人表示:“全球游戏开发者大会首次在中国内地举行,目的是搭建一个中国与全球游戏产业的交流平台,从设计、技术、趋势等多个主题,一起探讨游戏和数字文化的未来。”

Newzoo数据显示,中国游戏产业收入已连续三年保持全球第一,2018年将达到379亿美元,占比全球28%。虽然如此,但目前中国游戏产业依然面临如何高质量、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

给大家分享一下知乎用户的回答。

游戏设计师@侯帅英说,这一次自己的制作的独立游戏入围了,还有幸获得了某个奖项的提名。但这款游戏在国内无法上线,现场碰到的绝大多数国内发行商都表示非常遗憾。

500

他就此提问给出的回答是:

你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做出来的作品就是什么样的。南橘北枳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个性签名为“在碧育工作了18年的大叔”的maxil wu认为:

十年前开始的手游这一波,对中国整个游戏产业,在技术上进行了降维打击和锁定。

他认为,在2006-2008,上海碧育还能自主开发x360游戏,与世界游戏水平差距在一代左右,在他06年底离开上海育碧加入育碧蒙特利尔工作室时,据我观察,两地的技术差距也就一两年而已。

500

2016年时,他认为国内和世界在游戏技术上的差距已达10年以上,有些工作室居然还在用U盘做数据交换和管理,差距何止20年

国内手游的兴起在让数家中国公司赚得盆碗钵满的同时,也将中国游戏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牢牢的锁定在最底端,堪比二项箔的降维打击。

在@maxil wu看来,因为手游市场进入红海以及游戏版号问题,使得一部分手游开发者转换成独立游戏开发者。因此他认为独立游戏:

1. 独立游戏就像彩票,中奖率低于手游

2. 独立游戏有些像游击队,但真正保家卫国,还得是正规军啊。也就是说,独立游戏对于中国游戏产业的技术提升微乎其微

概括一下,就是他觉得做独立游戏很靠运气,像太吾绘卷这样爆红的仅是个例。而且独立游戏对中国游戏产业的技术提升不大,我们还用太吾绘卷举例子,当时太吾绘卷火了之后,很对专业人士看了脚本却震惊于这样的代码游戏竟然没有出bug。

90后动画公司创业的知乎用户@杨建伟认为技术会越来越全面,市场也很广大,除了政策限制之外,因而他看好国产游戏未来。

500

但他也认为国内目前游戏现状类似国产汽车:

1. 厂商吃相难看又拿不出好的产品,把控着流量与宣传渠道喂屎。

2. 大把人才替外国人打工,我就在某外包厂干过,当年号称中国游戏界人才摇篮。

3. 都有土豪本土品牌全球收购(腾讯和吉利)。大环境不利于小企业和下游的供应商。

@AustinJin认为:游戏行业的上也会爱处于红海,以目前独立游戏的题材来说,发行难度较大,再加上大厂垄断流量,盈利难度也很大。

500

国内其实也有很不错的独立游戏,比如中国式家长。他并不认为中国游戏人的创意和思维比海外的差,我们从来不缺创意,缺的是时间。

中国的游戏全民化始于网游,所以网游成为很多游戏研发人的思维基础,中国游戏行业还处于快速的迭代阶段,日新月异,这都和欧美的产业基础不太一样。

最终,中国游戏的未来会走向哪里?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