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自然纪录片60年历史,我反而觉得BBC没有想象中伟大
对大多数纪录片爱好者来说,最大的喜讯莫过于BBC又发新的巨作了。如果新纪录片又是大卫·爱登堡爵士解说,那就是喜上加喜了。本来想媚俗地介绍最近的BBC新作,但鉴于这是一个出土纪录片的栏目,新鲜大作还是留给各位自行观看吧。
不过,关注BBC的同时,我也从中发现了更有意思的东西。都说BBC的伟大在于一次又一次刷新我们对自然纪录片的认知,但似乎很少人有关注到在一次次的革新中真正的源头来自哪里。恰好,我们喜爱的大卫·爱登堡爵士几乎完整经历了自然纪录片从萌芽到崛起的整一段历史,他的回忆是最有说服力的。
大概在一年前,我看了他口述的回忆向纪录片《大卫·爱登堡:探索自然60年》,当时只觉得老爷子兢兢业业60多年,着实令人敬佩,但今天重看却发现了指引自然纪录片一路不断走上巅峰的不是电视台也不是某个英雄,而是拍摄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技术。
很多人都不会知道新技术的出现会给自然纪录片带来多大的改变。提起新技术能让人想到的无非就是摄影器材的发展,十年前1080P的画质已经可以当作噱头了,今天4K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可实际上,有些技术让你无论如何都想不到会带来这样的影响。举个不太相关的例子,罗振宇是怎么开始做自己的节目的,他的答案是能长时间录制高清影像的佳能5D Mk III上市了,架设一个录影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自然纪录片领域,这样的事有很多很多。比如你会发现几十年前很少关于海洋的经典自然纪录片,除了水下摄影设备的限制外,水下对人的限制其实更关键。
自由潜水每次只能拍摄几分钟,而用水肺又会产生气泡惊动很多动物,破坏了自然的状态。循环式水肺出现之后,才算是真正地给海洋自然纪录片带来了全新的血液,才有了蓝色星球这样优秀的作品诞生。
类似的例子还有空中的拍摄。航拍或者鸟瞰一般来说是一部纪录片里最能吸引我们的,因为我们几乎无法以这个角度观察世界,就像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你一定会好奇窗外的景色一样。
仅仅在十多年前,想要在自然纪录片中呈现这种效果,几乎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驾驶直升机,由摄影师手持设备捕捉影像。但我们都是到直升机的声响特别大,一旦过于接近动物,必定会惊扰它们。
那么,解决办法就是控制直升机保持安全距离,而摄影师使用超长焦镜头拍摄。然而长焦镜头又会带来新的难题,难以控制抖动,原本手抖加上直升机的抖动,他们甚至想出了让把摄影师半吊在舱外的方式来降低抖动。
2006年的时候,BBC在拍摄地球脉动系列时,引进了一种来自军方的新技术,叫做“直升机万向架”。其实是整合了稳定系统的万向摄影装置,可以直接安装在直升机上,摄影师采用监视器操作控制所有镜头动作,良好的防抖稳定性甚至能允许拍摄一些极端长焦的画面。
但是,直升机还是无法解决一些特殊的空中拍摄场景。依旧是地球脉动的拍摄,当时需要在空中近距离拍摄树木和树林,直升机太过危险,摄影师小伙有了一个疯狂的想法,把两个躺椅吊在热气球下面,外加一个割草机改装的螺旋桨,就造出了个叫“cinebulle”的玩意儿。拍摄效果自然是可圈可点的,只是乘坐体验实在是难以形容。
今天这些工作大多都由无人机所取代。说起来可能有些不可思议,那个著名的蓝鲸俯拍,不是用什么顶级设备拍摄出来的,用的仅仅是某中国品牌的消费级无人机,因为蓝鲸上浮的时间非常短暂,小型设备在这种场景下灵活的优势就能发挥作用。
除了这些乍一听和摄影不太相关的技术之外,现在我们经常在自然纪录片中看到的一些摄影技术其实最早并不是用在影片拍摄上的。我个人认为最令人惊叹的还是各种夜间拍摄技术,爱登堡爵士在这一点上也体会颇深。
1972年,爱登堡来到婆罗洲的哥曼东洞穴,这里是鸟类和蝙蝠的天堂,但想要拍摄它们就必须面对洞穴昼夜无光的难题,使用大量照明是当时没有办法的办法,这当然会惊扰到洞穴的主人。
后来,安保行业最先开发出一种新相机,能够利用红外光成像,因为绝大多数动物和人一样都无法看见红外光,因此可以用红外光源进行照明,今天这种摄像头遍布中国的大街小巷。这在当时这个技术给自然纪录片摄制带来的便利是难以想象的,从此我们可以拍下我们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景象。
类似的还有一种用于低照度环境下的拍摄的“星光摄影机”,这种设备是基于军用微光夜视仪改造的,相比于红外光成像,它不需要额外的照明,那这二者的差别在哪呢?举个例子,假如你需要拍夜晚的非洲草原,红外光源是无法照亮远处的,这时微光夜视仪被动成像的优势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际上,“星光摄影机”的应用甚至推动了动物研究的科学新发现,比如犀牛夜间的社交活动、睡觉的野生黑猩猩以及非洲象的丰富夜生活,这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料都是靠这些原本不属于摄影界的技术记录的。
人是视觉动物,但听觉也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常常过多地关注画面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却很少好奇有些纪录片里的声音是如何录下来的。
爱登堡爵士在纪录片里就回忆了这样的一件趣事。1957年他前往新几内亚岛拍摄《动物园探奇》的天堂鸟内容,摄制组翻山越岭找到天堂鸟,但由于当时的摄影机还是老式发条驱动的,噪音很大,无法录同期声,爱登堡只能在录制结束后用录音机再录一段天堂鸟的叫声。
这段后录的天堂鸟叫声实际只有两声,“哇哇”和“哇哇哇”。后期的时候,他们就把这两声鸟叫循环配进影片中。播出之后,有研究动物的学者发现了这个细节,他并不知道这是后配的,于是给BBC写信,希望就探究天堂鸟“哇哇”与“哇哇哇”的单曲循环的求偶叫声写一篇论文,让人哭笑不得。
有些录音方法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比如《林下生命》中,摄制组是如何捕捉到蚂蚁的脚步声、毛毛虫的叫声以及蝴蝶扇动翅膀的声音?录音师用了一种听起来非常拗口的设备,叫做粒子振速传声器设备。
对我来说,这些纪录片背后的技术真的太有趣了。回到我标题所说的问题,BBC是否伟大?当然伟大,但是BBC的伟大在于能将各种不同领域的技术融会贯通改变历史。但这些技术本身还是来自于各行各业具有创造力的工作者们,他们才是伟大的基础。
而BBC或尊敬的爵士,他们是伟大的见证者,他们的幕后故事才是最精彩的,在《大卫·爱登堡:探索自然60年》里,最伟大的是人类。
________
本文由Dizzy纪话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公众号界面回复“60年”获取观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