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两岸青年交流忧思
两岸青年这个群体,是我一直关注的对象。在这里强调,不仅仅是台湾青年。所以我常常诟病很多两岸青年交流活动,只见台湾青年,不见大陆青年。而在大陆的台青和在台湾的陆生是我认为很值得珍惜的两岸青年的特殊群体。我自己虽不属于这两类群体,但是长期研究两岸议题,私以为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在于说,需要真正懂两岸、与两岸都有联结、且愿意以最大的善意看待两岸的青年群体。
青年交流的重要性在于,既是现在时,也是未来时。两岸青年能够愿意了解彼此,体谅彼此,珍惜彼此,厚植新的集体记忆,这是我对两岸青年交流的期待。
之前对于两岸青年交流,我从来没有使用过“忧思”这个词语,因为我总体上对两岸关系是持非常乐观态度的一个人,总是愿意相信,青年是两岸的希望和未来,并且努力地去为两岸的正向发展做哪怕微不足道的贡献。可是,这次疫情却让我“忧思”。
三忧
一是忧两岸的敌意螺旋。大陆疫情爆发初期,台湾禁止口罩出口大陆、拒绝台商返回。面对这样“冷血”,残忍至极的举措,我第一次感到不寒而栗。两岸之间是有怎样的“深仇大怨”才致如此?政党竞争、意识形态对立,竟然可以到这样的程度。虽然同时我也看到很多台湾朋友努力“人肉”往大陆运送口罩、在社交平台募捐,但是大家还不太敢张扬,这种“小心翼翼”也是令人唏嘘。等到近期台湾疫情爆发,福建省本来基于“两岸一家亲”,试图对台胞开放打疫苗的“绿色通道”,却遭致大陆网友的反弹而紧急“刹车”。这样的敌意螺旋,是我不愿看到却真实发生的。我原本以为“政治的归政治,人民的归人民”,“爱应该要凌驾政治”,却不想政治已经让人民有了隔阂。
二是忧两岸的交流中断。哪怕敌意再深,我还是深信交流的力量。我相信交流可以“去极端化”,交流可以让彼此从陌生到熟悉,从误解到理解。然而2008年马英九开启的两岸交流,到2019年8月1日暂停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2011年陆生开放元年,到2020年4月9日,陆生申请赴台就读相关事宜按下停止键。我不得不承认并且面对,2008-2016年以来的两岸交流中断了。我一向希望可以深入台湾、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却再也没有渠道进入台湾了,我现在已经不确定新闻媒体上的台湾与真实的台湾之间的差距了。我想,这是交流中断很可怕的地方。
三是忧两岸的政治对立。民进党当局“一边倒”地倒向美国,“倚美抗中”,完全失去理性讨论空间,完全不希望台湾和中国有任何连结。就连台湾疫情如此严重,基于科学防疫的理由,疫苗是最有效的阻止疫情蔓延的方法,民进党当局居然可以不顾民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完全将大陆疫苗排除出考虑范围,致使疫情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现如今,如果不是迫于民意压力,恐怕还在拒绝任何可以让台湾民众“感恩”大陆的疫苗。“病毒才是敌人”不是吗?
而最可怕的还在于,台湾社会正在被这样低劣的政治所威胁。民进党当局逼得台湾民众只能自己在家自主“封城”,我不禁要问一句,当台湾人,到底得多自强自立?台湾民众对台湾当局的要求,实在是极低了。如果民进党执政,只是经济不景气,以前大家还可以勒紧裤腰带,但在生命的流逝面前,我希望这次民进党再也不能蒙混过关了。如果没有检讨,决不能轻轻放过掌权者。如果2022和2024还是民进党执政,那真不知两岸会对立对抗到什么程度,最后“受伤”的恐怕也还是普通台湾老百姓吧,民进党那些人不仅“腰包鼓鼓”,关键时候还可以“逃之夭夭”。
总而言之,疫情之下,让我对两岸青年交流产生了“忧思”。但无论如何,我始终相信青年的力量、交流的力量,两岸青年应该也可以扮演两岸缓冲剂、粘合剂的作用。对政治圈的人而言,塑造敌我意识,永远会比解决问题容易。但是作为两岸青年的我们,不仅仅“坐而论道”,珍惜善意,忧心敌意,更要“起而行之”,诉诸行动,培育善意,化解敌意。
在台湾疫情爆发之后,我基于“人同此心”“两岸一家”,忧心于台湾民众深受疫情之苦,为台湾民众赴陆施打疫苗努力建言献策,有得到相关部门采纳。我期待咱们这个智库,也可以把种种“忧思”化成“实际行动”,真正为两岸关系的正向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陈晓晓 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