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大师曹颖甫

曹颖甫(1866年—1938年)清代名医,注重临床实践,常借临床验案阐发病症变化机理,并以此进一步验证仲景经方的临床实用价值,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医案》等。

曹颖甫(1866年—1938年),名家达,字颖甫,一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医学家。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举孝廉,邃文学又知医,尔后入南菁书院深造。时山长黄以周(元同)为晚清经学大师,尝于治经之余以考据训诊之法移治医经,对《伤寒论》研究造诣颇深。曹氏师承有自,于治伤寒学方面颇得黄氏师传,时常以仲景之方为人治病得心应手。主张以研究经方作为学习中医的基础,学生尊之为近代经方大家。丁甘仁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按,延骋曹氏,于民国16年迁来上海设诊行医,兼主同仁辅元堂诊务和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务长。临证数十年,经验丰富,疗效卓著。大凡他医所谓不治之证,经其治疗者多愈。在技亲自开设讲座,教授《伤寒》《金匮》,以其精深汉学报底,对文深义奥的仲景原旨讲解透彻,为学生所折服。学生数百人,秦伯未、章次公、严苍山、姜佐景等继其术。曹颖甫与丁甘仁为莫逆交,常探讨医理,甚为相得。曹氏还能书、善画、工文章。擅画梅,毕生风骨寓于画意,傲气凌然。八一三事变,曹避居故里,拒绝出任维持会会长,坚贞不屈而被日军杀害,其史迹载入江阴忠义祠。

以上摘抄自百度百科。

英勇就义。

---------------------------------------------------------------------------------

另一篇摘抄的整理

曹家达 (1868年-1937年),字颖甫,又字尹孚,号鹏南,晚署拙巢老人,江苏江阴人。曹颖甫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大家、中医教育家,因其临床善用经方,疗效显著,治病常常一剂知、二剂愈,故被时人赞誉为“曹一帖”。代表性医学著作有《伤寒发微》、《金匮发微》、《经方实验录》、《曹颖甫先生医案》,此外,还有《古乐府评注》、《诸子精华录》、《气听斋诗集词集》、《梅花诗集》、《古文骈文》、《丁甘仁先生作古记念录》等文学著作。

曹颖甫出生于书香世家,其伯祖父为晚清名臣曹毓英,曾历任顺天府丞、大理寺卿工部侍郎左都御史兵部尚书等职。因曹颖甫的伯父秉生公(曹铭彝)无子,曹颖甫自小便被过继给秉生公,并由其抚养长大。因养父秉生公精通中医,家人患疾,均自处方药医治,曹颖甫家学渊源、耳濡目染,自幼喜读医书,并酷爱古文、工词章、尤善画梅。此后,一件件的亲身经历也逐步坚定了曹颖甫的经方信仰,终使其成为一代经方大师。

1880年,有一邻家老妇患病,腹痛难忍、便秘,虽经延医看诊,然而屡服药物不效。此时,13岁的曹颖甫乳莺初啼,经过望闻问切,仔细看诊后,以《伤寒论》所载的“大承气汤”一方,治愈老妇的腹痛病。这也是曹颖甫第一次运用经方为患者进行临床治疗。

1883年,在曹颖甫16岁的时候,再一次目睹了经方的神奇疗效。其父曹老先生患病腹泻不止,可惜,经由曹老先生自己处方治疗后,病情未见好转。于是另请一名医生来诊治,可是连着吃了十几付药,反而病情逐渐加重,最后导致曹老先生大汗淋漓,奄奄一息。危急时刻,曹老先生一位精通医术的朋友赵云泉先生前来拜访,看诊之后,开出《伤寒论》所载“理中丸” 改汤剂加附子、吴茱萸、丁香一方,仅仅一剂药吃下去,曹老先生的汗止住了,拉肚子也停了。此后经过调理,身体便逐渐痊愈。这段经历也使得曹颖甫愈加相信经方的疗效。

1892年,25岁的曹颖甫跟随表哥陈尚白夫妇坐船前往南京赶考。在赶考途中,发生了一件令曹颖甫终身难忘的事情,以至于在数十年后还将这件事情讲述给自己的学生姜佐景(浙江瑞安人,曹颖甫入室弟子,沪上名医,1949年至台湾后,出任台湾中国医药学院讲师,首开台湾地区《伤寒论》研究及教学先河)。

此次赶考途中,天值酷暑,骄阳似火,曹颖甫每天在船上热得汗流浃背,衣襟湿透,当船到镇江上岸后,曹颖甫就病倒了,高烧不退。请医生看诊之后,连着服药数日,病情却越来越重,已经难以起床,整日恶寒高热,大汗不止。但为了进京赶考,其表哥及朋友搀扶曹颖甫坚持乘船赶赴南京。重病的曹颖甫只觉得天昏地暗,不知人事,到南京后就卧床不起。此时,离进场考试只有三天,曹颖甫反而病情日益加重,更添尿血一症。曹颖甫心灰意冷,没想到多年寒窗苦读,临进考场却重病不愈。

幸运的是,恰巧曹颖甫的姻丈陈葆厚先生也来南京赴试,而陈先生也精通医术。他给曹颖甫详细看诊之后,亲自外出购回三大瓶荷叶露和十几个梨子。他让曹颖甫先喝荷叶露,又吃了十几个梨。随后亲自煎药,喂服曹颖甫喝了一大碗。曹颖甫服药后直觉轻松许多,一觉好睡,醒来时头已经不痛了。陈先生又喂服曹颖甫喝了一大碗药,曹颖甫遂倦然入睡,醒后全身都开始出汗,甚至身上的衣服、被褥全都湿透。此时,曹颖甫自觉病情明显好转,腹中饥饿,一口气喝了数碗小米粥,然后一觉睡到天亮,醒来时感觉身体已经完全好了。于是抖擞精神,步入考场,连续考试数日,身体也未出现不适。

事后,曹颖甫才知道,陈先生是将《金匮要略》中所载的“白虎加桂枝汤”进行加减,处方仅用了桂枝、石膏两味药,就治愈了曹颖甫的重症。这段亲身经历使得曹颖甫对于经方的神奇疗效深信不疑。

1895年,曹颖甫举孝廉,尔后入读江阴县南菁书院(现江阴南菁高级中学前身),拜黄以周先生(字元同,号儆季,又号哉生,晚清著名学者、经学大师)为师。曹颖甫的诗作不为古人所囿,别树一帜,同学称之为“诗文大家”,又因其秉性耿直,被同学称之为“曹戆”。 1902年,曹颖甫再次赴京赶考,终于中举,并捡选知县。

1904年,一心希望曹颖甫能够金榜题名、光耀门楣的父亲秉生公逝世,兼之在1905年,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曹颖甫遂绝意仕途,隐居家中。受到古代“不为良相,但为良医”的思想引导,曹颖甫每日钻研医学,寄情于书画、诗文,并致力于治病救人,不断的实践经方医学,常与钱性芳、朱翔云、冯箴若等诸位江阴名医切磋探讨,研习《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等经方理论。在此期间,曹颖甫还曾外出游学,增长阅历。

1915年,袁世凯称帝,江阴士绅列名劝进,曹颖甫不满诸人倒行逆施,对劝进诸人多有诘问。不久后,曹颖甫应江苏武进县孟河镇巢梧仲邀请,被聘为西席,为其子传授学业,历时三年之久。

1919年,51岁的曹颖甫至沪上,于上海南市区小南门江阴街悬壶出诊,他为人治病不计报酬,遇有贫寒患者就免费施药,甚至将患者接至家中护理救治,因此常常入不敷出,于是诊余也经常靠卖字画以资家用(忍不住赞叹一句: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当今,均属难得)。为此,书画家吴昌硕先生(浙江湖州人,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特意写了一幅字“曹颖甫卖诗行医”来赞扬曹颖甫的高尚医德。此时的曹颖甫已趋经方大成,临床治病疗效显著,患者常常服用其一剂药病情就会明显好转、服用二剂药病情就会痊愈,故被时人赞誉为“曹一帖”。

1920年,受沪上名医丁甘仁先生(近代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创办人)聘请,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教师,主讲国文、《伤寒论》、《金匮要略》,并担任教务主任。教学之余,曹颖甫还在慈善医药机构同仁辅元堂、广益善堂施诊。在此期间,由其学生王慎轩侍诊时抄录整理的医案《曹颖甫先生医案》,于1925年由苏州国医书社出版。

1926 年,丁甘仁先生逝世,曹颖甫常常眷恋故人,郁郁寡欢,乃专志闭户著书,讲经授徒。1928年,《金匮发微》成稿,并于 1936 年由上海医学书局出版。1930 年,《伤寒发微》成稿,并于 1931 年由上海昌明医学社出版。1937 年,由其学生姜佐景整理,经曹颖甫审阅后逐案加以评语、说解和发挥的临证医案《经方实验录》由千顷堂书局出版。

1937 年,上海“八·一三 ”事变 ,日寇入侵,全民抗战,淞沪战事爆发,曹颖甫无奈返回江阴。不久,日寇进犯江阴,1937年11月底,江阴城沦陷。时年12月4日,一名妇女被日军追赶,无路可走,逃进曹颖甫所居后宅,日寇猛追不舍,尾随而入。当时,曹颖甫正在厢房修改诗稿,闻声后柱杖而出,阻拦日寇行凶并大声呵斥。日寇大怒之下,举枪射击曹颖甫,并抽刀猛刺曹颖甫腹部后扬长而去。曹颖甫被刺后,仍大骂日寇不止,家人急忙将他抬进卧室。然而,当时城中兵荒马乱,尸横遍地,无处可延医抢救,曹颖甫遂不幸气绝身亡,后葬于东外香山薛家湾祖茔,终年70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