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王光谦院士主持的“天河工程”?

看到新闻我也懵了,也理解成要在地理尺度上控制大气流动,这不是掌握了科幻级的力量就是像牟其中那样的骗子,赶快让编辑找专业人士约稿,想狠狠批判一番。结果稿子到了,发现天河工程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误会主要源于参会记者既没有地理常识,也缺乏阅读理解能力,硬是把科学研讨写成了魔法演示。约来的稿子在这里:“天河工程”、“空中南水北调”,没有听起来那么玄摘录一段如下:

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道:“可在中国三江源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实行空中调水,改变云水资源在两个流域间的转化,以增加黄河流域的降水量”。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域。本来大多涌向东南的水汽在这里要经过黄河流域和一部分内流区,如果能在水汽涌向东南长江流域之前就“拦截”下一部分,沿着黄河干支流送往北方,的确可以在不修建地面渠道的情况下达到“南水北调”的效果。

500

这是一张整层水汽通量的水平分布图,红色圈内是我国东南地区,黑色框内即是三江源区。图上的每一个格点都有一个小箭头,箭头的方向代表水汽输送的方向,长度代表水汽输送的大小。我们可以想象较粗的绿色箭头就是图中最大的“天河”,它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到红色圈内,为我国东南地区,也就是长江、珠江流域带来了丰沛降雨。而三江源地区,其南边界恰好是大“天河”支流的末端(较细的绿色箭头),西部和北部边界虽然尽管量级很小,但也有水汽输入。

如果“天河工程”能够在人工干预天气的技术上,有效利用南边界甚至西、北边界的水汽输送,那么就“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增加降水25亿”。而在三江源北面的祁连山和柴达木地区,由于高空的水汽输送相对较少,“天河工程”预期可以实现的年增水分别在“2亿和1.2亿立方米”。这相对于黄河每年600多亿立方米的径流量,相对南水北调(中线)每年95亿的规划流量,已经相当不可忽视了。

简单地说,就是利用黄河上源偏西南的这一地理特性,选择恰当的位置搞人工降雨,把东南用不完的水汽提前转移到黄河流域。虽然性价比和具体的可靠度还要衡量,但起码在原理上并没有超出当前的技术水平。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