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爱国主义长什么样?

  文 | 懒残僧

  在宣布从阿富汗撤军之后,7月26号美国总统拜登在与伊拉克领导人的谈话中又表示年底前要从伊拉克撤军。虽然拜登靠反川普上位,但在上台之后做出的很多选择却和川普相同。这自然有现实原因,除了所谓的将战略力量更多投射到亚太地区之外,中东对美国来说早已是一个负担不起的烂泥坑。小布什时代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过去已近二十年,这两个国家满目疮痍,支离破碎,大量平民丧生,无数人成为难民,流离失所。而对美国来说这两场战争也是害人害己,身陷反恐战和治安战泥潭,耗费天价军费,最后空耗国力,一地鸡毛。

  正如在去年美国大选期间有人总结的,这几十年的美国总统里,只有川普没有发动战争。其他的总统都可以称得上是战争狂人。

500

  19世纪的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有一个理想:战争过后会迎来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的现代性终将把人们带入一个幸福时代,使战争成为历史的过去式。二战以后,民主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普通人心中最理想的民主国度,也就是美国,却倒向了完全相反的方向。为什么会如此?

  今天我们可以从一本书的视角来进行探讨。《美国战争文化》的作者托马拉比诺告诉我们,美国一直处于战争狂热之中。

  他从全球视角问诊美国社会的军事化倾向,研究美国的国际行动,并没有流于俗套地仅限于观察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物理战争。他对美国社会的战争文化进行了深度剖析:比如各大军工企业的关系,国会中退伍老兵代表的问题,学校等场所国旗的摆放位置,美国的玩具和电子游戏以及电影——军事联合体。他研究的是战争文化的意识、舆论以及现象。美国的战争状态不仅仅是由于某个政治团体的引导,而是美国整个社会本身就长期处于战争思维的惯性下。

500

  一个人的过去决定了他是谁,而一个国家的历史将塑造他的未来。从1774年开始,美利坚和战争的关系就像一对伴侣,尽管偶有失和,但仍然牢不可破。这个国家平均每4年就卷入1次战争。在冷战时期美国登上经济与军事双料霸主的宝座后,这种现象愈演愈烈。在1941年到2003年间,美国发动战争的频率高达每30个月派军一次,这还不包括秘密行动。战争已经成为这个国家历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美国人曾以文明开化为由屠杀印第安部落,在将印第安部落屠杀殆尽,掠尽了他们的土地后,战争的拥趸们又以“普世价值”为由对外侵略,比如以带去和平与自由的口号出兵他国,以“保护知识产权”为由对他国发动贸易战。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与说辞,全都是为了掩盖其真正的目的——压迫与掠夺。

500

  “落后就要挨打”不仅仅是对被侵略国家的儆戒,也是为侵略国家的战争行为背书——他们落后,所以挨打,新教徒们用枪炮送去文明。美国的民风在政客们的鼓动与怂恿下越来越崇尚暴力,无论是拘押日裔美国人,麦卡锡主义,越南战争期间的征兵,还是建立在关塔那摩的法律真空区,随意扣押他国公民,美国安全局的非法监听以及阿格莱布的严刑拷打,无论是在司法角度还是道德角度,都离美国自己所立的道德牌坊相距甚远。

  战争的文化深深地烙印在每个美国人的基因里,随时等着被引爆,911就是点燃它的一个导火索。911成为了美国人心中划分时代的分歧点——前911时代和911时代。美国民众经常把自己的国土视为上帝赐予的避难地。在他们看来,911打破了这个神话,美国正处于建国以来最脆弱的时期。“从来没有任何国家或者任何势力对我们做过这样的事情,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是无懈可击”。然而回顾美国的历史。你就发现这个结论的前提是站不住脚的,无论英美战争、美加战争和美日战争,美国本土都在攻击中受到过伤亡。在1993年同样也遭受过恐怖袭击,时任总统克林顿也并没有为此大动干戈。

500

  而小布什及其幕僚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们把911当作了一个煽动人们战争情绪的机会。在飞机撞倒世贸大厦的北楼之后,大量媒体被迅速运到现场,以确保后续进展得到即时报道。所有美国人在袭击发生后的三天里观看滚动播放的灾难报道,一次又一次地目睹国家经济实力的——象征世贸中心和军事力量的象征五角大楼被飞机撞塌。

  那些《火烧摩天楼》《虎胆龙威》《哥斯拉》之类影片中的灾难画面降临了现实。以至于有大量美国人出现了通常是士兵或者灾民在面对战争时才有的PTSD状态。第一次撞击后不到30分钟,本拉登被抬出来,作为全美公敌占据了所有电视频道,他手持冲锋枪的照片也被描绘的和希特勒一样邪恶。与此同时,基地组织也被抬到了纳粹的高度。媒体着重渲染了基地组织的山洞掩体和游击部队,甚至还用3D特效对堡垒网道渲染成像,好像基地组织真的能颠覆美国,以符合美国人幻想中的敌人所拥有的的强大战斗力和潜伏于地狱伺机为祸世间的基督教文化中的魔鬼形象。

  在911发生前3个月,《珍珠港事件》正好上映,于是美国的媒体迎合民众的想象,企图打造新的里程碑事件,“美国的面貌已经改变”“恐怖分子已经向美国宣战”,电视媒体观众因此而增多,纸质媒体的读者也增长了三倍。美国的新闻界在一场战争前大肆渲染敌人的恐怖与强大这一点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在1846年由美国挑起的墨西哥战争中,他们就这么做了。

  911事件创造了一个新的故事,有关袭击的现实与虚构含混不清,受此影响的公众沉浸在最初的官方评论中。这些官方评论混杂了许多带有典型好莱坞编剧风格的元素,就像美国人从孩提时就开始看的大片一样,好人和坏人斗争到死。美国需要一个英雄来拯救世界。那么这一回谁来扮演这个英雄?“I am a good guy”小布什眼含热泪的说道。小布什在民众中的印象,从一个蠢货摇身一变成为一个英雄。9月10日,媒体还认为他无法连任,然而在经过911当晚的演讲后,民众对小布什的好感度上升了40余个百分点,达到90%。

500

  小布什的公关团队给他打造了一场饱含“悲伤”和“愤怒”的真人秀。电视里的小布什一本正经、噙着眼泪、沉默、迟疑以及声音颤抖,都展示了一种令人动容的悲伤。而他“致敬”的珍珠港事件后罗斯福的演讲,又暗示了美国处于生死存亡之际,鼓动起民众的愤怒。珍珠港的符号永远是美国宣传上百试百灵的神药,比如苏联发射人造卫星就曾被称为“技术上的珍珠港”,为军备竞赛背书。

  有趣的是,以虔诚的“重生基督徒”著称的小布什,当晚还建议以宗教的感情解读911事件。每当国家遭受灾难沉重打击,人民总是自发地表现出对宗教的强烈渴望。在911后信教者的数量增加了81%,回归到了10年前的水平。宗教所营造出的梦境在安抚了心怀疑虑的民众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宗教狂热,当人民的宗教狂热被激发出来之后,自然而然的就需要一场圣战。

  事实上,每当美国陷入困境后,总是觉得没有什么事是一场战争解决不了的。约翰逊曾宣称“向贫困开战”,尼克松决定“向毒品开战”,同时他还“向癌症开战”。强大的美国能粉碎一切邪恶。911后,人民“对国家军事实力感到骄傲”的统计上升了30%个点。而小布什就由此坐上了“天选之人”的“总指挥”位置,带领着美国实现这部场好莱坞电影的下半场。此时,政坛上已经容不下反对派,民主党和共和党团结一致的站在总统身后,民族主义浪潮被点燃。

500

  民族主义在美国盛况空前,这不仅刺激了美国的国旗消费市场,令美国的国旗消费额从2001年的5170万美元飙升至2002年的2.72亿美元,政府还特意把6000面国旗送向太空,以激发民众的爱国心。与此同时,媒体又进一步推波助澜,以福克斯为首的各大媒体轮番播放fake news。迎合人们对虚假的“天佑美利坚”式的好莱坞式宣传的渴求。

  另一方面,所有反战的声音则被淡化。福克斯在收视率最低的时段播放反战新闻,并且把50万人的反战游行说成2.5万人。那些反战者在社会中被当作异类排挤。主流舆论给大众灌输经过包装的军国主义思想:要么支持美国进行战争,要么成为美国的敌人。这和当年美国政府在面对越南战争的质疑者如出一辙:要么为美国而战,要么滚蛋,没有中间选择。

500

  反战媒体人丢了工作,反战歌手被封杀,反战的烈士母亲被媒体骂为“悲惨的婊子”,甚至在安理会投下军事行动否决权的法国也被民间抵制,尽管那些所谓的“反对者”有时只是保持中立。社会上的团体纷纷站队支持小布什介入阿富汗。小布什作为“总指挥”理应得到爱戴。而著名动画片《南方公园》中嘲讽小布什个人愚蠢的剧集,也在这个标榜“言论自由”的国家被禁止播放。毕竟,911后,小布什政府花了2.57亿美元维护“公共关系”,是前几任的两倍。

  与此同时,接受了美国国防部大量投资的好莱坞意识形态机器也加班加点,献上了一批关于战争英雄的电影,大名鼎鼎的《黑鹰坠落》就是其中翘楚。“是时候打一仗了”的口号,在爱国节目的宣传片批量里出现。而因为与劫机者进行斗争,使在911事件中被劫持的93号航班没有撞向恐怖分子的预定目标华盛顿,而是坠毁于宾夕法尼亚州的一片空地上的乘客们,也在死后被小布什政府追认为英雄,有着自己的纪念园和纪念日。他们的故事被拍成电影《93号航班》,影片中乘客大喊着“行动起来吧!”冲向劫机者的情节被被渲染出了老式西部片的战斗情怀。

500

  除了新闻界和影视界,音乐界也行动起来。包括迈克尔·杰克逊在内的25位天王巨星,身着星条旗举办爱国演唱会,其中最经典的画面是吹牛老爹穿着军装嘶吼,“我要同你战斗......恐怖主义!”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宣传充斥着日常生活,铭刻进了大众的潜意识。

  事实上,911事件的战争文化铭刻,并不是新创造的,而只是唤起了美国民众关于战争的“无意识”。这种无意识可以最早追溯到二战。从1945到2000年,除了卡特,其他总统都用过将敌人形容成希特勒般的邪恶化身的把戏。国防部长在911后把小布什类比为丘吉尔总统,顾问大卫把反对美国的国家称为“邪恶轴心国”,而前面提到的911被当做珍珠港的再现。美国民众只需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和纳粹一样邪恶的敌人,尽管他们自己也解释不清楚纳粹到底是什么。

500

  当然,与此同时,二战历史也为美国提供了正义的背书,比如那些法国人热烈欢迎美国军队的影像,使得美国人觉得美军在伊拉克也会受到热烈欢迎。这套把戏实在太好用,以至于愚蠢的小布什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小布什的支持率在911后以每个月1.8个百分点的速度下滑。于是他又打造了“炭疽”事件,并称其为新的恐怖主义袭击。但事实上,炭疽事件只死了7个人,而几年后的调查结果也因为其和宗教极端主义越来越远而不了了之。

  但这对小布什执政宛如救命稻草,每次政府宣布进入紧急事件,民调就会回升。这虽然帮助小布什赢得了第2个总统任期,却使美国的民主外衣日渐剥落。在911后的13个月里,44部法律被设立、改动或者撤销,军方以预防恐怖袭击为名肆意扩大权力。由于敌人被认为混入群众,所以群众被纳入日常监视范围。在爱国的名义下,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对平民监听的底线也被突破。例如FaceBook、Google之类的公司向政府提供用户的隐私。

  这股监听风潮还被用于对付其他国家,比如斯诺登揭露的“棱镜”计划。除了监听,另一种人权的底线也被突破。美军虐囚的照片被公布后,在爱国思想构筑的心理缓冲下,美国人甚至觉得这并不是难以接受的事。甚至在影视剧中,也开始出现了以前所没有的虐待反派角色逼问情报的情节,这类情节向观众抛出一个道德两难——如果虐待1个人可以救100个人,虐待还是不被允许的吗?

500

  美国式的爱国主义成了好战分子的遮羞布,一些原先受阻的决策也顺理成章地得到通过。在911后,美国立马单方面撕毁了《反弹道导弹条约》,就像去年美国借着贸易战撕毁《中导条约》那样。而反恐战争也给了美国一个向企图动摇“石油美元”地位的伊拉克发动战争的绝佳理由——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炭疽关联到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让美国人联想到了以苏联的核威慑为代表的红色恐怖等带有冷战历史印记的记忆符号。

  所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确可以去唤醒民众的战争“无意识”。我们现在知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国政府制造的谎言。然而拜媒体所赐,谎言说了一万遍就成了真理。小布什那“任凭伊拉克独裁者及其军队摆布的美国人民”的说辞,让人觉得仿佛美国真的处于生死攸关的境地。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的军备竞赛失去合法性。1991年时任参谋长主席的科林说道:“我急缺魔鬼,我急缺叛徒。”军方需要一个靶子来作为维持庞大军事开支的合法理由。这个靶子被称为邪恶国家。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化,邪恶国家的名单也随时增减。当然这离不了传媒的配合,例如电影《真实的谎言》中极力塑造的圣战组织。

500

  而被美国选中的邪恶国家,就是伊拉克。这个国家不仅在911事件没有向美国的死难者表示哀悼,还是一个企图挑战美元霸权的石油国家,于是,对其的妖魔化攻势随即展开。伟达公共关系顾问公司甚至花费了将近1070万美元制造各种信息令民众接受攻打伊拉克的决议,其中最著名的是一条伊拉克士兵在医院抢走新生儿并在其母面前摔死的新闻,然而这则新闻是伪造的,接受媒体采访的证人——所谓的医院护士其实是美国驻科威特大使的女儿。在各种信息的轰炸和洗脑下,美国民众对伊拉克的仇恨情绪到达顶峰,美国政府则借机完成了对伊拉克的战前动员。

  要说美国人有多仇恨伊拉克人,可以举两个例子:一位911的受害者父亲要求美军在飞机导弹上写下自己女儿的名字,士兵们欣然应允,在导弹上写口号是美军传统,有的导弹写着“有本事劫持这架飞机”和“让我们开始行动吧”;另一个例子是,当美军装甲车驶入巴格达,一位妇女流着泪质问美军士兵为何要侵略自己的国家,美军士兵则对她大喊“911时你在哪里?!”

  整个美国对侵略战争理直气壮,小布什把这场战争类比为十字军东征,吸引了大量宗教狂热者,伊拉克战争对他们来说是一场圣战。美军士兵也被这种气氛所感染,哼唱着:“跑吧,跑吧,伊拉克人;我们扣下扳机是为了寻个乐子;死吧,死吧,伊拉克人”等将屠杀伊拉克人当作理所当然的歌曲。这群刽子手被训练得没有心理负担,任何违反国际公约的行为,只要用于对付美军的敌人,那就是合法的行为。电视剧里的类似情节也给大众打了预防针,美军情报专家坚信《24小时》中的虐囚情节为伊拉克战争带来了助力。

500

  美国因为炭疽联想到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所以进攻伊拉克。但是真正在战场上使用违反日内瓦公约中的化学武器的一方,恰恰是美国自己。早在越南战争中,美军就曾使用毒性巨大的“橙剂”。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使用新式材料制作弹药,那就是“贫铀”。贫铀在击中目标后会燃烧,散发出微粒。这些微粒具有极大的放射性,污染空气、土层、水源,进入食物链循环。巴格达被占领后,整个城市被测试出极大的放射性。更别说镀在贫铀外层的铍合金也具有巨大的毒性。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国投入1000-2500吨这种核工业副产品。

  当然,战场上的美军士兵也深受其害,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武器的危害。美国的“爱国主义自我审查”封杀了一切消息。五角大楼和医学协会都出报告否认贫铀会对人体有危害。媒体们则把焦点对准“战后应激性障碍”的心理疾病,进一步把士兵打造成英雄。有1/3的美军士兵心理失常,我认为这完全是美军把士兵训练成泯灭人性的屠杀机器的缘故。比如其中一种训练方式是在羊膀胱中注满血来作为士兵模拟砍人的道具,一刀下去,血溅一身。关于使用化武、欺骗大众和引导舆论,美国人早就驾轻就熟。

500

  我们可以看到,整个美国走向了一条军国主义道路,在小布什政府的领导下尤其如此。小布什的公关团队尝试给他披上“军人总统”的外衣,给他安排了许多场身着军装慰问军队的活动。这是建国以来第一位这么做的美国总统。当年的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曾经用名誉保证,不会在担任总统时穿将军制服。小布什开了先例,于是奥巴马也依样模仿,因为这对于民调来说实在效果不错。

  美国历史上,国会议员里退伍老兵的比例在23%—27%,不止政治上流行军国主义,整个社会都沉浸在军国主义的氛围中。在消费领域,退伍士兵经常代言各种商品,士兵的故事经常被搬上银幕。商人们免费给士兵提供商品来做促销,广告的标语经常使用军事化口号,比如前面提及的“开始行动吧”曾经引发知识产权官司,有几十家公司都想抢注。

  在音乐上,911事件后,一批“不够爱国”的歌曲,被封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爱国歌曲经常占据音乐榜榜首;五角大楼还亲自为这些歌曲进行推广。在体育上,任何体育馆都会成为爱国集会场所,运动员和拉拉队身着爱国服装,喊出爱国标语,体育迷们把运动员称为“战士”。热衷于身体对抗的运动,比如橄榄球,甚至“超级碗”本身就和五角大楼有合作关系,在决赛日的广告中出现军人形象。

500

  这种军国主义思维,从小就被渗透进每个美国人的心里。美国人奉行旧欧洲的法西斯教育,把好战底色隐藏在救世主学说之后。教育系统中的军国主义干涉无处不在,教材的征询会有退伍老兵参加,有时教材还可以作为军事审判的请愿书。任何一个教师和校长都可以在联邦网站找到致他们的信,其中包含有关军队神圣化的指导意见。学校举行各种军事纪念日活动,国旗铺满校园,学生被要求拜访退伍老兵聆听教诲。FBI、CIA、NSA、DIA都在网上开设了儿童版网页,上面有拟人化动物扮演的国家安全探员。

  更过分的是,军队招募体系直接进入了学校。国防部每年花3亿美元赞助学生进行军事夏令营,招募官进入课堂散发“军队职业倾向测试”。失足青年接受军事化矫正并引向军队,以奖学金利诱贫困学生参军。军队还不受限制地接触学生档案,从中挑选适合当兵的人定点说服他们参军。

500

  在学校外的攻势也如火如荼。911后,美国玩具兵人的销量大增,其中“小布什总统”“国防部长唐纳德”“三角洲特种部队”“来自阿富汗前线的自由战士”广受欢迎,儿童们在室内模拟小布什布置打击任务。而美国国防部资助了大量的电子游戏开发,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陆军》,被称为美国官方陆军游戏。青少年在其中感受拟真的战场任务,其趣味性和宣传性引领着年轻人走向招募办公室。还有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是超级英雄漫画,比如《超人》和《美国队长》。他们的共同之处是身披国旗式的衣服。超人曾审判美国的敌人希特勒和斯大林。而美国队长更是在911后复活,这位二战老兵是美国的象征,复仇者联盟的领导者。

  把视线移向战时的美国新闻界,来看看他们是怎么通过fakenews把伊拉克战争打造成一部好莱坞大片的。在战争中,所有媒体都在复制官方的口径,在美国人的二元思维下,所有反战言论都会被打上不爱国的印记,发布反战言论的记者将在被迫道歉后辞职,态度消极的记者则会被边缘化,只有善于编织挑动公众情绪的谎言的人才会得到青睐。

  曾经有一位叫做林奇的女兵被伊军俘虏,媒体的宣传是:她打光最后一颗子弹,然后被伊拉克人俘虏后强暴并受尽折磨。对此美军最终策划了一场“拯救大兵瑞恩”式的行动救出了林奇。然而几年后,林奇坦言,她并没有受到强暴,伊拉克人把她送去了医院,救了她,然后默默离开。而美军在接她时,为了营造出战争片那样的剧情,炸掉了无人看守的医院大门。

  而那个著名的结合了硫磺岛事件和苏联倒台后人民推倒独裁者铜像的二重象征意义的美军士兵把国旗挂上萨达姆铜像,愤怒的伊拉克民众将其推到的事件,也是彻头彻尾的摆拍。真实情况是,那些视频里热烈欢迎美军的所谓伊拉克民众都是美军早已找好的演员,并不断跟随美军在各个城市上演“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戏码。

500

  对战败者的清算也是一场表演,落魄的萨达姆被美军从山洞里揪出来,不断用橡皮手套拨弄着他的身体,像检查牲口一样检查牙齿。小布什的支持率在这场表演后大幅上升。战争结束后,美军还把恐怖分子的照片做成纸牌散发给民众,时刻提醒人们敌军悲惨的下场。

  与新闻报道中的假大空做对比的,是血腥又混乱的真实战场。美国经历不断作战所得出的军事理论是“震撼与威慑”,集中力量一战而定。比如在日本投下原子弹,又比如在越南的地毯式轰炸,力求把敌人一战打回“石器时代”。在每天近400颗战斧导弹的轰击下,美国士兵“向一切移动的目标进行射击,向一切可疑的目标进行射击”。

  这种随意开火早在越南战场上就开始施行,有时会屠光一个村落的平民。美军对“邪恶国家”从来不讲什么国际公约,虐囚被作为获取情报和施加恐怖的有效手段。他们奉行“暴力是取得阿拉伯人理解的唯一手段”。某位士兵面对采访时坦言“我还没有射杀伊拉克人,但是我的兄弟已经杀过三个了”,可以看出他对杀阿拉伯人丝毫没有负担。“当我第一次扣动扳机,我丝毫没有犹豫,开了20枪之后,感觉在玩《火线猎杀》游戏”,暴力早在很久之前就植入了士兵的内心。

  这是血腥的一面,美军在伊拉克的行动也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有序。真实的伤亡数字被通过统计手段掩盖。一般而言,只有“直接战斗受伤”才被计入伤亡,间接受伤和心理疾病的士兵不被统计在内。另外,伤亡其实大多发生在雇佣兵身上,他们战斗在最前线。编制内的美军干不了太专业的事,大多数人只培训了6个月就被送往战场。这群少爷兵对战争的理解仅仅是《使命召唤》。他们的正义幻想被现实打得粉碎,伊拉克民众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咬牙切齿。另外,战场的补给也不充足。由于军方腐败,大量的士兵缺少装备,甚至领不到防弹衣。士兵们完全对军方失去了信心。

500

  不少美国大兵们入伍的目的是为了追求屠杀敌人的感官刺激,找到一种“爽”的感觉,然而伊拉克人的长期顽抗,很快就让他们没办法继续“爽”下去。到处是袭击和炸弹,相比之下大兵们却得不到足够的防弹衣,他们对战争的种种幻想都破灭了。2004年,有72%的美军士兵认为军队士气低下。士兵们都想回家,可五角大楼却希望他们长期驻扎伊拉克,强制命令士兵超期驻留。所谓的志愿兵能去不能回,这引起了士兵们的公愤。国防部长唐纳德前线慰问时,大部分士兵集体去喝咖啡,只留下几个上级安排好的演员配合采访。当然演员中也有人忍不住当着媒体质问唐纳德,场面一度非常尴尬。

  军中矛盾激化,对士兵的体罚变普遍发生。由于回国的申请迟迟不批,一些士兵成了逃兵。04年的逃兵有5000,06年的逃兵有8000,占美军的1%。国防部也很无奈,即使无孔不入的征兵,还是无法满足长期驻扎伊拉克的需要。大部分美国年轻人过于肥胖,不符合当兵标准。另外,由于训练方式的问题,需要替换的有心理疾病的士兵太多。所以国防部只好给志愿加入美军的外籍人士颁发绿卡来补充兵源。

  拜互联网所赐,美军的狼狈景象最终曝光。士兵们在网上开设博客,实时更新战争的混乱,有时还更新虐囚的影像。博客的内容打了主流媒体的脸,国内反战舆论开始发酵。五角大楼在两年后才后知后觉,尝试封杀士兵博客,处罚士兵博主。这只不过把越战的手段再次用于伊拉克。战时士兵的家信就要被军方审核后才能寄出。06年开始每个士兵必须通过军方链接登陆社交媒体,这样军方就可以监控每条留言。不过对于网络的控制不止于此,五角大楼的做法是占领网络话语权,在youtube上大量开设军方的频道。每个军官在社交网络上都有团队运营的个人账号。另外,五角大楼还和facebook等社交网站展开合作,进行内容审查。

50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小布什因为挑起伊拉克战争,收获了大量支持率而连任。小布什同样因为伊拉克战争的丑闻,而丢失了大量的支持率。前面也说到,美军的战斗理论是基于震撼与威慑的闪电战,在战争初期一次性投下大量资源,这是因为五角大楼不知道什么时候民调会突然反转。当美军陷入战争泥潭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尸体被运回美国。美国民众最见不得死人,于是舆论风向逆转。小布什政府墙倒众人推。

  基辛格首先站了出来,称伊拉克战争有越战的丑陋味道。各种反战组织开始大量游行。媒体们为了迎合大众开始报道战场丑闻,并表达对战争的忏悔,《华盛顿邮报》还打出了“布什时代的终结”标题。那些之前被封杀的左派歌手又被民众接纳,反战歌曲《美国白痴》冲上销量榜榜首。好莱坞开始制作反战主题的电影,比如《生死狙击》的反派就是CIA。电视上出现了类似《波士顿法律》的电视剧,其讨论的主题是批判关塔那摩虐囚。DC甚至还出了一部刺杀美国总统的漫画,因为“总统发起了伊拉克战争”。最后,政府和法院背弃了小布什,这位曾经的“英雄总指挥”成了丧家之狗。

  美国的战争热情始终处于一个循环,没过几年就通过五角大楼的宣传攻势下恢复到了高水平。在2010年的民调,89%的美国人表示对军队十分“自豪”,尽管他们在战场上犯下了诸多残忍罪行,真是见了鬼。

500

  我们最后来看看本书的作者怎么看待奥巴马。奥巴马在02-03年致力于揭穿小布什政府的谎言。在登上总统的位置后,废止了大量小布什政府在911后颁布的诸多军国主义法令,包括关闭关塔那摩监狱。他还致力于维护和平的形象,让美国驻日大使参加广岛纪念,这是史上第一次。然而在2011年击毙本拉登之后,美国民众再次被点燃爱国浪潮。

  这位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的总统意识到了军国主义的好用。这位黑人总统身着军装,在面对台下同样身着军装的支持者,更改了他对伊拉克战争的定性,“这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篇章之一”。在奥巴马连任后,又在另一次演讲中重申了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救世主的地位,绝口不提在战争中受益的石油公司。他说:“由于你们——你们为了一个民族做出了如此大的牺牲,然而你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伊拉克人才有机会规划自己的命运。这使得我们——我们美国人——变得有些特殊,与过去的旧帝国相比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做的一切并非为了他们的土地和资源。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正义使然。”

  真是狗改不了吃屎。

500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