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不好没关系,但不要瞎编

500

出品 | 外宣微记

           欢迎转发朋友圈,转载全文请申请授权      

这两天,有件丢人事搅动中外舆论场。

文刀君不由想起前段时间在一篇英译稿里看到的一个名字:WHO chief Tan Desai。

当时一口老血差点喷到电脑上。

译者的脑回路大概是这样的:世卫组织总干事 (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中译名“谭德塞”,转成英文干脆就赏他一个拼音名Tan Desai吧,赐姓Tan,老谭家自此多了一位国际名人。

这样的文字若是发出去,无人在意还则罢了,正经单位若是较起真儿来,又是一桩国际笑话。

多少次,文刀君苦口婆心地提醒,无论是微观的英文翻译与写作,还是宏观的国际传播,都要有受众意识,要始终记得真正的读者是谁。

我们总好以“战争隐喻”描述舆论场,比如“舆论阵地”。既然把“舆论场”比作“战场”,那么,找准目标,有的放矢,这点要求总不算过分吧?

目前的话语格局决定了,英文世界依然是国际传播的“主战场”,英文就是“战场”上的“武器”。历史现实如此,非一朝一夕能扭转。

曾有读者问,我们总谈“初心与使命”,那么国际传播的初心与使命是什么?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文刀君认为,千言万语或许可以凝结为十个字:打击一小撮,争取一大片。

对歪曲事实、肆意抹黑者,自然要回击。回击要讲策略,讲方法,回击的目的不是图个嘴爽,更高境界是“争取更广泛的人心”。

在今天这个时代,曾经的某些“壁垒”正逐渐打破,很多事情不需要我们主动传播,别人可以直接来拿。关起门来自说自话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

这对国际传播工作而言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酒香不怕巷子深,花香自有蝶飞来;另一方面,不论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的内容都会受到各方面的审视,涉外的内容尤其要经得起目标读者的审视。这对国际传播工作者的新闻素养、跨文化意识、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把Tedros写作Tan Desai这类彪悍操作,不见得是英文能力问题,更多的是新闻素养、跨文化意识出了问题。懒得去查证,懒得去较真,不在乎目标读者,最后以混不吝的态度搞国际传播。

长此以往,“打击一小撮,争取一大片”这一初心与使命不但成了“镜中花水中月”,效果上很可能适得其反:一小撮没打到,反倒丢了一大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