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军费与颐和园
小时候我去过颐和园,一个漂亮的皇家花园。也从书籍和电影电视中得知这是中国的耻辱,因为慈禧太后利用了中国的海军军费,建造了这一所供她享乐的园子,导致中国战败,中国的军舰变成了园子中的石舫,而且皇家花园工程贪污严重,仅仅建造石舫所需要的费用就可以买一艘军舰。
长大了才知道问题不是想原本想像的这么简单。我认为慈禧首先是一个难得的英主,她的才干要高于武则天,因为武则天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是要远远优于晚清的,慈禧执政,不仅仅是她的权利手腕,她的战略建议也是过人的,中国在慈禧的统治下,国内可以亡国的内乱:太平天国、捻军、西北回教叛乱得以平叛。对外战争,中法战争、收复新疆得到了成功,不再是两次鸦片战争一边倒的失败,最大发展中国的经济,中国近代发展最快的时期就是历史上被称为同光中兴的时期,而我们的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大发展只能排在第三位,此时中国国内开始种植鸦片,社会上已经普遍认识到了鸦片的危害,鸦片的吸食人群得以控制,白银再次入超,社会经济发展稳定。
而且慈禧个人的才华也不错,早年慈禧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她很快有代晚晴皇帝批奏章的文字功底了,后来慈禧可以说是书画俱佳,记得2007年的一次拍卖会上还可以看到她的作品,质量还不错,慈禧的大雅斋也是有名的一号。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大肆发展海军,中国的白银是很多的,那时候中国的GDP还是世界第一,中国的财富在几百年的积累下还是最富裕的国家,而各国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也纷纷向中国出售军火牟取暴利,与现在对中国的武器禁运是不同的,因为在当时,英国虽然是头号强国,但是欧洲的形式一直是相互扼制的,法国、德国、俄罗斯都有很强的实力,美国的实力也是发展迅速,他们在历史上的首要目标就是保持实力均衡,这样的政治智慧,其实在古希腊城邦的时候就已经达到极致了,当时的世界还真是多极的。这与二战后的两极世界和冷战后的单极世界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当时有条件得到世界最好的军事技术和装备,这样的环境使得中国战败后的巨额赔款后日本可以迅速扩军并且大败俄国。
而当时修建颐和园又是什么背景?实际上史书中一般很少提及,当时是要让慈禧交权,因为光绪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彼时慈禧的权利还远远没有达到武则天的强,当时光绪的父亲是军机处的实际控制人,而慈禧较全的条件是要给她修建一个可以回忆先帝的园子,这也就是慈禧用以拖延交权的手段,为了尽快修好这样一个园子—颐和园,就成为了头等大事,而慈禧的60大寿,同时也是光绪皇帝正式执政的开始,因此全国上下修建颐和园就是最重要的事情了,说到60大寿,慈禧还有句名言:谁让他不好过一阵子,他就让谁不好过一辈子的话,这也是有背景的,这句话的语境其实当时是说给太监听得,结果被无限的放大,背后就是帝党集团生怕慈禧知道了中日的紧张局势,让慈禧有借口不交权,慈禧还不是一个昏庸的人,从后来的戊戌变法就可以知道,而且清朝的祖制是很严密的,如果是六百里加急的军情,皇帝必须是亲自过问的。
特别是在慈禧即将交权的背景下,国内各种势力已经向帝党靠拢,慈禧的势力还不如以前,当时社会流行的的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掌握国家权力的就是皇帝的老师,醇亲王的幕府,西方买办和各国使节,醇亲王的神机营军官,包括李鸿章这样慈禧一手提拔的人,一贯的后党,也开始倾向帝党。
此时,本来应该同时建海军军费和颐和园工程,怎么变成颐和园的单方面工程了呢?这里还有一个隐性的但是不得不联系的史实,就是中国遭受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这就是起源于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的斗争。这个斗争是统治这个人需要的,也是他们二人掌握中兵汉人的保身之道。从1882年开始的斗争,拖垮了当时最大的银行家胡雪岩,胡雪岩的倒台也造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金融风暴,本来依靠国内银票流通可以大大的解决货币流通问题,胡雪岩的倒台,银票信用破产,国家的货币流通又回到了使用金银流通,但是白银有限,但是经济已经高度发展,这样就导致了国内的严重通货紧缩,而胡雪岩又是多借的洋贷,中国的金融信用大打折扣。此时的金融危机和通货紧缩背景下,中国再也没有添置新的军舰,而对于军舰的维修费用也不足。
但是最后为什么罪责全部是由慈禧承担了呢?原因很复杂,我想有几点吧。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慈禧有充足的理由控制皇权,帝党也愿意把责任推到慈禧身上,而且戊戌变法之后,光绪皇帝已经成为国家希望的象征。谁也不愿意给他抹黑。同时革命党推翻满清政权也有这样的要求,此外,中国历史上女人临朝,也被看做是改朝换代的象征,所以她被丑化了,为了个人享乐而造成国耻,因此一个复杂的历史真相为了让老百姓便于理解的需要,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