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纳托利亚之鹰”中,枭龙是怎么战胜阵风的?
据说在上周“安纳托利亚之鹰”的最后阶段,巴基斯坦的6架枭龙近距格斗对战卡塔尔的4架阵风取得了大胜,击落对方全部4架战机,自己损失两架。
消息传出来国内军迷非常兴奋,纷纷表示演习证明了巴基斯坦的枭龙可以战胜印度的阵风,法国的四代半也就那么回事。
这是否代表了枭龙的性能追上了阵风呢?或者空中格斗能力超过了阵风呢?
显然不是。
无论是发动机推力、整机推重比、翼载荷、气动设计和电传飞控,阵风都占有相当优势,虽然这些不能取代飞行员作战素质决定空战胜负,但在飞行员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战机性能优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为什么阵风输给了性能不如它的枭龙了呢?
是卡塔尔飞行员太菜了么?
事情没那么简单。
据详细消息说,卡塔尔的阵风飞行员曾经是巴基斯坦的空军飞行员,在巴基斯坦飞过F-16。巴基斯坦一直是把F-16当做空军主力对待的,飞行员必然都是空军精英。即便退役进入卡塔尔,或许训练强度不如巴基斯坦,但战术素养不会有多大下降,战术意识不会差。
所以失败原因肯定不是飞行员的问题。
既不是战机性能差,又不是飞行员太菜,那阵风为什么会输了呢?
真实的胜利原因并不复杂。
第一个原因:这是6对4的团队格斗,不是一对一较量。
团队较量看的是数量和团队战术优势,战机性能优势只要不是压倒性的,在团队作战中决定胜负的权重就不大。战机之间的配合才是关键。如果是4对4,在战术水平和飞行员个人能力相当的情况下,阵风凭借性能优势赢面会比较大,多出两架敌机,空情判断就会增加一倍,取胜的概率会迅速下降。也就是说:6对4,只要战术不失误,数量多的一方必赢。
第二个原因:去年印度购买的部分阵风部署到位,中国便派出了4架J-10C飞去巴基斯坦跟巴方空军搞合练。合练的对象肯定不会是F-16,因为美国绝不会允许。所以必然是枭龙。而中方J-10C模拟的正是阵风,两种战机在性能上和技术特性上相当接近。
可以说,巴方空军对阵风并不陌生,肯定摸索出了一套对付阵风的战术,这次跑到土耳其正好用真正的阵风检验一下成果。而卡塔尔飞行员对巴基斯坦的战术并不熟悉,无心对有心,必然会吃亏。
需要再次强调一下数量优势。
巴方的6对4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这恐怕是预案中战胜阵风的边界比例。战机编组都是4架一个中队,4对4枭龙会很吃亏。巴方大概率采用了6架编组的战术来对付阵风,这估计是跟中方演练做出的成熟方案。
质量不足数量弥补。反正巴方枭龙的数量比印度阵风多很多,虽然实际作战中同一空域能够容纳的战机数量有限,但多出50%还是能做到的。
打个比方:《坦克世界》中用6辆34-85对付4辆黑豹,只要战术得当,低了一个级别的34-85稳赢,而且大概率会是2:4的战损比,也就是4辆黑豹在消灭两辆34-85后自己全军覆没。战斗中的杀伤速度、损失速度跟作战机器的数量增长可不是正比,因为数量少的一方损失速度会加倍,而伤害输出能力会迅速下降。数量占优的一方会迅速扩大伤害输出优势。