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怼成名,国剧捧不出第二个她

作者|肉叔

一提海清,除了“媳妇专业户”,你还能想到什么?

——怼人。

她在各大家庭剧中闯荡多年,江湖上留下很多“怼人名场面”。

500

500

去年《小欢喜》中,这位嘴炮选手又怼儿子怼到上热搜。

闯祸的崽刚喊一句“妈……”就被扼住命运的喉咙:

你不要叫我妈,我就不是你妈。

500

眼看辩不过,儿子改成认怂“妈我错了”。又立刻被她从仅有的四个字里找到除“妈”之外的另一个怼点——“错”:

你没错我错了, 我就不该生你,吃饱了撑的。

高三了,天天天天。

学习学习不灵,打架打架门清。

不愧是一代“怼王”,这灵活的叠词,这巧妙的双押,绝了。

500

怂仔说一句,老娘怼十句。一页台词下来,大气都不带喘一个。

老公一逮住机会就吐槽歌颂她的怼人功力,可见全家都“深受其害”。

500

海清明明那么凶,但每次看她怼人都能引起强烈舒适,一个字:爽。

肉叔忍不住考古海清的作品,盘了一下她都怼过哪些人。

看爽之余,竟发现了一个无奈的事实——

国产女性剧,真是越拍越回去了。

500

在2004年《海棠依旧》里,海清饰演的白领袁苇,跟交往多年、感情稳定的广播台主持人崔大林准备领证。

没想到,袁苇临时掏出来一张婚前协议:

婚后不生孩子,当丁克;单位发的房子产权不与丈夫瓜分。

崔大林一听,急了。把协议“啪唧”拍镜子上面,刚好挡住袁苇正涂睫毛膏的脸。

可她丝毫没被吓倒,一场大型单口相声马上安排:

告诉你,这房子可是出版社给我的。

你要是不签,今儿就搬出去。

结婚这是破釜沉舟的事儿,不签合同行吗?

婚姻是什么,风险多大。

我告诉你,这合同一签,万一有一天我还能杀出重围(指离婚)……

500

几句话就挑明了婚姻中财产和人格独立的重要性,有理有据。

崔大林听完更来气:

还杀出重围,

你干脆别进围城得了。

这不是赤果果的嘲笑+威胁吗?

说穿了,这个传统男人就是觉得即将嫁过门的女人,不可能违逆自己。

可袁苇什么人?你越打压,她越反抗。直接把笔一扔,翻脸走人:

不签就不签,咱俩今后没关系。

500

没完,还当众给戴墨镜出门的男友前男友致命一击:

能把墨镜摘了吗?

不就是广播台深夜节目的主持人吗?

又不是电视台。

别把自己当大明星,没人认得你。

我都替你不好意思。

500

句句没带脏字,杀伤力不大,但羞辱性极强。

这边婚前就K.O.了大男人,那边婚后又马上手撕婆家。

2007年《双面胶》,海清演上海媳妇胡丽鹃,跟李明启老师演的东北乡下婆婆开启婆媳大战。

胡丽鹃给老公面子,跟婆婆一起洗碗,讨好她。

没想到婆婆趁机刁难她,用水量要管,洗洁精要管,各种挑刺:

500

这阵势,你海清能认输吗?默默洗完了碗,转身一顿输出猛如虎:

你要我干活,就要按我的方法。

你要是看不惯呢,你就自己干。

这个锅我之所以特意不洗……

因为凭我对你的判断,锅底还有两滴油。

你完全可以留着再炒一盆菜!

500

言辞内涵犀利,说完扭头一走,留下无言以对的两人:

婆婆气到歪头瘪嘴,老公惊到瞳孔地震。

500

时代变了,海清的战场也在变。

2019年的《小欢喜》,她演的财务主管童文洁,直接把竞争对手按在地上摩擦。

发现自己请假期间,被另一部门主管在背后穿小鞋,暗示她是拖家带口的家庭妇女,工作能力不行。

童文洁气得要命,也没跟对方泼妇骂街,而是从点到面理性回怼:

还凡事都搞不定的家庭妇女?我有家有孩子怎么了?

国家哪条法律规定,有家有孩子的不能在公司胜任重要的工作,哪条法律规定的呀?

对呀,她四十二了,她连男朋友都没有吧,咱背后说过她什么吗?从来没有说过吧。你爱结婚不结婚,那是你的自由。千万别拿别人的私生活攻击她的工作。没本事的人才这么干呢。

她报什么辟谷、禅修、瑜伽的。有一次请了二十多天假,不都是我替她扛的这些工作。我就请几天假怎么了?她这种人啊,就适合一个人办公,最好在领导面前开一个庙!

500

从法、理、情全面拆解对方的阴招,格局高下立现。

海清的这些角色,从女友、儿媳妇、职业女性,身份在一步步升级。

从怼男人,到怼婆婆,再到怼职场对手。

持续输出金句,“打怪”水准也一次次飙升。

女性在社会上,好像越来越出息了。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500

恰恰相反。

荧幕女性展现出来的“爽”,恰好是因为女性观众在现实中存在“不爽”。

当“不爽”借角色之口宣泄,痛感则变成了快感。

是的,这些女性爽剧,无一不侧面印证了女性当下最缺乏的东西。

2000年之后,国内涌现出大批探讨婚姻关系的电视剧。

500

2004年海清出演二妹的《海棠依旧》,正是探讨婚姻危机。

其中最火的《中国式离婚》,陈道明演的丈夫宋建平总是很虚伪。

他越虚伪,蒋雯丽演的妻子林小枫就越癫狂。

这些荧幕女性,无一例外,都需要集中主要精力和身边的男人“周旋”。男人的一举一动,对作为女友、妻子的女性角色的影响是直接的、颠覆的。

和男人在两性关系中分庭抗礼,是当时女观众最关心的话题。

再看《双面胶》的胡丽鹃,上海本地姑娘人,漂亮、机灵。

家境也不错,在上海首付才二十几万的年代,她的父母为婚房拿出了13万。自己月入4000,仅比丈夫少1000,顶半边天。

可就是这样一个姑娘,每天的生活重心全在对付婆婆上。

家长里短的婆媳关系,让她从一个天天笑得露牙龈的姑娘,变成一个每天只能生闷气的怨妇。

500

500

这场电视上发生的悲剧,在当时引起很多女观众的共鸣。

皆因当时的社会风气,残留封建思想婆婆确实不少。

豆瓣就有人盖章过剧中情节的真实性:男人不在家,女人应门该喊“没人”;女人该吃男人吃剩下的饭,女人该被爷们镇住才有面子。

500

说明了当时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真实的婆媳关系,确实桎梏着很多女性,真实地造成了伤害。

剧中胡丽鹃怼婆婆的爽,是当时大多数女性反抗传统家庭强权关系的呼喊。

到近年的《小欢喜》,看起来,海清的剧本已经从周旋于老公、婆婆的家庭生活中摆脱出来,成为一位雷厉风行的职场女性。

可事实上,童文洁和如今很多职业女性一样,面临着兼顾家庭和工作,遭受职场歧视的新困境。

被当成饭桌的调料,被灌酒,部分女性还像童文洁一样遭遇过职场性骚扰。

童文洁在剧中怼得有多解气,就越说明现实中的职业女性有多痛恨职场歧视、职场潜规则。

海清演的荧幕女性,看似在影视作品中地位在不断上升。

实际上,困境也随着时代变化,换了场合,但始终还在。

女观众们实实在在的痛点,都被主创们准确切中。

以“怼”的形式投射在海清身上,女观众不仅看到了袁苇、胡丽鹃、童文洁。

更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

500

这几年,明明涌现出那么多女性影视剧。

但引起女性共鸣的甚少,还让人越来越腻味、疲软。

为啥?

女性题材作品,就可贵在为女性发声。

但如今的扎堆生产的所谓大女主作品,不再基于对女性真实困境的洞察。

所谓的“爽点”,都是生编硬造出来的。

就说当代女性在职场的爽点。

《我和我们在一起》中,富二代韩爽因为常年当网红,没有其他工作经验,所以找不到朝九晚五公司职员的工作。

她是怎么解决职场困境的呢?

直播时,无意间走进一家床上用品店,突发性想干销售,于是毛遂自荐,再次在无意间透露了自己商人老妈的名号,于是立即拿下老板的特批offer。

500

好不容易入门了,她却啥都不干,忙着说服老板在店面设立一个吧台,忙着下班时间带朋友在公司吧台喝酒吹水。

老板怼她,她硬气叫嚣后,仅用一场直播,就卖出了巨额销售量。

老板不得不立刻服软认怂,点头哈腰。

别说看爽了,观众直接满头问号。

既然当网红挣这么多钱,为什么不直接职业化,非要苦恼于找另一份工作。

如果说她有其他职业理想,那也没见她珍惜机会嘛。

她真的想突破网红瓶颈和完成职业转化吗?完全看不见动机。

况且,真正能用一场直播获得巨额销量的职业主播,门槛并不低。

像李佳琦和薇娅这样的顶级主播,哪个是靠挤眉弄眼,毫无规划的晃悠几家店,水几句台词成事的?

突破职场困境,但突破的动机不明,构成困境的成因成疑,爽从何来?

职场不行,那婚恋呢?

《三十而已》中,在上海混不去的王漫妮回老家,看不上相亲认识的、规划办的小张主任,挣扎很久后,高高在上地拒绝了。

500

爽吗?

不仅不爽,还很来气。这不是颠倒黑白吗?

在现实的相亲市场上,外地务工归来,三十岁,还没有存款的王漫妮的相亲桌上,压根就没机会出现前程好,人品好的小张主任。

因为人家一听条件,就会直接筛掉王漫妮,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500

而最擅长写女性视角的家庭伦理电视剧、《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的作者六六,却在最新作品《安家》中,把婚姻中的女性角色写成了和情理不符的傀儡。

张乘乘,奢侈品店资深销售,老公是房产销售店长,平时你侬我侬,“哥哥哥哥”叫个不停。编剧却让她突然出轨小奶狗,并被当场抓包。

500

爽吗?

这次是挺刺激的,和品如的睡衣有得一拼。

但动机在哪?不知道。

没有夫妻问题,没有婆媳矛盾,被编剧一句“激情犯罪”就敷衍收场了。

脑子在哪?也不知道。

平时聪明机灵的柜姐,在最需要反侦能力的偷人时刻,她选择了直接把人往家里床上带,是道德的沦陷还是脑瓜的崩塌?

说白了,这些女性悬浮剧的创作者们戳不中真正的“爽点”——

因为她们不再认真调研现实中女性真实的“痛点”。

而选择去凭空想象。

2006年,六六为了写《蜗居》,在上海弄堂租房子创作。

她曾骄傲点评自己设计剧中海萍的台词“房贷6000,吃穿用2500……”:

别看这一串数字看似随意写的,

其实这是以当时的物价、生活水平作为参考后写出来的,

并不是我坐在家中闭门造车。

2020年,六六为了写《安家》做的最大努力,却只是采访。

亲身体验变成了道听途说。

直击痛点的作品,也变成隔靴搔痒,甚至假装在挠痒。

为女性发声,更沦为消费女性。

唉。

只能说,凭六六《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等国民度超高的女性荧幕形象成名的海清,很幸运。

就凭如今那些悬浮女性剧。

怼得再爽,也捧不出下一个“海清”。

500

本文由公众号「肉叔电影」(ID:dusheyingdan)原创,点击阅读肉叔更多推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