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
1996年,女星巩俐正式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第一位登上该杂志封面的非政商界中国人。
也正是从1996年开始,在外资势力的主导下,娱乐风开始席卷中国大陆,香港“四大天王”开始在大陆引领偶像之风,直至今天的韩剧韩流、日剧日流、小鲜肉、爱豆…………所到之处,人头攒动,交通瘫痪,尖叫震耳。
而在此之前,中国人的“偶像”一直是毛泽东、雷锋、钱学森、陈景润、许海峰。
同是1996年,湖南经视自制综艺《幸运三七21》开播,将游戏元素引入,开启了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新时代。
从此,“娱乐”成为了电视制作的龙头信条,一切娱乐化,娱乐化一切。
第二年,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一套节目通过亚洲2号卫星传送,呼号“湖南卫视”。
大名鼎鼎的湖南卫视就此传遍全国。
上星之前,湖南广播电视厅厅长魏文彬专门给湖南卫视换上了新台标“鱼米之乡”,那是他特地请香港的凤凰卫视台标的设计者设计的,为的是摆脱大陆“土气”的形象。
同一年,王炳文主创的《快乐大本营》开播。
二十年的时间,“鱼米之乡”逐渐变成了芒果,又逐渐变成了马桶。
二十年的时间,集“外籍”、“色批”、“毫无演技唱功”于一身的人能够成为今日中国内娱之大牛,淫祸残害万千女性而立于不败之地,腐化拉低文艺水准而仍端顶流之巅。
这样的人,能够平均一个小时之内赚到中国某些贫困地区近一年的财政扶持,靠的是什么?这样的人,能够引来无数少女自愿主动为其排队坐地排卵、等待临幸,靠的又是什么?
是唱歌离不开电音,还是演戏离不开乱叫?还是“很大”?还是很有钱?“很大”是有多大,像那个碗又大又圆?很有钱是多有钱,睡完粉丝还要讨价还价的那种?
社会主义中国的文艺,或者说社会主义中国,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