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亦凡: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郑爽已乘黄鹤去。
满屏皆是吴亦凡。
4月份。
郑爽日薪208万77天入账1.6亿刷新了流量明星的天价片酬。
7月份。
吴亦凡“选妃”风波一出凸显了流量明星背后的资本有多脆弱。
有趣的是:
这对难兄难妹曾经还曾同台揶揄对方“不适合谈恋爱”。
果不其然。
他们都栽在了“恋爱”这件小事之中。
不同的是:
一个刷新了流量明星的贪欲有多大。
一个刷新了流量明星的底线有多低。
①眼看他“楼塌了”?▽
其实。
从2016到2019。
某吴姓一人就一直有过“加拿大炮王”的称号。
只是此前不曾实锤。
再加上各路资本的“热捧”。
从《西游伏妖》到《大碗宽面》。
同为“归国四子”的吴亦凡也还算是滋润。
只是这次。
从都美竹到一甜Elaine、魏雨欣。
从SNH48成员张丹三到前成员於佳怡。
从聊天记录到转账记录、和解协议。
从与多名女生有染到yj未成年且不做安全措施。
一个两个还能解释。
再不济施压、删帖、找公关还能抽身而退。
但劣迹斑斑就不是那么容易“公关”的。
而且舆情处理中有一个所谓的“黄金4小时”原则,“辟谣”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决定了事件不同的走向?
只是这次吴亦凡团队的“严正声明”却姗姗来迟。
当路人缘被消耗殆尽。
当路人粉开始疑神疑鬼。
吴亦凡团队再说什么“造谣”“没碰过”“全盘否认”……
这种绝对性的“措辞”恰恰会激化舆论。
当下的网友虽然不都是“名侦探柯南”。
但只要有那么一两个“明显的漏洞”。
吴团队的公关无疑是 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这种情况就像:
对方已经架好了机枪大炮。
吴团队还在赌对方的膛里有几颗“炮弹”进一步激化矛盾?
只可惜。
“唐三藏”他不是“燕双鹰”。
而都美竹已然向吴亦凡喊话:
要求对方在二十四小时内宣布退出娱乐圈,并且停止国内的一切营销合作。
吴的回应。
再一次“拉胯”。
只是随后。
从韩束开始、良品铺子、云听APP、立白、滋源、兰蔻、华帝、得宝、康师傅冰红茶、王者荣耀等相继宣布解约。
吴的辩解就更加苍白了。
与此同时。
细心的网友发现:
吴亦凡的表哥吴林旗下的不少公司都在近期注销。
先不说吴代言的其它品牌会不会“两肋插刀”。
强奸、迷奸、诱奸这样的指控很可能不了了之。
但若真涉及未成年人?
吴这事儿很可能还会涉及到法律层面。
不过。
吴最不能忍受的?
大概是都美竹吐槽他和“牙签”一样细。
②“顶流”之于资本?▽
为什么几年前的“炮王”依旧得到资本青睐?
这几天的“吴签”事件被资本抛弃时连一声招呼都不打?
其实。
这不难理解。
2016年前后的炮王事件还可以说是明星私德问题,他又没有结婚,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作为旁观者的我们。
似乎无话可说。
更别说人家还有一大堆颜值即是正义的“梅格妮”。
但是这次不一样。
真若涉及到爆料中的“未成年”,还有强奸、迷奸、诱奸这样的劣迹
吴亦凡甚至有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这才是各大品牌忙着撇清关系的原因。
毕竟。
当下的流量明星代言除了明星本人的“铁粉”以及各种“军事化”炒作的明星热度,这种千篇一律的审美和人设包装出来的明星,对于其他用户购买产品几乎不会有太大的正面影响。
但最好不要有什么“深入人心”的负面。
因为对于大多数品牌来说:
它们找代言人是为了“锦上添花”。
没义务“雪中送炭”。
更何况。
这场“雪”就是他们自找的。
而且。
代言人对于品牌来说:
就像一套衣服、一件包装那么简单。
更别提:
愈是名贵的衣服和包装,就愈“娇贵”,需要花更多的成本“喂养”。
作为国内第一个因为“丑闻”被品牌抛弃的顶流。
品牌拥有更多的选择。
吴的损失却可能高达上亿资产。
这也恰恰说明:
流量明星和网红品牌之间从来不存在真爱。
即使有。
也不过是一时的幻觉。
当然。
我们此前看过更多的是明星因为大是大非与品牌方主动切割。
只不过这一次。
吴作为国内顶流之一被“抛弃”。
却是很有可能影响到此后品牌“筛选”代言人的决策。
尤其是在互联网红利退潮的当下。
品牌必须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
重新思索代言人能够为品牌带来什么?
这或许很有必要。
③让“流量”回归理性?▽
近年来。
关于艺人吸毒、嫖娼、出轨等负面事件的新闻层出不穷,明星结婚离婚更像是儿戏。
行业已经通过《明星限薪令》《劣迹艺人》等条款整肃环境。
但即便如此。
还是有源源不断的艺人被曝出丑闻。
不仅有损自身的形象和声誉。
更有甚者。
一度波及与艺人有关的投资方、制片方,乃至合作方。
最重要的是。
随着粉丝经济的普及,明星和资本合谋盯着粉丝的口袋,越来越多年龄低幼的追星族很容易受到流量明星影响,甚至愿意无条件支持、袒护他们。
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不管是郑爽。
还是吴亦凡。
他们都是因为触碰到了法律红线,官方监管之下,舆论战场才浮现了真实的“抵制”之声。
否则。
资本在榨干他们的价值之前,删帖、炒作,依旧会为他们洗白。
粉丝在移情别恋新的偶像之前,控评、刷榜,依旧会为他们无罪辩护。
2021年2月22日。
《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
禁止“操纵利用多个平台账号,批量发布雷同低质信息内容,生成虚假流量数据,制造虚假舆论热点”。
而这。
固然能够在法律层次严防一些平台“控制舆论”。
但若微博、豆瓣等平台“表里不一”。
这种行为就很难杜绝。
所以。
对于网络舆论平台。
它们除了要满足最低的法律底线之外。
还应该对自己有着更高的道德标准。
这样才能更有价值的为社会服务。
只是。
这些平台若不懂得什么叫做自律。
就只能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平台参与进来帮助他们“自我革新”。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流量若没有资本支撑就是无根之木。
资本若没有市场滋养就是无根之水。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明星是市场的需要。
只是在资本的作用下,流量明星逐渐变成了那种用来“捞快钱”的工具人,一旦无法走出“流量”的舒适圈它们是有生命周期的。
这也是为什么?
一些流量明星爆红之后疯狂“透支”自己流量红利的缘故。
钱。
太容易赚了。
这也是很多流量堕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