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苏南与安徽有什么羁绊?我就从康熙那会儿开始聊聊
【本文来自《驰援河南,“散装”江苏又来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玫瑰色刺青
安徽巡抚衙门在南京,科举乡试安徽人也到南京
从康熙6年江南省分设安徽省余江苏省后,安徽巡抚衙门一直在安庆(除了天平天国时期),安徽(江南左)布政使衙门在江宁,直到乾隆中叶迁至安庆。
安徽乡试一直在南京,清初三省分省(康熙3年~康熙6年)(陕甘、湖广、江南),都试图分闱,敢于折腾的湖南人最先于雍正元年实现了分闱的目标(这是个两省之间分名额的大事),而甘肃分闱是左宗棠的努力说服下,光绪元年甘肃乡试才定于兰州。
江南为中国文教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江南乡试每科录取名额仅次于顺天乡试(首都顺天乡试有众多的其他省士子参加),一直没有苏、皖两省分闱。安徽人也不是没有努力过,但总是时运不济,到1905年废科举之前,安徽人还是得去南京考举人。
康熙朝苏、皖分省后,就有以金从古为首的安徽七府生员向督抚呈文,要求单设安徽的乡试考场,可督抚不给他们使劲,这事便黄了。
雍正朝,两江总督查弼纳(满洲正黄旗人)调查结果根本不支持苏皖分闱的建议,江宁(南京)正处为苏、皖两省居中之城。如果安徽单设贡院,只能在安庆,安庆偏南,只有利于安庆、徽州、池州三府的考生,安徽其他府州考生去南京更为方便,他们未必乐意。南京之于苏、皖两省的地理位置,和武昌之于两湖完全不一样,武昌在湖广北面,湖南士子去确实很艰难。也就是说他认为,苏皖和两湖情形完全不一样,没必要分闱。
此后两省分闱又闹过几次,到了乾隆年间,安徽人终于争取到两省举人员额固定,即分开录取——否则安徽太吃亏了,考不过江苏的秀才们呀。朝廷决定江苏按中省之二等,取七十二名举人,安徽按小省之二等,取四十八名举人。这样安徽省比起苏皖混在一起录取,当然要好得多。但两省仍然吃亏,如果分开成两个考场,江苏的录取名额必定要比照浙江、山东这样的大省,而安徽的录取名额可以比照湖南、湖北这样的中省。两省加起来的总录取名额将比分闱前增加不少。乾隆帝多精明呀,他一看,这不行。就现在这样两省合闱的举人录取名额,苏皖两省举人考取的进士远远多于其他省,朝廷和各地方这两个省的官员太多了。如果再给你们分闱,增加举人名额,那还了得?于是又断然否决了。江南贡院一直成为全国竞争最激烈的考场,安徽庐州籍的李鸿章都不敢去南京考举人,其父李文安给他捐了个国子监监生资格,他合法地“高考移民”,进京城参加顺天乡试中了举人。
镇压天平天国之后,两省合闱乡试又延续下来。安徽一直未能争取到苏皖分闱,原因很多。
曾国藩办事求稳当,尤其在晚年忧谗畏讥,如果他像左宗棠那样有魄力,不管三七二十一,苏皖分闱这事没准就办成了。
所以,湖南人能折腾乡试能迁至长沙,甘肃光绪年能开始单独乡试则是左宗棠能使力,安徽一直争取不到单独乡试得怪外来的官僚不配合混日子和皇帝老儿抠门不肯多给些官做。其实都是背后各省乡试录用名额再分配的问题,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是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