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简史(下)

06

低配版“十字军”——RSS

历史证明,政治犯坐牢这个事儿有时候就跟读MBA差不多,进去一趟不但镀了金成为政治资本,还有可能结实各种志同道合的好基友。对于萨瓦卡来讲,他那会儿在英国人的监狱里坐牢,就把牢给坐成了人生转折点。他坐牢的时候写出了《谁是印度宗教徒》这个小册子之后,被一个叫赫奇瓦尔(Keshav Baliram Hedgewar,1889-1940)的人读到了。赫奇瓦尔一读之下简直振聋发聩,专门跑去牢里让萨瓦卡指点江山。在萨瓦卡的启发之下,赫奇瓦尔着手创立了RSS国民志愿服务团。

既然已经有了印度大斋会,为啥还要搞这个国民志愿服务团呢?——这两个组织意识形态相近,但职能并不一样。当时这些代表各种意识形态的党派组织吧,有个共同点就是大部分参与者都属于印度精英阶层,大部分接受过西方教育。然后他们自己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印度社会由于种姓的存在,长期以来都阶层割裂,不同阶层不但有着不同的利益,甚至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教育。上层有些人接受了西方教育之后民智开启觉醒了,下层老百姓依然还是浑浑噩噩混吃等死,觉得跟自己没关系。这些下层老百姓无疑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于是赫奇瓦尔就意识到得把下层老百姓动员起来参与运动。

赫奇瓦尔这个人一开始是做医生的,他大概就跟鲁迅一样,觉得医术只能救肉体,而要拯救印度得从老百姓的思想上入手。他反思之后认为,英国人之所以能够以那么少的人数统治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是因为印度人的劣根性——不团结、懦弱、缺乏社会责任感(Disunited, lacked valour and lacked a civic character)。

这些劣根性我一开篇就分析过了,固化的社会阶级会让老百姓缺乏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要根治的办法只有彻底在文化上打碎种姓制度(光在法律上废除是不够的),让阶级充分流动起来,但这个方法在印度显然行不通。既然没法儿治本,那就治标好了,赫奇瓦尔想出了一招——洗脑加军事化训练。

抛开意识形态和诉求不谈,RSS的组织思路其实跟早期共产党很像,靠的是动员基层力量。赫奇瓦尔在各地建立起“党支部”(Shakhas),招募了一批精力过剩的印度教社会青年,向他们传授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服务理念”和萨瓦卡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话说印度教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叫做“奉爱”(Bhakti,也译作“虔信”),通过将自己奉献给神获得终极解脱。我前面讲到过,维韦卡南达在重新诠释印度教哲学的时候已经说了,万物生灵都是神的化身,可以通过奉献他人来奉献神灵,这就让“奉爱”跟服务社会无缝衔接了起来

“奉爱”虽然听着拗口,但这玩意儿大家并不陌生,不管去没去过西藏,藏民不分日夜磕长头总知道吧?这其实就是印度传过来的“奉爱”行为。大家想想,要是藏民兄弟把磕长头花的那点力气,全都拿来为人民服务,是不是社会就能和谐得多?RSS就相当于跟大家讲,你们与其每天磕长头,不如扶老奶奶过马路,扶老奶奶就相当于扶“神”本人,效果是一样的。在各种服务里头,“献身”是最高级别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RSS的核心。但大家应该也知道,宗教但凡开始鼓吹“献身”,距离极端化就不远了,那些个自杀人弹都觉得自己是在“献身”。

进行过思想教育之后,赫奇瓦尔给这些小青年们穿上了统一的制服,教他们使用武器,对他们进行组织性和纪律性的训练,让他们出去“服务”。他们都服务些啥呢?这个志愿服务团一开始就相当于一个印度教乡勇民兵团,专职护教,比方说平时印度教社区里面有啥天灾人祸的,他们会去帮忙;印度教有啥朝圣活动,他们过去护送,防止穆斯林搞破坏;当印度教徒需要组织一些抗议穆斯林的游行活动时,他们操着棍棒冲在前面跟穆斯林干架……这种宗教意识形态决定了RSS就像一个低配版的“十字军”,或者说印度教“圣战组织”。

500

低配版的“护教十字军”

500

隐隐有种终南山全真派的既视感

之所以会有这种需求,是因为孟加拉分省之后,各种宗教的宗教民族主义意识都在觉醒,印度教徒跟穆斯林的冲突频繁,需要有自己的民间武装力量保驾护航。RSS的使命正是改造印度教徒的精神和品格,让他们为印度教无私献身,从而打造一支纪律严明的“护教军”。

我前面说过印度大斋会是以印度独立为诉求,打着“文化民族主义”的旗号搞“宗教民族主义”;RSS则毫不掩饰自己的宗教民族主义,他们的目标正是大力复兴印度教,竭力打压伊斯兰教。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印度大斋会和RSS有各自的分工,印度大斋会负责“立牌坊”,搞的是设计规划,政治理想诉求清晰;RSS负责“当婊子”,专门打下手干脏活,比方说那些打击报复穆斯林之类不太方便以印度大斋会名义做的事。印度大斋会里面都是政客,RSS里面都是混混,所以印度大斋会在表面上一直都小心翼翼撇清自己跟RSS的关系,但大家心里有数。另外这两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都具有一定的改革诉求,印度大斋会偏向于社会和政治改革,RSS则偏向于宗教组织形态改革。

维韦卡南达所提出的“宗教使命感”,在RSS中得到充分实践,这也就使得RSS的组织方式趋近于一神教:一方面讲究社会责任、奉献、服务,提倡集体主义、组织性和纪律性,看起来是个温暖美好的大家庭,对组织内部的人无比友善;另一方面又将这一切都限定在特定的人群认同中,不遗余力地打击异己,对组织外部的人十分排挤。想要对抗一神教,当然必须要把一神教的优势吸纳过来。

当代的RSS做的很多工作跟一神教的教会非常相似,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救助工作和社会平权活动,比如投身飓风、洪水后的救灾工作;新冠疫情期间为印度各地的穷人提供生活基本保障物资;又比如致力于提升贱民的地位,促进印度教内部的团结……正是这些深入基层服务民众的工作,使得RSS争取到了大多数的民心。同时由于RSS采取了这种地方基层“党支部”模式,所以他们跟印度共产党处在同一个竞争位面上。然而共产党这种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在印度次大陆这片满天神佛的土地上显然水土不服,完全竞争不过RSS,RSS的存在很可能就是共产主义无法在印度遍地开花的原因

500

RSS成员给学生免费食物。一个组织要在民间扎根,肯定得要关爱老百姓

在意识形态上,RSS明显要比印度大斋会要更极端,对少数群体的容忍度更低。RSS的第二任领袖戈尔沃卡(Madhavrao Sadashivrao Golwalkar,1906-1973)曾经说过:印度次大陆的非印度宗教居民,要么皈依印度宗教,要么必须尊重、学习、崇拜印度宗教,不然的话就不能要求任何权利——包括公民权。这一宗教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强烈的主张如今已经在2019年颁布《公民身份法(修正案)》中得到了体现,印度的穆斯林难民无法像其他宗教信徒那样获得印度公民身份,成功让他们成为了“二等公民”。

钱德拉·鲍斯断然否定了纳粹主义,萨瓦卡对纳粹主义的态度遮遮掩掩,而戈尔沃卡在二战前曾经公开赞赏纳粹主义观点,认为这是“民族自豪感最高的体现”( National pride at its highest has been manifested here),能从希特勒的种族纯洁意识形态中获取灵感——这几个人不同的观念把组织带上不同的意识形态道路。不过呢,后来由于英国与德国敌对,RSS选择跟英国主子站在一起,就不再公开表示对纳粹主义的赞赏之情了。

RSS为什么会支持英国呢?这个我又要跟大家说明一下:RSS跟那些明确要求独立的政党不同,由于它是个民间组织,求生欲很强,为了不给英国殖民政府有打压的口实,尽可能低调行事;他们只表态印度宗教问题,从不要求独立,也从不批评英国政府,会尽量避免被政治斗争波及。甘地遇刺的时候,刺客高德西曾声明他是独立采取行动的,早已退出了RSS,RSS也赶紧声明证实高德西已经离开了组织的说法——这些声明都是为了避免RSS受牵连,然而后来的取证指向了高德西在刺杀甘地时依然是RSS的成员。

究竟是不是成员,难道没有相关的记录可查吗?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RSS在政治上的谨慎——任何男性只要去就近的“支部”就能加入RSS,而RSS声称内部不会留下任何记录,因此RSS并没有精确的成员人数统计。我查到的资料上说,2016年印度全国共有56859个RSS“支部”,估算成员在500万到600万人左右。

07

置之死地而后生

远离政治是RSS早期的生存策略,然而像这样一个组织注定无法置身事外。英国人走后,原来的政治平衡被打破,印巴一分为二,一记乾坤大挪移把穆斯林给挪走了,印度内部的宗教矛盾在大部分地区暂时得到了缓和,一时间国大党一家独大,但底下暗潮涌动。

1948年甘地遇刺之后,国大党以同谋为借口逮捕了印度大斋会的萨瓦卡和不少RSS成员,对印度大斋会和RSS进行了污名化,其动机很可能只是政治迫害,打压异己势力。这让RSS的领导人戈尔沃卡意识到了一件事——RSS羽翼既丰,想要继续保持低调已经保持不下去了,接下去有必要参与政治,进行主动出击。于是他联合了印度大斋会的前任主席希亚姆·穆克吉(Syama Prasad Mukherjee)创立了印度人民同盟(Bharatiya Jana Sangh,简称BJS),当时他们肯定不会想到这个原本只是想在夹缝中求生的小政党有朝一日居然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党——印度人民党(BJP,Bharatiya Janata Party,简称印人党。现在印人党有1.8亿党员,中国共产党排在印人党后面是第二大)。印度人民同盟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来自于RSS,从组织关系上来讲,这个党派算是RSS的下属机构(Sangh Parivar)。

印度人民同盟成立的前一年也就是1950年,印度古吉拉特邦(Gujarat)东北部的一个叫做沃德讷格尔(Vadnagar)的小镇,莫迪出生在一个Modh-Ghanchi-Teli种姓的印度教社区,Modh是个从事纺织、杂货、金融的吠舍种姓,Teli早期是个专门榨油的首陀罗种姓(苦力),后来随着参与贸易,族群经济地位提高而升入了吠舍种姓(工商业)。

莫迪的童年时代,他父亲在火车站附近摆摊卖奶茶。卖茶是个十分符合莫迪种姓身份的职业,他父亲烧好了茶之后,莫迪会提着茶壶到火车站里卖给旅客。火车站的卖茶小弟在今时今日的印度依然很常见——通常都是一个小伙子提着一个保温桶和一次性杯子,向乘客兜售奶茶。莫迪小时候应该还没有保温桶这么高级的东西,多半用的是个铜水壶。后来莫迪跟他哥哥自立门户,跑去汽车站继续卖茶。

500

印度火车站流动卖茶是这样的

莫迪虽然干着卖茶的活计,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他在宗教上深受维韦卡南达的影响,立志成为一个像维韦卡南达那样的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四海,充满为神服务和奉献的精神。凭着一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心,在8岁那年,他就加入了当地的RSS支部,开始接受RSS“训练”——训练内容我前面已经讲过了,一是灌输意识形态,二是军事训练。

RSS很早就意识到了革命要从娃娃抓起,不限制入会者的年龄。像莫迪这样的小孩儿,入会后通过训练就能够成为志愿者(Balswayamsevak)。但莫迪的志向更为远大,他想要成为RSS组织的骨干(Pracharak),骨干相当于RSS的全职传教士、宣传员,职责是宣传RSS的意识形态,在各地建立支部。RSS的成员有五六百万,其中骨干不过2500人,差不多两千人才有一个骨干。要成为骨干可不容易,首先必须过苦行僧(Sadhu)式的生活,纯素食主义,放弃职业和家庭生活,以及不必要的私人财产,一心一意为RSS献身。这种理念有点类似于中国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500

如今如果你想要加入RSS,只要登录官网填个在线表格就行,当地支部会跟你联系

莫迪虽然志向远大,可他毕竟只是个小孩儿不是吗?不得不听从家庭安排13岁那年订了婚,并于18岁完婚。据他自己说,为了能够成为RSS骨干,遵从禁欲独身的守则,他跟他妻子从未有过“夫妻之实”,而他妻子在采访中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莫迪到底是不是童子之身我们恐怕永远不会知道,但他婚后很快就离家出走四处云游,并且长期与妻子分居,分居前的三年时间里,他跟妻子只相处了三个月。在2014年参加印度总理大选之前,他从未正式公开承认过他的婚姻。在印度这个毫无隐私的社会,要做到隐瞒自己的婚姻,莫迪恐怕真的是从来不跟他妻子有来往。

19岁的莫迪丢下新婚的妻子,追随着偶像斯瓦米·维韦卡南达的足迹在各地云游朝圣(维韦卡南达曾经在印度各地云游了5年),屡次由于出身低贱且教育程度低下被那些印度教寺院机构拒之门外。在给他叔叔打工了一段时间之后,莫迪在21岁那年如愿成为了RSS的全职骨干,他在德里的RSS支部从一个打杂小弟做起——每天早上四点起床打扫卫生,为高级骨干们煮茶、做早饭、洗衣服等等。之后,莫迪以无牵无挂的骨干身份为RSS兢兢业业服务了很多年,同时完成了政治学学士和硕士的学业,在RSS中的地位慢慢变得越来越高。

500

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在RSS中的地位也非常高

1962年尼赫鲁在中印战争中的失败使得国大党的威望大跌,1964年他病逝后,印度的政治平衡又一次被打破。尼赫鲁的女儿英吉拉·甘地(Indira Gandhi,1917-1984)接过父亲衣钵上台后,却发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她的威望不足以驾驭印度互相倾轧的官僚体系,结果导致了国大党的分裂。

为了聚集力量党同伐异,英吉拉·甘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强硬的独裁者,然而越是强硬造成的反弹也就越大。更倒霉的是,她赶上1970年代国际原油价格大涨、卢比大幅贬值,国内经济受到重创,当时印度的失业、贫困、物资短缺都是她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再加上印度插手了孟加拉独立战争,国家安全也受到威胁……总之,当时印度国内局势变得一团混乱,各种抗议四起,政治局面动荡,英吉拉·甘地的政敌们认为这是一个打垮她的好机会,纷纷起来指责英吉拉政府的独裁和腐败无能,甚至试图通过指控她选举时候徇私舞弊来剥夺她的权位——事实上那个指控只是因为她使用警力帮她搭建选举讲台。

在这种四面楚歌山雨欲来的形势下,1975年英吉拉·甘地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在紧急状态下,她几乎拥有了为所欲为的无限权利,大肆逮捕政敌,解散了反对党的地方政府,拘留那些抗议者,禁止了新闻自由,推迟了选举,强制推行了绝育措施……

这种紧急状态持续了21个月,紧急状态期间印度人民同盟和RSS的很多成员被监禁了起来,RSS直接被作为非法组织给取缔了。莫迪也回到了家乡古吉拉特成为了一名地下工作者,他的任务是分发传单和募集资金。在那段时期,莫迪就跟敌后武工队一样,经常得要乔装打扮,有时候打扮成苦行僧,有时化装成锡克教徒。

“紧急状态”看起来好像打压了政敌,但由于英吉拉·甘地没有魄力也没有能力把所有的反对派赶尽杀绝,结果应了那句话——杀不死你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从长远来看,英吉拉·甘地正是国大党的掘墓人,她不彻底的政治清剿制造出了国大党最大的宿敌——印度人民党。

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反对派们同仇敌忾拧成了一股绳来对抗她,包括印度人民同盟在内的几个被国大党打压的政党合并成为了人民党(Janata Party,JP),他们抱团的目标很明确——让英吉拉·甘地下台。人民党在1977年的选举中大获全胜,我们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瓦杰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1924-2018),就是那个时候以外交部长的身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中印战争之后重建印度与中国外交关系的正是他,他对后来中印关系的推进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这个人民党虽然选举的时候挺生猛,也确实把英吉拉·甘地干了下去,但后来的施政并不成功,最致命的问题在于这支乌合之众的队伍内部出现了分歧。由于这些政党来自不同领域,各自的意识形态诉求差异很大,RSS的民族主义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市场,受到社会主义者和世俗主义者的排挤。瓦杰帕伊作为一名RSS的资深成员,被党内其他领导人逼着选边站——如果要继续留在RSS,就不能留在政府里担任公职。瓦杰帕伊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信仰和RSS,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是辞去了政府职务……这种党内斗争最后导致了人民党的解散。

虽然党没了,但人还在,解散后的一些志同道合的老人默契地走到了一起——印度人民党(BJP)粉墨登场。

08

在动乱中崛起

瓦杰帕伊成为了新生的印度人民党的第一任主席,之前杂牌军人民党内部意识形态的纷争,他虽然选择了站在RSS这边,但这件事让他开始反思——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会不会真的不适合治理国家呢

于是瓦杰帕伊上任印人党主席之后,着手对印人党意识形态进行了调整,变得倾向于温和的甘地社会主义(Gandhian Socialism)。甘地社会主义就是我前面讲过的罗摩盛世理想国,是一种基于伦理想象的完全平等、自给自足的古典农业社会。甘地社会主义的理念有些像原始共产主义,以宗教伦理道德为前提,不以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否定了经济学的“自私”假设。所以除非整个社会全部都由清心寡欲的圣人组成,否则甘地社会主义只可能是个空想。

不出所料,印度人民不吃这套,导致印人党在之后的议会选举中一下子丢了好多席位。1980年代正是印度内部宗教矛盾激化的时代,锡克教徒在旁遮普闹独立,导致了后来政府的血腥镇压以及英吉拉·甘地的遇刺身亡,全国上下民族主义情绪异常强烈。(关于这段历史可以参见《【解读】南亚地缘政治和身份认同漫谈》中“卡利斯坦”的章节)

印人党一看苗头不对——此路不通啊!为了选票,咱们还是得顺应民意!于是回到了极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老路,赶紧搞出了一个“罗摩神庙运动”(Ram Janmabhoomi Mandir Movement)来重新赢得民心,这场运动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

大家应该都知道《罗摩衍那》(Rāmāyaṇa)是印度最重要的神话史诗之一,印度人不修史,长期以来把神话当历史。经过他们对“历史”的考证,认为作为毗湿奴(Vishnu)化身的罗摩诞生在北印度阿约提亚(Ayodhya)的一个地方,好死不死的是这个地方居然建了一座清真寺。按照传闻,这里原来是一座罗摩神庙,被穆斯林统治者鸠占鹊巢,所以印度教徒认为要夺回自己的东西。话说经过考古学家的研究,那座清真寺下面确实有一座遗迹,但之前究竟是印度教还是佛教寺庙,则没有定论。

因此阿约提亚就相当于印度教的耶路撒冷,是个非常敏感的地方,然而也正因为敏感,搞宣传的话能够事半功倍。罗摩神庙运动主张把清真寺推倒,然后在这里重建一座罗摩神庙,以纪念伟大罗摩的诞生。运动的号召一出,立马在印度教徒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响应,在政治上也获得了立竿见影的回报——印人党在1989年的选举中从惨兮兮的2个席位上升到86个席位。可以说印人党打一开始就是利用民间宗教矛盾崛起的,走的是民粹主义路线

既然给选民的大饼画好了,总不能光说不练吧?拆清真寺这个事情总得有人干吧?说到这里我得隆重介绍一下RSS下属的另一个更为极端的组织——世界印度宗教徒大会(Vishva Hindu Parishad,简称VHP)。VHP继承了RSS的意识形态,但是对其他意识形态的敌意要更深。VHP的创始人阿普特(Shivram Shankar Apte)曾这么说:

“世界已经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共产主义所瓜分,他们都认为印度社会是他们可以享用的盛宴。在这个斗争的时代,有必要组织起印度宗教,将世界从这三者的邪恶中拯救出来。”(The world has been divided to Christian, Islam and communist. All of them view Hindu society as very fine rich food on which to feast and fatten themselves. It is necessary in this age of conflict to think of and organise the Hindu world to save it from the evils of all the three.)

VHP跟RSS一样,平时也搞社会服务,比如给一些村民进行医疗培训、职业培训,经营一些福利机构;在提高贱民地位、减少种姓歧视等问题上,VHP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之所以这么积极是为了搞宣传——印度教好啊!罗摩大神好啊!只有让大家都觉得印度教好,才能方便他们开展最重要的工作——宗教转化。前面讲过RSS是深入基层收买人心,VHP则在RSS的工作基础上更进一步,一方面预防印度宗教徒皈依一神教,另一方面努力将一神教徒转化成为印度宗教徒——在这种洗脑和反洗脑工作上,各种宗教都差不多,基督教在民间传教不也是这么搞的嘛?要说服你入教肯定得要让你先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嘛。

这么明目张胆抢其他宗教的人,毫无疑问会让宗教矛盾激化。VHP本来就是印度教民族主义的生力军,从来都不忌惮搞极端主义加深宗教仇恨,“罗摩神庙运动”的主力军正是VHP。

对VHP而言,这是一场夺回“耶路撒冷”的圣战,他们先是通过“战车之旅”(Ram Rath Yatra)和“团结之旅”(Ekta Yatra)在全印度范围内宣传造势,而我们RSS的骨干莫迪同志正是这些全国巡游宣传活动的组织者。这两次巡游相当于“大串联”,煽动起了印度教徒们疯狂的宗教热情,所经之处遍地动荡,宗教仇杀死了好几百人。1992年底,VHP和印人党在阿约提亚聚集了15万人,如愿以偿地把清真寺给推倒了。

500

莫迪参与组织的“大串联”活动

500

带领群众占领并推翻了阿约提亚的清真寺

09

莫迪的政治豪赌

一转眼十年过去,穆斯林们从未遗忘毁寺之仇。2002年,一列满载着印度教朝圣游客从阿约提亚返回古吉拉特的火车,停经路上的一个车站,车上乘客与车站小贩发生了争吵,随后4节车厢起火,有59人被活活烧死。

直到现在都没搞清楚那把火究竟是谁点起来的,古吉拉特邦政府的调查结果说有一两千穆斯林参与了纵火,中央政府的调查结果说是一场意外……听起来都挺扯淡的,事情的真相恐怕永远都不会大白于天下。

500

在火灾发生之后,时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莫迪立刻意识到他等待了多年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无疑是一个实践RSS理念、对穆斯林进行宗教清洗的大好机会。不管火车纵火案的真相如何,人命摆在那里,于是他未经调查就立即宣称这次事件是一场恐怖袭击,说是当地穆斯林配合巴基斯坦情报机构所为,还在报刊上刊登子虚乌有的穆斯林绑架强奸印度教妇女的故事。为了煽动仇恨,甚至将火灾遇难者烧焦的尸体在公共场合展示。

在之后的几个月里,古吉拉特的印度教徒在VHP的带领下以及首席部长莫迪的纵容下以神之名大开杀戒,在各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针对穆斯林的暴行,其目的是对穆斯林进行宗教灭绝,当地一共有230座清真寺和274个伊斯兰教圣墓(Dargah)被毁,数千名穆斯林被杀害。那些雄性荷尔蒙旺盛的年轻男孩被教导以印度教的名义奸淫烧杀,很多人却又不敢跟伊斯兰教男子硬刚,专找落单的妇女儿童下手。我看了一些资料,具体细节惨不忍睹,其野蛮程度为印度历史之最,剖腹取婴之类的兽行堪比南京大屠杀。

500

2002年古吉拉特暴乱

大部分的事后调查都得出结论一致认为,这些暴力行为得到了政府官员的支持。有些地方的警察非但不阻止,甚至自己也参与了暴力事件。这是一场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法西斯化的典型实践,宣扬种族至上,煽动种族仇恨。美国、英国和几个欧洲国家以侵犯宗教自由为由,对整个古吉拉特邦政府官员实施了旅行禁令,当时莫迪赴美的外交签证被拒签,旅游签证被吊销。

古吉拉特发生暴动的时候,印度总理正是瓦杰帕伊,作为跟莫迪有着同样意识形态的RSS成员,他感到左右为难——你说要是不处理莫迪,似乎很难给人民群众一个交代;而为这件事处理莫迪吧,那是对RSS革命理想的背叛,会伤透同志们的心

彼时的印人党羽翼未丰,尽管意识形态受RSS影响,但还远远没有像现在这么激进,他们能够获得政治地位依靠的是竞选联盟的支持,主要对手国大党也尚未像今时今日这般衰弱,瓦杰帕伊需要争取各方支持力量,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在不同势力中周旋。然而在古吉拉特暴动这件事的处理上,他再一次选择了忠于自己的信仰,替莫迪背下了黑锅,没有直接在公开场合谴责莫迪,也没有罢免莫迪,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2004年大选中的失败。瓦杰帕伊事后曾经表示过后悔,而我只能说莫迪经历了一场政治豪赌,并且赌赢了。如果当年不是瓦杰帕伊牺牲了自己政治前途力保莫迪,莫迪恐怕难有今时今日的地位。

500

莫迪与瓦杰帕伊。当年莫迪是瓦杰帕伊重要的左臂右膀

500

莫迪跟瓦杰帕伊相差26岁,看起来却像同龄人

莫迪在古吉拉特的种族清洗事件中全身而退,这件事是他的政治污点,却也成了他的政治资本——关键在于从谁的立场来看待。莫迪的做法得到了许多人的肯定,另一个印度民族主义团体湿婆军(Shiv Sena)的领导人公开表示了赞许,他说得更加直白:

“穆斯林是这个国家的癌症,癌症不可治愈,唯一的方式是手术。印度教徒们,拿起你们手中的武器,才能将癌症根除!”("Muslims are a cancer to this country . Cancer is an incurable disease. Its only cure is operation. O Hindus, take weapons in your hands andremove this cancer from your roots.")

在那之后,印度各地发生了许多起宗教仇杀,然而仇恨永远不可能通过复仇来消除,只会制造出更难解的新仇恨。印度宗教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刚好借着仇恨的土壤持续地滋生传播……选民阵营两极分化的对立情绪被政客所利用,政客的迎合和宣传造势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对立情绪。莫迪通过强硬的反穆斯林言论以及对古吉拉特邦颇为出色的治理获得了一轮又一轮选举的胜利,当又一个十年过去之后,曾经主持那场屠杀的刽子手当上了这个国家的总理。

莫迪之所以能够在治理上获得成功,因为他在发展经济和社会的问题上并没有固守RSS反对私有化和全球化的理念,而是拥抱了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的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是一种政治与经济理念,对内强调自由市场的机制,反对国家对国内经济的干预——莫迪力图借此清除印度社会主义经济长期以来的遗毒。印度这几年的劳工法改革、农业法改革、推进国企私有化都体现了新自由主义对内放开管制的思想;而在对外的政策上,新自由主义支持利用经济、外交压力甚至军事介入等手段来扩展国际市场——莫迪的目标是要让印度跟中国争夺亚洲经济霸权,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这两年他不择手段地对中资、中国商品进行打压,正是新自由主义动用政府力量影响地区乃至世界经济格局的风格

与此同时,莫迪上任之后的那些争议性法案,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主张。比如颁布了拒绝接收穆斯林难民的《公民身份法(修正案)》,又比如废除了给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的印度宪法第370条——只要你了解莫迪背后的信仰,就能理解他为什么会顶着如此大的压力来做这些事。

我一直认为,莫迪其人远比许多人以为的要复杂得多。他出身草莽无权无势,得要什么样一个人,才能在权力的游戏中打败那么多的竞争对手成为这个14亿人口大国的领导人?得要什么样一个人,才能为了宗教理想义无反顾地抛弃自己的家庭和妻子选择终生禁欲?莫迪深深地了解这个国家最黑暗、最腐朽、最肮脏的角落,因为他正是从那些角落一步步爬上来的,他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曾经受到过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他相信只有将斯瓦米·维韦卡南达奉爱献身的精神、钱德拉·鲍斯无畏流血的决心、萨瓦卡净化宗教的主张相结合,才能拯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10

民族主义的是非成败

2020年8月,在印度第一波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莫迪参加了颇具争议性的阿约提亚罗摩神庙奠基仪式——遥想28年前,他正值壮年,正是由他组织起来的15万民众将这里原来的清真寺给推倒了,而今修建罗摩神庙的夙愿终偿。我能够想象莫迪在奠基那一刻的唏嘘与感慨——这是多么艰难而又辉煌的胜利啊!然而革命尚未成功,穆斯林依然盘踞在印度次大陆,复兴印度教任重而道远……

500

28年过去了,莫迪从壮年变得须发皆白,才终于完成了建造罗摩神庙的夙愿

要完成这一重任,首先要重新肯定那些印度教的“斗士”——刺杀甘地的高德西被平反了,传闻中的同谋萨瓦卡和主张用暴力解决问题的钱德拉·鲍斯地位被大大提高……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变得空前高涨。

500

从上到下分别是:戈尔沃克、萨瓦卡、高德西、瓦杰帕伊,现在他们都成了民族英雄

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们全国范围内开展起了皈依印度宗教的活动,对伊斯兰教的“爱情圣战”(Love Jihad,在印度教徒中传播的一种理论,认为穆斯林男子故意跟印度教妇女结婚,对其进行宗教转化)进行了打压……莫迪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印度教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灌输给印度国民,印度教徒变得更团结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变得更敌对了,整个国家的戾气也变得更重了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当民族面临外敌的时候,民族主义可以起到团结凝聚人民的积极作用,可以激发起人民的家国责任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便是一种民族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曾经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救中华于存亡,我们对此无可指摘。莫迪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非常懂得如何给老百姓打民族主义“鸡血”。

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往往只是一念之差,很多人可能觉得种族主义距离我们很遥远,事实上种族主义就在我们身边——种族主义是人类争夺有限资源的必然本能,我们智人在演化过程中一路过关斩将灭绝了各种各样诸如尼安德特人之类其他与我们具有竞争关系的种族,没有种族主义人类就不会演化出今天的人类,而种族主义本身正是“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的一个衍生形态。

民族主义难免需要建立在族群骄傲感之上,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族群比其他族群更优秀更高贵、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种族主义就开始萌芽了。很多中国人在面对非洲人、印度人甚至东南亚人的时候,多多少少会有着种族上的优越感。民间有这种意识形态无伤大雅,但如果政府官方具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就会十分危险。历史上所有的种族灭绝无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官方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上的——我的命贵,你的命贱,所以我该杀,你该死,而且你甚至应该放弃抵抗任由我们屠杀。

印度人在这个问题比较特别,论种族主义,印度雅利安人是鼻祖,搞这套东西他们驾轻就熟,可以想象他们在入主印度次大陆的过程中对当地土著进行过许多次有组织的种族灭绝,种姓这套种族隔离制度直到现在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可是经过了这么多年,印度雅利安人早就不纯了,尽管一些高种姓印度人在印度内部有优越感,但在欧美人眼里他们还是一样的“印度人”,就好像中国人眼里管你是婆罗门还是贱民,以“阿三”统称之,因此印度人搞基于人种的民族主义缺乏底气。而且吧,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为了团结不同种姓阶级,避免印度教内部斗争的消耗,本身也强烈反对基于人种的种族主义。

印度教民族主义虽然不搞人种歧视,但搞宗教歧视——只要你是印度宗教徒就高人一等,其他宗教都是二等公民——这本质上是一种以宗教认同划分出来的种族歧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印度教民族主义天然具备种族主义特点。莫迪不会在乎印度国内的穆斯林会怎么恨他,在他眼里这些人本来就不应该也不配出现在印度,他眼里的南亚穆斯林就跟希特勒眼里的犹太人是一样的,这些人的存在是对印度次大陆宗教纯洁性的污染,他内心恐怕十分渴望采用更极端的手段来对付穆斯林。

500

500

RSS经常被拿来跟纳粹比较

印度教民族主义还是非常典型的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往往有这样几个特点——反对多元文化,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这三个特点印度教民族主义全中——追求印度宗教一元文化,信仰印度宗教、融入印度文化的才是“人民”,一神教徒不配做“人民”。

民粹主义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利用数量上的优势去反对质量上的少数,这种平民政治是与精英政治是相对立的。因此在普选的民主制度下,民粹主义往往能够取得合法性,川普正是这样当上美国总统的;莫迪如今在印度无人能及的声望,也是民主被民粹所绑架的一个例子。

但归根结底,民粹主义是人民自身的选择。综观历史与现状,民粹主义之所以能够兴起,根本原因是由于民众对国家、政治、社会、经济现状的不满和不安全感。对于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问题,为了迎合平民的理解能力和短期利益,民粹主义的政客往往会许诺一些简单化的解决方案——只要在边境修墙就能解决非法移民问题;只要打贸易战就能解决就业和经济问题;只要脱欧就能解决英国的难民问题、社会问题;只要抵制中国制造,印度的制造业就能强大起来……

印人党和莫迪的崛起,对应的正是印度的衰弱过程——这里所说的“衰弱”是相对于中国高速发展而言。在21世纪之前,印度虽然穷,但那是一种自我感觉十分良好的穷,他们觉得自己有孟买有宝莱坞,美苏双方争相拉拢,在南亚地区俨然是个作威作福的土霸王。然而这些年北方大国突然从一个势均力敌的邻居(至少印度自己认为是势均力敌),变成了一个可以碾压自己的庞然大物,甚至将影响力扩展到了南亚,让印度人一下子慌了神。

这种由于比较而产生的伤害,让印度人民迫切需要团结在一个强硬的领导人身边来应对危机——莫迪的强人政治正是在这样一种时势下被造就的。很多人一看到印度出了点啥事儿就觉得莫迪要完蛋,但我倒是觉得印度国内出乱子,只会让民众更加依赖莫迪。莫迪是印度教徒安全感的来源,他所展现的是一个“国家保护神”的形象,保护印度教徒不受穆斯林的威胁,保护印度不受中国的威胁……虽然他并没有能力保护这个国家,但他只需要营造出他在保护你的感觉就足够了。比方说你可以指责他导致了数十万人死于疫情,而他则可以说如果没有他的保护会有数千万人死亡……这种扯皮是永远不会有结果的。那些对他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在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需求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纵观印度政坛,除了这个冷酷刚强的男人,还有谁能够抑制伊斯兰教的“邪恶”扩张?还有谁能够带领印度抵抗北方大国的“入侵”?莫迪的强硬与决绝在当今形势下赋予了他“保护神”光环,让广大印度教徒们相信他正是那个可以战胜内部和外部的敌人、光复印度教文化的人。

只是,莫迪作为一剂带领印度走出困境的“政治药方”,恰恰是由一群完全不懂政治的人开出来的。

结语

花了那么长的篇幅,终于把我要讲的问题说清楚了。大家应该发现了,在这篇以莫迪为标题的宏观历史叙述的文章里,莫迪并不是主角,因为他从来不是一个“主角”。莫迪并不是像凯末尔或者教员那样开创出一条全新道路的人,他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早在印度独立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印度纠缠不清的历史和社会状况造就了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像莫迪这样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莫迪只是这一意识形态所塑造出来的“工具人”。莫迪所代表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不是印度诸多社会问题的原因,而是结果。与其说“莫迪”是一种人,不如说“莫迪”是一种现象——代表了古老印度的骄傲与挣扎,也代表了当代印度的落寞与不甘

是什么让莫迪成为了莫迪?是印度的历史,也是印度的现状。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