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国家的君主因为动物而死?
北齐孝昭帝高演,高演栽在两个动物手里:他在骑马时,坐骑被一只兔子惊吓,他因此堕马受伤而死。
影视作品中的高演(乔任梁饰)
高演(535-561),字延安,东魏大丞相高欢(北齐追谥神武帝)第六子,与文襄帝高澄、文宣帝高洋等人一样是高欢正妻娄昭君(北齐追谥武明皇后)所生。
《北齐书》对高演的形象是这样描述的:
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望风表,迥然独秀。(《北齐书》卷6《孝昭帝纪》)
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年仅4岁的高演受封常山郡公,领有仪同三司的头衔。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文宣帝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身为皇弟的高演进爵为常山王。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20岁的高演随文宣帝高洋一同讨伐盘踞在今山西北部的山胡(匈奴的一支)。高演率部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出发,与高洋、斛律金三面夹攻山胡,取得了重大胜利:
五年春正月癸巳,帝(高洋)讨山胡,从离石道。遣太师、咸阳王斛律金从显州道,常山王演从晋州道,掎角夹攻,大破之,斩首数万,获杂畜十余万......(《北齐书》卷4《文宣帝纪》)
北齐首都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但始终把晋阳(今山西太原)作为一个不亚于首都的存在。东魏时代,高欢曾坐镇晋阳,遥控邺城政权,北齐的历代皇帝每年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待在晋阳处理军政要务,甚至还在晋阳设立了一个独立的尚书省,即并州尚书省,史书往往简称“并省”,与邺城的“中省”相对。这种奇特的制度被一些学者称为“两都制”。
天保五年,高洋任命高演为并省尚书令,即并州尚书省的长官,高演从此开始进入权力中心。高演在并省任职期间,开始体现出他在吏治方面的才能,史载:
帝(高演)善断割,长于文理,省内畏服。(《北齐书》卷6《孝昭帝纪》)
天保七年(556年),高演随常年坐镇晋阳的二哥文宣帝高洋返回邺城,次年就任司空、录尚书事。录尚书事又作录尚书,原本是其他官员兼管尚书省事务时的头衔,北齐将这一弹性头衔制度化,史载北齐的尚书省:
又有录尚书一人,位在令上,掌与令同,但不纠察。(《隋书》卷22《百官中》)
高演担任邺城尚书省的录尚书事,说明时年22岁的他,已经成为成为中央朝廷的重臣。
天保九年(558年),高演受任大司马,仍兼录尚书事。史载高演作尚书省领导时,对待下属十分严格:
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辄加捶楚,令史奸慝,便即考竟。(《北齐书》卷6《孝昭帝纪》)
天保十年(559年),高洋在晋阳驾崩,太子高殷继位,是为废帝。
北齐的历史贯穿着六镇勋贵集团、高齐宗室集团和胡汉士族集团之间的颉颃,皇帝往往利用这三个集团之间的矛盾,实现皇权的最大化。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个集团内部并不绝对一致,各集团之间的界限也不总是泾渭分明,关系也不总是相互对立。
高洋逝世后,常山王高演及其弟长广王高湛的地位逐渐凸显。他们出身高欢嫡子,且手握重权,成为了这一时期宗室集团的核心人物。
影视作品中的高演和高湛,到了559年之后,他们成为了高齐宗室集团的核心人物
高洋在位期间,一定程度上通过扶持文官和宗室,抑制了高欢时期的勋贵旧臣。他临终前安排杨愔、燕子献、郑颐、平秦王高归彦、宋钦道、可朱浑天和等人辅佐高殷。杨愔等人是士族文官,高归彦属于宗室远枝,可朱浑天和是勋贵集团的边缘人物,但娶了高洋的妹妹东平公主。高洋此举似乎想要在短期内为高殷创造一个由士族文官和宗室远枝为主导的朝政格局,方便缺乏政治经验的高殷慢慢巩固权力。
但高殷继位不久,文官和宗室的矛盾即告激化。杨愔等人先是担心高演、高湛威望过大,企图以明升暗降的方式解除他们的实权,引起了高演兄弟的警觉,又因在调派禁军的问题上表现出对高归彦的极度不信任,导致高归彦暗中投靠了高演兄弟(高归彦掌管禁军,但高殷自晋阳返回邺城时,杨愔却以高殷的名义密令随驾禁军五千人留守戒备,高归彦在返回邺城数日后才得知此事,因而对杨愔等人十分怨恨)。此外,杨愔延续了高洋时代抑制勋贵的政策,促使勋贵集团心生不满,转而看好高演兄弟。
于是高演、高湛先下手为强,在废帝乾明元年(560年)二月悍然发动政变,矫诏将杨愔一派悉数捕杀,史称“二王之变”。
据记载,高演兄弟假装同意杨愔一派针对他们的职务调动,并在尚书省设宴“拜职”,席间安排伏兵将杨愔、燕子献、可朱浑天和等人一网打尽。然后带兵押解杨愔等人闯入皇宫,名为“陈情”,实为逼迫高殷就范。
高演兄弟发动政变所依靠的军队主要有两支,一是常山王、长广王府的部曲,即他们自己的私兵或武装家僮;二是京畿府的精锐部队。京畿府是东魏-北齐特有的军事机构,所辖军队平时驻扎在北齐首都邺城周边的郡县,是高齐政权拱卫都城的重要力量。
而在这个时期,京畿府的长官——京畿大都督又是谁呢?《北齐书·孝昭帝纪》记载了一个重要细节:
时杨愔、燕子献、可朱浑天和、宋钦道、郑子默(郑颐)等以帝威望既重,内惧权逼,请以帝(高演)为太师、司州牧、录尚书事;长广王湛为大司马、录并省尚书事,解京畿大都督。(《北齐书》卷6《孝昭帝纪》)
也就是说,高湛当时有可能担任了京畿大都督或领有京畿大都督的实权,使杨愔一派倍感威胁,必欲解其职而后快。如果高湛当时兼管京畿府的话,很有可能是他发动了这支劲旅充当高演政变的中坚力量。
除了京畿府的兵力,高演兄弟政变成功也得益于高归彦在领军府中的声望。平秦王高归彦自文宣帝在位时期,常年担任领军府的长官——领军大将军,指挥着对皇帝安全至关重要的宫廷禁军。高殷即位后,拜领军大将军高归彦为司徒,又安排另一个领军大将军可朱浑天和弱化高归彦的权力,但尽管如此,高归彦“仍总知禁卫”,掌握着领军府的实权。
有了高归彦的协助,高演的政变力量在闯入皇宫时,几乎未遭到宫廷禁军的实质抵抗。
高归彦造像记(东魏)
此外,已是太皇太后的娄昭君对高演一派给予了必要的支持,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勋贵集团的立场倾向于高演。事实上,平原王段韶、咸阳王斛律金父子、安定王贺拔仁等勋贵重臣直接参与了高演的政变。
“二王之变”对文宣帝一手提拔的文官集团打击巨大,士族文官从此淡出权力中心。
政变后,高演坐镇晋阳,不但继续担任录尚书事,更升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集文武大权于一身。后来,高殷干脆向自己的六叔彻底交出实权:
(乾明元年)三月甲寅,诏军国事皆申晋阳,禀大丞相常山王规算。(《北齐书》卷5《废帝纪》)
废帝乾明元年(560年)八月,娄昭君下旨废高殷为济南王,命常山王高演登基即位,改元皇建元年,高演时年26岁。
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齐皇建元年
高演是北齐诸帝中名声最好的一位,他以知人善任,励精图治而著称,史载高演:
日昃临朝,务知人之善恶,每访问左右,冀获直言。(《北齐书》卷6《孝昭帝纪》)
文治方面,高演基本延续了高殷革除文宣朝弊政的做法,并在与北周相邻的边境地区修建屯田,以备军需。
武功方面,高演曾亲率大军杀出长城讨伐库莫奚,大获牛马而还。他甚至打算趁北周政局动荡之际挥师西进。
高演即位后,任免大臣的记载十分少见,只提拔了宗室长广王高湛、平阳王高淹、彭城王高浟和勋贵长乐王尉粲(其父尉景是高欢的姐丈),我们可以推测他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可能还未开始大规模的人事调动,也有可能“二王之变”之后宗室和勋贵主导朝政的格局令他基本满意,只需要进行一些微调即可。
高演本人来自宗室集团,但他即位之后,仍然对嫡系宗室心有戒备,尤其是从前的“政敌”济南王高殷。据说高洋在临终前曾预感到高演可能夺位,因此嘱咐高演道:“夺但夺,慎勿杀也!”娄昭君尽管支持高演上台,但也反对高演加害自己的亲孙子。但是高演“常恐济南(高殷)复兴,乃密行鸠毒,济南不从,乃扼而杀之。”强行处死了高殷。
随着高演的即位,他从前的盟友——长广王高湛逐渐成为宗室集团的核心,然而高演对高湛也不十分放心。“二王之变”前夕,高演曾许诺封高湛“皇太弟”,但即位后却直接立自己的儿子高百年为太子,以至高湛的处境十分尴尬。此时高湛已经正式就任京畿大都督,他曾一度计划发动京畿府起兵夺权,却由于高演病逝而作罢。
高演在处死高殷之后,便开始患病,“初苦内热,频进汤散。”随后发展至精神错乱的程度,时常见到高洋与杨愔等人“显灵”。
导致高演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他骑马时的一次意外事故,此事应该发生在皇建二年(561年)。当时“有天狗下”,即天象上出现了一些异常,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不祥之兆。高演决定抱病“于其所讲武以厌之”,即举办一次军事演习,以“武德”压服邪祟。然而在演习中,“有兔惊马,帝坠而绝肋”,一只兔子惊了高演的御马,高演被摔在地上,折断了肋骨。这场事故导致高演的病情急转直下,最终逝世于晋阳,享年27岁。
高演死后葬于文靖陵,庙号肃宗,谥号孝昭皇帝,《北齐书》这样评价高演:
经谋宏远,实当代之明主,而降年不永,其故何哉?岂幽显之间,实有报复,将齐之基宇止在于斯,帝欲大之,天不许也?
高欢的义平陵(今位于邯郸市磁县讲武堂镇大冢营村),高演的文靖陵被认为在其附近
高演病重期间,娄太后曾来探病,再三询问高殷的下落,高演无言以对,只好装聋作哑。对骨肉相残十分反感的娄太后一下子意识到发生了什么,怒斥高演道:“你把济南王杀掉了吗?不听我的话,你死了活该!”
太后视疾,问济南所在者三,帝不对。太后怒曰:“杀之耶?不用吾言,死其宜矣!”(《北齐书》卷6《孝昭帝纪》)
高演临终前,精神几乎完全崩溃,“唯扶服床枕,叩头求哀”。也许是凭着最后一丝清醒,高演放弃了让自己儿子高百年即位的打算,遣使诏告长广王高湛继承皇位,并恳切地手谕高湛:
“宜将吾妻子置一好处,勿学前人也。”(《北齐书》卷6《孝昭纪》)
高湛即位后,降高百年为乐陵王。河清三年(564年),高湛借故召乐陵王高百年入宫,将他虐杀至死,高百年死时年仅8岁。
据说高百年临死前,曾挣扎着哀求高湛:
“乞命,愿与阿叔作奴......”(《北齐书》卷12《孝昭六王传》)
北齐乐陵王高百年墓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