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河南话唱的,牛逼!
来源| 摇滚客
今日BGM,《张三的歌》,齐秦。
大家好,我是海马。
随着我国普通话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小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时,渐渐开始摒弃方言。
小时候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
“学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
就因为如此,在学校中,甚至还会嘲笑周围一些发音不标准、方音浓重的同学。
我们变得趋同化,失去家乡赋予的泥土味道,没有家乡文化认同感……
前两天,我在微博上刷到一个小伙儿在非洲,用河南话声嘶力竭唱歌的视频,心中为之一颤。
视频中的,这位这位长发小伙儿在2016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在非洲肯尼亚蒙巴萨的街头,大声用家乡话高歌。
“河南话”在这里意义得到的延伸,它不再仅代表中国的一种方言,它意味着家乡的人、饭菜、文化……
他是一位旅行者,也是一位街头艺人。
曾经揣着几百块钱,背着一把吉他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卖唱穷游。
迄今为止,他已唱遍了82个国家,绕了地球一周。
得知他的故事后,我只有佩服。
视频中的小伙儿名叫啊聪,是一位真正的旅行者。
他18岁时因高中升大学时艺考失利,从而选择放弃高考,踏上旅途。
2012年—2015年期间,他去到亚洲各国,印度、孟加拉国、俄罗斯、越南……
没钱了就在当地打工、卖唱,经济状况好一些了就继续上路。
2016年春节期间他回到老家河南,开始整理曾经经历的同时开始规划未来要去的目的地。
啊聪决定环游地球,走出亚洲。
他穿越蒙古国回到新疆,走过埃及、土耳其,最终来到非洲。
开头的视频中,展现的就是他在肯尼亚的一小块生活碎片。
以下先为大家奉上啊聪发布在网易云上的全曲。
歌词唱到:
“孩儿嘞,别在外面溜达了,别再去拉萨了,别在去大理了。我嘞个孩儿嘞,我嘞个亲娘嘞,你这是恁啥嘞,我这是zua了。”
似乎是以一位母亲的视角,在劝说孩子留在自己身边。
而这位少年声嘶力竭的演唱,也是表现出要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一种理想主义的抗争。
大家可以设想下,这种场景如果放在国内演唱其实已经够有冲击力,更何况在非洲。
深处异国他乡,周围整条街只有他一位黄种人,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他的微博评论区内,我看到有些网友说自己莫名其妙听哭了。
虽然我不是河南人,但却很理解这种感受。
它越过歌词和旋律、抽离出唱功和编曲,即使破音了,也是一种直指内心的声音。
所有在外漂泊的人,其实内心是矛盾的。
他们不想回家,却又想家;
在外打拼坚持理想,却又羡慕有父母做后盾,在家附近工作的发小;
某些时刻想要放弃,却又要赌上一口气。
父母曾告诉你:
“孩子,你要是累了就回来吧。爸爸妈妈可以托关系帮你安排工作。”
动心吗?
的确动心,但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决定留下。
有个网友说:
“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吧,每个漂泊在异乡游子的心声。这个河南话可了。”
没错,这是你的心声,我的心声,是每个在外漂泊游子的心声。
在这个世界上活了二十多年了,这可能是我听到最有力量的一段河南话。
说句实话,对啊聪这样的人,我是打心眼里佩服。
他活成了我们向往却又不敢活成的样子。
在学业失利的情况下,他敢揣着几百块钱和一套用蚂蚁花呗买下的简陋设备,踏上环游地球的旅途。
如果换做是你和我,会怎么选择?
是下定决心来年再战,还是找一份本地工作,庸庸碌碌的过一生?
前者虽有风险,但还算有盼头,如若是后者,那等待你的必然是无尽煎熬冰冷般看不到尽头的深渊。
罗翔曾经说过:
“勇敢是人类一种稀缺品质。”
啊聪勇敢的选择了第三种方式,轰轰烈烈度过青春。
我是它是某种英雄主义,敢于打破当今社会思维惯性的英雄主义。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啊聪在2017年在智利北部小镇的街头表演视频。
当时他演唱了原创歌曲《在梦里》。
以下视频来源于在路下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豁达的人,可是再强大的内心在异乡的夜晚依然会有来自深渊的孤独。
视频中,在灯火阑珊的街角,人们走走停停,有些驻足倾听,还有些也只能是冰冷的过客。
而从歌声中我也可以体会到些许疲惫、孤独和释然。
即使有烟火气,但这毕竟不是家乡。
其中有句歌词唱道:
“纽约也好,罗马也好,拉萨也好,深圳也好,逃到哪里,逃不出生活。”
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生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无论是朋友还是恋人随着时间推移,未来发生什么事谁都说不准,最后所有一切都会随风飘散。
熟悉的变为陌生的;
热烈的变为冰冷的;
疯狂的变为平淡的。
唯一不变的是生活,他还是那个在路上的旅行者。
“走来走去,走来走去,走到哪里,都是生活。”
当然了,音乐作为情绪抒发的载体,他大部分时候还是开心的。
2016年7月,他在蒙古街头和往常一样唱歌,却意外引来围观。
以下视频来源于在路下
啊聪弹琴,两位蒙古小伙子拿起麦用蒙语唱起了《乌兰巴托的夜》,随后全场大合唱。
太美好了。
音乐不愧是可以跨越民族和地域最棒的语言。
对于一位街头艺人而言,没有什么比此场景更难忘的了。
截止到今天,啊聪早已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目标,并且开始进行第二周的旅程。
面对经济压力、语言不通、疫情肆虐,他从未动摇,更没有灰溜溜的回家老实上班。
太摇滚。
我佩服他敢于直面孤独和恐惧且依然坚持的品质,更为他能在异国坚持用中文演唱体现家乡文化所折服。
啊聪因为用河南话在国外唱歌的视频火了,曾经的朋友也纷纷在微信上祝贺他。
可是他却不以为然,似乎心中毫无波澜。
或许对他而言,只是单纯的想做自己想做的,并且拍摄旅行日记视频分享给那些想拥有“环游地球”梦想的人做个参考。
就像啊聪在微博中写到:
“过去是过去,现在向未来……”
从他的放出的视频、公众号、微博动态中,我发现其实啊聪是个简单且纯粹的人。
因为他的内容是面向全世界的,所以会将剪辑好的视频同时也更新到油管。
所以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他也受到了很多人关注。
全世界都一样,有夸他的,必然也有骂他的。
在此期间,不少用恶意的国外网友对他进行无端指责。
“这个中国佬想在哥伦比亚被抢劫吧。”
似乎还有个韩国网友,对他说:
“不要到处传播病毒,好好呆在自己国家吧,中国佬。”
即便如此,经过多年的各个国家的异乡生活,他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无论什么肤色、种族、国际,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一样,大家都在为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奔波。
本质上没区别。
他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在路下”说道:
“也许你看到了一些地方现在的所谓落后,但那不可能是永远。”
“也许你看到了一些地方现在所谓的发达,但也不可能是永远。”
啊聪非常讨厌拿所谓的经济水平、民族、地区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他用河南话在国外街头唱歌的一部分原因吧。
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够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各个角落,也祝福啊聪在各地有更多朋友,坚持理想,别动摇。
毕竟现在像他这么胆大的人,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