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的这件古老武器,却是美海军无法回避的梦魇,局座曾说是世界第一

500

  战争中的武器五花八门,而人们向来会对那些一线兵器,比如机关枪、战斗机、坦克、巡洋舰之类直接输出火力的平台最感兴趣,这可能是由于多数人对战争的体验主要来自于影视剧——这些个武器一开火,声音震天,火光四射,视听效果实在太好了,肯定是军事片导演们用来表现战争的第一选择。

500

  但如果置身于真正的战场,无论是指挥官还是大头兵,不会有人去关心这些,他们只会为胜利和生存而想尽一切办法,当然也就几乎什么都要用,包括那些在影视剧中不怎么上镜的武器。

500

  水雷无疑就是“不上镜”的武器之一,它既没有鲜亮的弹道,也没有漂亮的外形,不要说上不上镜,在战场上甚至都很难发现它们,然而水雷却是海上战争中不可或缺,又非常难缠的兵器,这种无声无息,守株待兔的水下伏兵,自从发明以来就是军舰和民船挥之不去的梦魇。

500

  说起来水雷还是我大中华四百大发明中的一种,当然这也是建立在火药被发明的基础上。最早有记载的水雷是明代的“水底雷”,在1558年明朝人唐顺之(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数学家)编纂的《武编》一书中,描述了一种用木箱作壳,内装黑火药,以油灰粘缝密封,人工拉火引爆的水下爆炸装置,从功能上看,具备了水雷的基本特征,可算作水雷的鼻祖了。这种发明在当时是有实际用处的,主要用来对付侵扰东南沿海的倭寇船只。

  

500

  ▲“水底龙王炮”以牛膀胱联接在木板之下,用雁翅管和羊肠通气,确保水不能灌入,香火不至熄灭,再下坠以合适的石块,使之重心稳定,不会翻覆

  人工拉火引爆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可以准确掌握引爆时机。但同时也有视距受限和拉火人员不易隐蔽,风险大的缺陷。为了能够实现“自动引爆”,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发明了更接近于现代水雷的“水底龙王炮”。在明代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中(茅元仪为明末的兵农学家,水底龙王炮出现早于此书才有会被收录),叙述了这种水下兵器的原理,简单地讲就是“香到火发”,也就是事先算好漂流到敌船的时间来确定引线的长度,点燃后顺水而飘,攻击敌船,实际上是一种定时漂浮炸弹。

  水底龙王炮需要目测水流速度来估算时间,虽然不再需要有人拉发,但也有引爆时间不可控的问题,于是这种武器被继续改进,出现了外形相似,但原理有所不同的“水底鸣雷”。在《天工开物》的火器篇中有对“水底鸣雷”的描述:“漆固皮囊裹炮沉于水底,岸上带索引机。囊中悬吊火石、火镰,索机一动,其中自发。敌舟行过,遇之则败。”

  水雷与岸上或船上的固定装置相连,形成类似拦阻索的触发装置,“水底鸣雷”中的火石与火镰会在敌舰碰到拦阻索时发生摩擦生火而引爆火药,是世界上最早的触发水雷。明代的水雷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这些发明却基本属于某些将领或技术人员的个人行为,在接下来的清代,这些技术不被重视,很快就归于沉寂了,现代意义上的水雷还是起源于西方。

500

  西方最早使用水雷作战是在1769年的俄土战争期间,俄军使用漂雷炸毁了土耳其的浮桥。但真正能把船炸沉的水雷却出现在美国独立战争中,1776年,大卫·布什内尔设计出西方第一颗水雷,当时也把它称作“鱼雷”。这一年的8月,他试图攻击用水雷攻击英国的“西勃拉斯”号。但这个新武器取得战果的方式却很有意思——英国士兵率先发现了在水面漂浮的怪家伙,派人将这个酒桶一样的东西捞了上来。

  正当英军兴致勃勃地想研究一下时,突如其来的爆炸不仅直接炸死了3名英军士兵,“西勃拉斯”号也被炸沉,这次小战斗也因此得名“小桶战争”。“小桶”会突然爆炸是因为它的基本构造跟明代的水底龙王炮差不多,只是容器变成了木桶。

  在接下来的历史中,水雷慢慢开始大放异彩,第九次俄土战争中,沙俄已经把水雷作为港口防御的主要手段了。在同一时期在美国南北战争中,水雷亦被大量使用——南方联邦发明的水雷共造成北方政府军41艘舰艇受损或沉没,只有9艘舰艇被火炮击沉,看似没有主动攻击能力的水雷取得了不错的战果,开始全面登上战争舞台。

500

  到了工业化的近代,结构简单的水雷能够被大量制造,成为一种廉价而有效的兵器。在俄罗斯电影《无畏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中,就有高尔察克率警戒号布雷,遭遇德军腓特烈•卡尔号巡洋舰后,冒险将对手引入雷区,利用水雷击沉德舰的情节。

500

  这个情节与历史有出入,腓特烈•卡尔号被水雷炸沉是真的,不过与高尔察克没有关系,他们并没有遭遇过,而且一枚水雷也不可能瞬间就把一艘大舰炸成两半。但高乐察克的确擅长水雷战,这段情节可能是取自他在日俄战争中指挥驱逐舰塞尔迪特伊号布下水雷炸沉日军高砂号巡洋舰的事实,只不过真实战斗中布雷和击沉敌舰间隔时间太长,碰不上面,据实拍片那就不好看了。

  

500

  ▲锚雷放在岸上是左下角那样,放进

  水中就成右边那样(图中是模型)

  影片中出现的水雷属于在一战之前和一战期间最为常见的锚雷,外貌特征是长着许多“触角”,这些其实是引信,弄成这样是为了无论哪个方向撞上都能引爆。锚雷由雷体和雷锚两部分组成,通常是球形,涂成黑色(为了隐蔽)。雷体下部是炸药室,装有炸药和电雷管,上部中空以容纳定深机件,控制水雷的深度,加上用来固定雷体的雷锚,水雷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500

500

  ▲引信是并联的,随便哪个碰上了都会爆炸

  “触角”一般有五个,每个触角由锌杯、碳棒和装有电解液的玻璃管组成。触角是按电池原理制作的,每一个触角就像一节干电池,锌杯等于是电池外层的锌皮;碳棒类似干电池中带铜头的碳芯;玻璃管中的电解液相当于干电池中的糊状物。当船身把碰弯触角,玻璃管就会破碎,电解液流到锌和碳之间,形成电流通到电雷管,水雷就爆炸。

  这种由俄国科学家B·C·亚图比在19世纪中期发明的引信解决了明火引爆方式在水中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当然,这种水雷在使用时也得小心,因为这触角敌船撞了自然会弯,要是在自家布雷舰上因为磕碰、掉落而搞弯了的话……。

500

500

  对付这种水雷也不难,如果条件许可,只要让军舰拖着带剪刀的钢索割断锚雷的雷索,水雷就会浮到水面上(因为水雷上半部分是空的),然后派人乘小艇前去拆掉引信就可以让水雷失效,因为小艇质量小,不会撞弯触角,相对比较安全——很多时候双方你布我扫,来回拉锯,就看谁运气不好了。

500

  日俄战争中,双方都使劲布雷,战果也不错,11艘日本军舰,5艘俄国军舰被水雷击沉,平均125枚水雷就能炸沉1艘舰船。一战中,交战各方布下了31万枚水雷,击沉排水量600吨以上的水面舰艇148艘(战沉军舰的27%)、潜艇54艘(战沉潜艇的20%)、商船586艘。

  1918年5月,英美两国为了封锁住德国海军,花了半年时间,用7万枚各式水雷在英国北部和挪威西南部之间的海域上布设了海战史上最大的水雷阵,这个水雷阵是立体的——宽250海里,水深124~199米,史称“北海大障碍”。在战争结束后,为了清除这些水雷(包括别处的),82艘扫雷舰连续不断地工作了五个月。

  

500

  ▲这是一艘被水雷炸伤的军舰,扭曲的船体和冒

  出的白烟显示龙骨和动力装置受到了损害

  传统的锚雷由于底细大家都门儿清了,所以实际上不大容易产生真正的威胁。为了占得先机,二战中的纳粹德国在水雷方面先下手为强,搞出一个神秘的新品种。1939年9月,已经对英宣战的纳粹德国在泰晤士河口到哈姆贝尔附近的海域布放了大量水雷,还并不刻意掩饰,英国立即展开扫雷行动,但是却好象什么也扫不到。皇家海军在疑惑中出动了,结果却在隆隆的爆炸声中损失了17艘军舰,这让英国一时陷入了恐慌。

500

  两个月后,英国人的运气来了,德军飞机在布雷时将一枚水雷扔在了泰晤士河口一处退潮后的泥滩上,英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一枚完好的德国新式水雷,如获至宝,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研究。专家们猜测水雷可能使用了磁传感器,所以在拆解时避免使用金属,甚至把金属钮扣都换掉了,并使用了无磁性的黄铜工具。事实证明他们猜得不错,这果然是一个采用磁引信水雷。

  

500

  ▲经常的敲击振动会使钢铁产生磁性,可以想象为原来杂乱无章的原子被“震松”的同时,受到地磁的导引而变得有序

  磁引信的原理是这样的,由于造船造舰要花比较长的时间,钢板会因频繁的振动(铆接、电焊、钻孔……)而被地球磁场逐渐磁化,产生磁性。下水后的舰船就会象一个浮动的大磁铁一样,这就给水雷提供了另一种信号源。

500

  德军的磁性水雷为看上去就象是一个大号的火箭弹,引信部分主要集中在尾部,由磁针、电雷管和电池等部件组成。当舰船接近到一定距离时,磁针就会受到吸引而摆动,当距离足够近时,磁场也就足够强,磁针会摆动到联通中间机构开始工作的程度,数秒钟后开关闭合,电雷管随即通电引爆水雷。不过事后英国发现德国水雷的触发机制过于敏感,这使得破解了磁引信后,扫雷又变得比较容易。

  

500

  ▲英军在惠灵顿式轰炸机上装上个大通电线圈产生磁场来“欺骗”磁性水雷,军舰上也可以装上类似装置来扫除磁性水雷

  这种引信摆脱了锚雷需要直接触碰的限制,因为无需直接接触,所以可以直接沉底待机,难怪英军用对付锚雷的方法扫除不了。这种非触发水雷通过爆炸引起的强烈水压变化来反复挤压船体,比接触型水雷的杀伤力更大,300千克的磁性水雷就能击沉一艘5000吨左右的舰船,从此军舰的维护又多了一项消磁的工作。但是沉底水雷的缺点是只能布设在浅海,因为爆炸产生的冲击波衰减很快(要是布放得像马里亚纳海沟那样深,水面上只会冒几个泡)。

500

  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1944年1月,德国海军少校弗蒂又开发出了压力水雷和音响水雷,其中又以压力水雷最难对付。压力水雷的原理是利用舰船经过时产生的水压变化来确定引爆,这种感应方式很难象对付磁引信那样去采用欺骗手段来扫除,只能用加固的船硬着头皮去引爆,这种类型的水雷至今仍是无解。

  1944年6月初,德军在多佛海域布设了216个压力水雷,4天内炸沉了盟军29艘舰船,炸伤多艘。请注意这个日期,倘若德军选择在诺曼底大量布设这种水雷,盟军的登陆能不能成功还得打个问号,所幸德军被盟军的战略欺骗所误导,把雷都布到多佛那一边去了。

  

500

  ▲抗战时期中国的几种水雷,大部分为漂雷,分别为海乙式(左上)、海丙式(右上)和海辛式(右下),左下为武汉保卫战期间使用的一种沉底雷,型号不详

  水雷之所以受到青睐,是由于水雷具有其它武器很难达到的高费效比,这对于战争中不那么强大的一方是很有吸引力的。通常生产和布设水雷的成本只有扫雷的0.5%至10%,而且扫雷花费的时间可能会达到布雷的200倍之多。如果说象美苏英日这样的海上强国还不那么依赖水雷的话,抗战时期的中国在水上对抗日本侵略军,水雷战就成了主要作战样式。

  

500

  ▲中国布雷队员准备出发

  抗战时期的中国海军总排水量只有六万吨,是日本海军的三十分之一,基本上只能江防,许多舰艇还是清朝的遗物,完全不具备与日军进行海上对抗的能力,仅有的一些军舰也很快损失殆尽。但失去战舰的海军官兵组成布雷队,利用水雷这一简单廉价的武器以及长江的流向优势,顽强地打击日军。

  

500

  ▲抗战胜利后率舰队收复南海诸岛,后来在解放战争中起义的林遵将军(左一),就是布雷队的一员,他曾在不能找到船只的情况下凫水布雷,炸毁日军舰艇多艘,也数次遇险

  海军部长陈绍宽下令建立辰溪水雷厂制造水雷,海军布雷队穿越敌军战线,在敌后以游击方式布雷,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据日本随军记者回忆:“在江面上布下了无数的水雷,使南京和汉口之间成了可怕的水雷区。”日军在航行时心惊胆战,始终不能将长江作为主要的水路运输线,作战不得不依靠效率很低的陆路,实际上起到了限制日军战斗力的作用。

  抗战时期中国海军布放的水雷数量相当庞大。通过现有1938~1941年的数据,在这四年间大约投放了16794枚,全部集中于长江流域,八年之中没有间断,总数就难以统计了,但效果是明显的——侵华日军被击沉击伤的321艘舰船中,绝大多数是被水雷的功劳。

  

500

  ▲日军为了对付水雷,也设法扫雷,但由于水雷太多,许多扫雷艇都怕炸沉了,左上是日军很难得地捞起一枚水雷(貌似海丙式),左下和右侧为日军被水雷击沉的“势多”号炮舰

  如果算一算水雷的经济账,就更加显示出水雷的优势。

  成本——中国战前向英德采购的水雷,每具需耗费法币4000元,而自制的水雷成本仅及外国产品的十分之一。

  收益——布雷队半年内就在长江水面炸沉了大中小日本海军舰艇60余艘,其中最大者7000吨以上,最小者也有100—200吨。根据造价计算,日军损失达6000余万元(银元),这还不包括船运物资和人员伤亡的损失,而布雷队所付出的代价仅1%。

  效用——基本上中国海军每消耗10枚水雷即可炸沉敌舰一艘,就算以每个水雷1000元计算,也是消耗10000元就可击沉日舰一艘;即使以100吨计,这一艘也值100余万元,实在是大大的划算。

  

500

  ▲B-29正在投放水雷

  除了费效比高以外,中国选择水雷战还抓住了日本反水雷能力差的弱点,因为日本一贯以进攻强而自恃,看不上用来防守的水雷,对于如何扫雷就更不重视了。这样一个大漏洞,日本更加强大的对手美国如果不好好地利用起来简直没天理——1944年底,美军开始航空布雷,以此封锁日本本土和殖民地(东南亚和朝鲜)的港口,主要由美陆军第20航空队使用80~100架B-29型轰炸机完成。

  美军共出动1528架次,布雷12053枚,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在内的670余艘船只,炸沉和重创431艘,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摧毁了之前日本船只的75%。平均每21枚水雷就能炸沉日本船只1艘。

  日本的航运量在1945年上半年下降了98%,朝鲜的大米和东南亚的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无法运回日本,挣扎于死亡线上的日本人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遭到了沉重打击。小小的水雷,是除了原子弹之外,打击日本最为有效的武器。

  

500

  ▲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老式意大利水雷炸伤

  的“普林斯顿”号导弹巡洋舰,巨大的破口触目惊心

  除了费效比高以外,水雷还有一个其它兵器都不能比的优点——军事寿命长。哪怕把一战二战时期的水雷布放在海里,也仍然能起到杀伤舰船的作用,而同时期的其它兵器,飞机坦克军舰等基本上都早已经更新换代了。

  1988年4月14日凌晨,在波斯湾的黑夜里,一枚价值1500美元的M-08式古董水雷炸伤了刚刚下水四年的美国海军“罗伯茨”号导弹护卫舰(FFG-58)。这种水雷已经是76年前的型号了,仍然给年纪轻轻的现代化军舰造成了近1亿美元的损失。

  

500

  ▲这就是给的黎波里号上了眼药的LUGM-145水雷,

  还是个头上长角的古老接触式锚雷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海陆空都被打成乌鸡眼的伊拉克,却靠着老掉牙的水雷挽回了一点点面子——伊军在伊拉克和科威特沿海布放了1000枚水雷,多国部队居然没有足够能力来扫雷,停战后花了1个多月时间,才算清除了全部水雷。而这些水雷也结美军造成了损失,除了巡洋舰普林斯顿号以外,两栖攻击舰的黎波里号也被伊拉克自制的LUGM-145水雷炸了个大口子,三分之一的燃油漏光,修理费花了350万美元。

500

  可以看出,水雷和地雷一样,都属于穷人的“战略武器”,成本低,收效大。在中国海军还比较弱小时,水雷很自然地成为海军的主力兵器之一,抗战时如此,建国后也是如此,只不过没有遇到过实战罢了。

500

  与那些引人注目的水面舰艇不同,低调的水雷似乎没有多少人关心,但实际上中国海军装备的水雷却是一直以来被称为美国海军最头疼的烦恼(没有之一),在这一点上著名的DF-21D反舰弹道导弹只能屈居其次。 

  另外在水雷战技术与概念的发展上,中国处在了最前沿的位置,并且它所拥有的作战系统是那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兵器库里所没有的。比如独具一格的战术: “攻势水雷战”,它可以在现代战争中取得无与伦比的战争效费比优势。

500

  ▲上图为中国海军正在布放火箭助推沉底雷

  中国海军的水雷数量不少,质量上乘,种类也很齐全,这可以从名字上看出来——水雷的命名一般都会加上“沉”、“漂”、“锚”的字头,后面加上数字,如沉一、锚四等等,一看就知道是什么种类,如果前面是“特”,则表明这是特种水雷,可能是火箭上浮水雷(可以放进深海沉底,遇敌船后用火箭推动快速浮上水面)、智能水雷(不见鬼子不挂弦,能识别目标种类,专炸某一舰种)或自航式水雷(能象鱼雷一样自己航行到布放海域潜伏,也确实是由鱼雷改装的)。

  目前,我海军驱逐舰和护卫舰均装备有布设水雷的轨道,约200艘扫雷艇等小型舰艇也具备布雷能力。另外,轰-6和歼轰-7等空中战机还可以空投水雷。再不济还有30万艘渔船,每艘船带两颗漂雷,就有六十万颗,区域拒止能力真不是吹的。

500

  用局座在中央电视台《海峡两岸》节目公开的话总结:“玩封锁,日本玩不过中国,一封一个准,中国水雷世界第一”。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