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中小学寒暑假,是压倒暑期档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 / 坦克

寒暑假真的要逐渐消失了吗?

本周五(7月2日),北京市教委宣布,将由各区教委组织面向小学一年级至五年级学生的托管服务。

虽然此次是“自愿报名、不上课、不培训”,并且其实上海、武汉此前已经出手出台类似政策,但北京具有非凡的政治地位,因此也更具有风向标的意义。

500

毫无疑问,如果未来“暑托班”服务在未来进一步被推广,教培行业又遭重挫,跌入了一个看不到深渊的寒冬,教师群体的寒暑假福利也将受到波及。

而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如果寒暑假未来真的逐渐消失,暑期档这一概念的存在,也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原本就已经岌岌可危的中国电影暑期档,进去了一个关键转折点。

500

“暑托班”普及,

对电影行业有什么影响?

虽然说几年内寒暑假彻底消失还不可能,但各地小学生“暑托班”的数量及规模,已经在迅速普及。

根据媒体不完全统计,除了北京之外,还有上海、武汉、苏州、桂林、安阳等地推出暑托班服务。暑期托管服务以“公益、志愿”为原则,计划以街道、乡镇为单位确定托管服务承办学校,学生以就近的原则参加托管服务。

托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适当收取费用,对家庭困难学生免收托管服务费用。

500

虽然在试水时并不是强制措施,但如此下来,对于万亿市场的教培行业来说,的确是重大的打击。那么对于百亿市场的电影行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暑期档与普通档期最重要的不同,莫过于学生与教师群体的放假。虽然整个学生和教师群体的数量,在我国人口数量上,并不占绝对优势,但是对于电影消费群体来说,却占据着接近半壁江山,95后的Z世代为代表的25岁以下群体,是目前中国院线电影最大的观影群体。而他们两个月节假日的消失,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暑期档的票房当量。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想,目前暑托班的形式还不成熟,虽然要求学校提供学习场所,开放图书馆、阅览室,有组织地开展体育活动等。但其实各地政府并没有相关的预算投入。如果不组织学科培训和集体授课,那么组织去影院观影,或许是不少学校“应付” 暑托班的另一种方式,毕竟相对比开展体育运动,以及去其他户外场所开展学习活动,电影院观看主旋律影片或许是对学生身体健康风险最小的一种活动方式,而这或许也能通过另外一种“包场”形式,刺激暑期档的票房产出。

但是目前来看,这似乎只是一种可能性,各地的“暑托班”的政策也都还不成熟。暑假消失,对电影行业来说,也意味着全年票房产出最高、时间跨度最长,诞生过票房冠军最多的档期,要进行一场大变革。

500

暑期档没有了,

电影行业档期要变

寒暑假正在消失的风向,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暑期档本身的意义又是什么?

正如同目前我国寒暑假的模式起源于近代欧美的教会学校,在清末和民国初年,才被中国逐渐吸收一样,暑期档这一概念,也是来源于北美好莱坞。一般情况下,美国大多数学校会在5月末开始放暑假,因此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末,都是北美暑期档的开端,持续两个月,都7月底8月初结束。

而近20年来,尤其是好莱坞商业大片的不断增多,暑期档的概念也在不断进行升级。目前北美暑期档已经拓宽到5月初到8月中旬,并不是以学生群体放假的时间完全重合。

500

而内地影市暑期档的概念与定义,也是完全混乱的。过去几年,一般都是6月最后一个周末,也就是大多数大中小学期末开始完成后开始的,一直持续到8月下旬学生群体返校上学。而从市场表现上来看,6月最后一个周末,也是第一部暑期档大片公映的档期,而进入8月下旬之后,单日票房大盘会逐渐收缩,回归到一个较冷的水平。

但是近几年,暑期档的概念也在不断被拓宽,几大平台和官媒已经认定,6-8月整整三个月,都属于暑期档的范畴,甚至有不少媒体和公司把这个范围拓宽到了5-8月。但整个5-6月“伪暑期档”,无论是定档影片量级,还是票房产出,都是与7-8月有学生群体放假“真暑期档”,有着较大的差别。

而这也让片方对所谓的档期论越来越迷信,“7-8月暑期档,诞生过《捉妖记》《战狼2》《我不是药神》《哪吒之魔童降世》,而普通冷档期,一部票房破20亿的国产片都没有过”,这也是宁愿在热档扎堆,不愿去冷档独大的重要原因。从而也导致热档越来越热,冷档越来越冷,也让所谓的“伪暑期档”与“真暑期档”的差别越来越大。

而随着未来暑期概念的逐渐消失,暑期档概念也势必会越来越弱,电影人也需要不在迷信档期论。

500

档期都是人造的,

电影定档需要灵活

在拍sir看来,所有没有法定节假日档期加持的电影档期,都是人造档期。

而暑期档的概念,也是在人造档期的范畴内的。虽然暑期档拥有着中小学生放假带来的加持,但是相对比平时的票房产出,并不是只享受到了学生放假的红利,而是成为了一个在春节档之后,国庆档之前,全民观影热潮最高的一段时间。对于普通上班族而言,在暑期档看电影,与在3、4月,9月看电影并没有什么不同。并且暑期因为夏天较为炎热,甚至部分地区还会有台风天气,反而会增加观影成本。但是暑期档的概念,已经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生根发芽了近20年,已经培养了成熟稳定的观众群体。但观众观影习惯就真的会一成不变吗?

500

对比寒假档,同样是享受到了学生群体放假的红利,寒假就没有受到片方的足够重视。因此除了动画电影会有不错的票房产出之外,并没有诞生太高的票房种子选手以及大盘产出。按说春节之前2-3周,各大中小学就已经放假了,按说寒假档能够至少拥有1/3暑期档的容量,但现实并不是如此。可以说,寒假档与暑期档最大的不同,并不是客观条件不一样,而是片方对寒假档的概念还不够认同和重视。

而这也是我们不断强调的。档期本来就存在,就看片方怎么利用了。成熟档期需要同类型高质量影片产生“聚集效应”,并在特定时间内集中上映。而目前来看,国产片们仍旧没有把全年的档期特性吃透。

可以说,造成目前片方扎堆定档大档期,并不是简简单单用一句“片方盲目自信”就可以概括的。中国目前并不健全的电影工业水平、不同公司的话语权机制,共同促成了当下的局面,并且在短期内很难被改变。今年国庆档、明年春节档,必定还会是一场血雨腥风,会有更大的赢家,也会有更多的败局。或许寒暑假消失的变局,会给中国电影敲响一次警钟,能够让片方在暑期档之外,再次开发出更多中国电影的档期可能性。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