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己经死了

诗歌,堪称中国文学界的“国足”——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又臭又热闹,新闻不少故事多多,却没有几个好新闻好故事。

新诗就不说了。白话文运动让新诗得到普及,新诗的出现,本意是解放人们的思想,让诗歌不要因为格律、字数限制而无法很好地表达感情,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一段时间内确实也出了不少好作品,这些新诗作品,感情饱满,兼具音韵文字之美,比如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再比如卞之琳的诗作,都能让人感觉到诗之美。

但似乎 一夜之间,新诗就死了。现在那些拿这样奖那样奖的诗歌,格式上是开天辟地地越来越不拘一格,文字是越来越没有美感,意味也越来越不悠长,内容是越来越龌龊,视野是越来越狭窄……但诗人圈子管这叫创新,叫人性,叫真情流露。但广大读者却对他们嗤之以鼻:嘲笑说只要会敲回车键就会写诗。

舶来的新诗挂了,旧体诗则更是早就死了。

别看这两年来随着央视诗词大会的热播,似乎爱诗读诗的人不少,但也无法掩饰旧体诗的死去。诗词大会的常客——点评嘉宾郦波、康震,讲起古诗来头头是道,非常动听,但他们本人的诗作,却也实在难拿出手——这也算是“知易行难”了吧?

比如郦波这首或者他本人认为还不错的诗作《旅夜作书》:

长夜永怀难自问,欲笺尺素赏音稀。

一身多少江湖事,明月清风弄我衣。

郦波发布自己这首诗后,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嘲笑。郦教授愤怒反击说自己诗歌里用了19个典故,如果你这些都不知道,就不配谈什么诗歌……他可能没明白网友在笑什么,是呀,二十八个字里你用了19个典故,那你自己的东西在哪里呢?

白居易说“诗歌合为时而作”,也就说,诗歌至少应该反映时代吧?可上面这首《旅夜作书》呢?要是不署名的话,你绝对会认为这是二百年前哪个乡村不知名的小儒生写的诗,你绝对不会认为这里面说的是21世纪的事情。“欲笺尺素”?郦教授你来回答我,你上次写信是什么时候?“明月清风”?郦教授你来回答我,出去旅游,晚上八九点时候你会干什么?怕不是在那个特产夜市流连就是在星级酒店里高卧吧?你哪里来的“清风明月”之感?

现在的人写古体诗,附庸风雅,寻章摘句,一首诗下来,全是垂柳、离情、思乡、田园……你们来回答我,城市里钢筋水泥都把天空束缚得只剩下一线了,你们哪里看到这么多空旷的景象?思乡?叫家人发个视频给你啊,一秒钟的事情,你思的哪门子乡?相思?视频一连,啥事情都能做,你哪来的生离死别情?

所以,对旧体诗中的这类“仿古诗”,我的看法是,比老干体还不如,老干体虽说情感夸张、字凑句堆,但他们好歹在写自己的生活呀,我看了也知道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呀,而且,他们至少在尝试让现代词汇进入古诗……虽然因为他们的政治狂热症,让他们的诗歌意象过浅,但至少人家在践行“时代写作”,不客气地说,这才是古诗发展的正确路子。

比如这首: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完全不用解释,我一看就知道他在写什么,很符合白居易写诗希望妇孺都能懂得追求。旧体诗要改,很多人都在说,摈弃过严的格律,避免落入“寻章摘句”之困,是有道理的,但你内容上、思想上得推陈出新啊,21世纪的人,写个诗还是一千年前的意象,那叫什么事情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现代的所谓旧体诗人里,我倒是较为欣赏因为《将进茶》而曾经获过“鲁奖”但却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周啸天,你看他的诗:

写超级女声

今宵荧幕富星光,五省共追超女狂。

歌曲一朝惊屈贾,粉丝十万下江湘。

洗脚歌

健身中心即金屋,中有玉女濯吾足。

大腕签单既得趣,小姐收入颇不俗。

写张国荣

古诗虽云歌者苦,如君岂伤知音稀。

陆海歌迷共垂泪,旋见光碟涨如飞。

看到了吧,离文字美是有点距离,但你一看总会会心一笑:这就是咱们21世纪的生活啊。

中国诗歌为什么死了,因为诗人早没有灵魂了。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